一名高级军士架设通信天线,快速接通通信链路。 代龙富 摄
高级军士翻越高墙。 刘明松 摄
高级军士与“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中)参观训练创新成果。 刘明松 摄
长剑问天,护卫和平;东风浩荡,雷霆万钧。每一次“亮剑”的背后,是无数火箭军官兵在深山大漠、荒野密林中昼夜鏖战砺剑的结果。
南方某地,就有这样一群托举长剑腾飞的“导弹兵王”,他们是火箭军某旅数十名高级军士组成的导弹精兵群体。这个高级军士群体扎根导弹阵地、锚定操作号位,人均经历数个岗位历练,全部具备本系统全岗位操作能力,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作战值班等重大任务。
如今身为“技术大拿”的导弹精兵,不少是从炊事员、油料员、保管员起步。他们如何啃下专业技术“硬骨头”淬火成锋?如何克服挑战托举大国长剑?如何向战育才带出更多导弹精兵?近日,南都记者来到火箭军某旅,探寻导弹精兵是如何炼成的。
操作大国重器当“顶梁柱” 让每个岗位都托底放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实战化训练难度强度不断加大,枕着敌情睡觉、伴着长剑入眠,成为火箭军部队练兵备战新常态。
出身于中医世家的一级军士长牛永春,参军后被分到驻守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分队。从事的专业涉危涉爆,要求高、操作难,如同站在火山口。有一次,导弹阵地灯火通明,一项任务正在紧张进行。操作涉及管路阀门多、风险系数高。与危险岗位掰了十几年手腕的牛永春心里也发怵,他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将方案来来回回改了十几遍。操作现场,穿戴防护服的牛永春,站在最靠前的位置,全程把关指挥。经过与战友们半个多月的攻关,任务最终圆满完成。
“面对危险,专业技能是基础,勇于担当是关键。”牛永春对南都记者说。牛永春先后6次换岗,常常面临风险考验。
那年,旅队新装备列装,新增危险品加注专业,需要一名成熟骨干来担任这个重要岗位。“作为一名骨干,应该敢于冲锋陷阵、勇挑重任。”牛永春主动请缨,一干就是15年。口令一个不漏、现象一个不漏、状态一个不漏、应急物资一个不漏……他带领官兵立下的“铁规矩”,成为官兵操作的“宝典”,也把令人生畏的高危岗位,打造成让人放心的安全号位。
“我的任务是驾驭导弹战车,快速抵达阵地。”三级军士长高真勇腼腆又自豪地对南都记者说。某一年,旅换型扩编,高真勇转岗发射车驾驶员几个月,就奉命出征南国密林,遂行重大任务。他和战友们铆在密林深处,练协同、练配合,在对抗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这些年来,高真勇始终保持着极致追求的匠心,把专业学成本能、把技术练成艺术、把标准化作习惯,练就了铁路装卸载一次成、夜间占领阵地一把准、野外复杂道桥一次过的硬核本领。“未来的战争,就是争分夺秒的。要想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我们在训练准备过程中,就要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自己更准一点、更快一点,后续的工作展开就会更顺利,以最好的成绩交出最漂亮答卷。”
高级军士的硬核实力一次次在演训场上凸显,制胜强敌做“刀尖子”。有一年,该旅执行陌生地域实弹发射演练,遂行任务的几个分队刚刚经历调整,不少操作骨干被充实去了新单位。20多名高级军士组成攻坚小分队,成功将导弹送上蓝天,以点火时间准、准备时间短、发射精度佳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任务。
聚焦战场的“金点子” 成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助推器”
该旅高级士官不仅在演兵场上带头冲锋,还结合实践科研创新,助推战斗力跃升。
一场红蓝对抗演练中,一级军士长徐品森利用一个小革新,成功躲避蓝军热成像侦测,圆满完成了导弹的准时发射。“基层官兵身处训练一线,对战斗力需求最敏感,只要方向对、肯钻研,普通一兵也能有所作为。”徐品森说。
面对作战值班任务需要,高真勇苦练巧练操作技能,将所在专业流程操作准备时间大大缩短,被推广沿用至今。
“我们旅高级士官几乎每个人都发表了论文。”被誉为特装驾驶“全能王”的三级军士长张安全说。无论是普装车还是特种车,张安全几乎都能做到“手到擒来”,还练就了“听声辨故障”的过硬本领。
某年,张安全跟随部队,机动千里执行某演练任务。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地域,他发现,利用原来的仪器设备进行操作,不仅速度慢,而且精度低。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安全每天铆在车场,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车底,一钻就是个把小时。数天之后,张安全带着厚厚一摞写满数据的笔记,和技术室专家共同研究出一套优化方案,得到官兵的认可,很快投入使用,该研究报告还获得上级组织的论文评比二等奖,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精度。
“我们旅一直鼓励高级军士参与科研创新,只要我们有好的建议,总是能得到各级的支持,让我们大胆尝试,使不少‘金点子’都落地了。”一级军士长杨香伦对南都记者说。某快速处置方案在同型号部队推广使用、特装车铁路装卸载规程要点在全旅推广……近年来,杨香伦已经提出了十多个这样的“金点子”,每一个都聚焦战斗力建设瓶颈。“我们旅向战谋战的氛围是很浓,我们作为高级军士,干自己的工作时候,想的就不仅是自己的工作了,而是要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战位当中去,融入到战斗力提升当中去。”他说。
该旅高级军士依托创新工作室,搭建能力提升更快、实践锻炼更多、发展路径更宽的实践平台,开展经验交流、深化问题研究、集智攻关突破瓶颈。他们结合历次任务中遇到的问题,汇编故障库、研究处理方案;丰富想定技战术特情,梳理近百项处置预案……诞生于“高级军士创新工作室”的一项项实用成果,正成为备战打仗的有力支撑,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助推器”。
探寻高级军士成长密码 不服输韧劲和有针对性培养
在火箭军这个战略军种,官兵们每天要和高技术装备打交道。但让记者意外的是,原本一些高级军士入伍时只有初、高中学历,不仅通过努力全部实现学历升级,还一次次啃下了令不少大学生都头疼的专业技术“硬骨头”,成为各个专业的“技术大拿”。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南都记者观察到,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高级士官身上都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对岗位战位的超强责任心。对一级军士长杨香伦来说,在部队追求成长进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在新兵连时的一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听说有一项挖鱼塘的任务,杨香伦立马踊跃报名,却被告知只有党员才能去。“当时很不服气。”杨香伦说,直到看到短短不到一天就挖好的鱼塘,自己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个轻松的任务。当时的新兵班长告诉他,在部队,任何急难险重的任务都是党员干部先顶上去。从那以后,想入党、想挑重担便成为他努力的初心和动力。
一级军士长李明亮从军20多年,被评为火箭军工匠型军士人才,连续13年被评为一级操作号手,多次在上级专业比武中摘金夺银,是旅里的技术“大拿”。一次实弹发射,旅党委决定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决定发射单元。当时兵龄不长、专业并不占优势的李明亮,迎来了军旅生涯首次实弹发射任务。随机抽点、陌生地域、极端天气,让李明亮心里直发怵,担心自己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拖战友后腿。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李明亮,骨子里藏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那段时间,身形削瘦的他扛着重重的器材,在“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一练习就是一整天。针对不同天候总结操作要点,记下了厚厚一沓笔记,摸索出一套操作“妙招”,最后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
高级军士的成长还得益于身边的“良师益友”。无论是技术室的导弹专家、装备厂家的师傅,还是班里的大学生士兵,都是他们请教的对象。某年,装备换型带来了专业换岗,李明亮要挑战另一个导弹专业:纷繁复杂的线路、晦涩难懂的原理,让这名入伍时仅有中专学历的老兵,深深感到装备快速发展带来的能力恐慌。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李明亮在书包里放了厚厚几本大学数电、模电教材,并主动拜班里大学生士兵为师,向他们请教电路原理、数据判读等基础知识。每次遇到专业难题,就一遍遍往技术室跑。凭着一股钻劲,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
该旅一名导弹专家揭开了这支部队人才培养的秘诀。与地方院校批量培养不同,该旅对人才的培养重在因材施教,针对每一名军士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制定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同时立足岗位,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有效帮助了高级军士成长成才。
同时,旅队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极强的凝聚力,也让勤奋钻研成为一种风气。一级军士长唐兴春告诉南都记者,在整个单位,大家对追求进步基本上都是正面声音,比如说他经常听到的是:“你看唐班长,人家刚入伍时只是一个初中生,现在把专业学得这么好,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
除此之外,高级军士群体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反复验证所学,也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南都记者发现,高级军士群体大多善于观察总结。某年,转岗时面对新挑战,唐兴春重新学习新型装备操作技能。和班组成员一起对着专业教材逐个知识点过、逐个信号分析,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得卷了边,用红黑蓝各色签字笔写满记号;探索总结的“卡时控点法”,将某流程操作时间大大缩短。换岗当年,就在旅专业比武中夺得榜首、班组半数以上号手斩获同岗位三甲,所带班组成为能力提升最快、专业基础最扎实的换型先锋班。
该旅高级军士群体中,6人被评为火箭军工匠型、管理型、复合型军士人才、24人被评为一级操作号手。
培养能打赢的好战士 传承东风劲旅的硬核精神
该旅作为战略导弹种子部队之一,是首次亮相天安门向世界揭开战略导弹神秘面纱的部队。在50多年建设发展历程中,历经多次移防换型。该旅的高级军士群体当大师傅,带出好徒弟,不仅传授专业技术,更传承东风劲旅的战斗精神。
立足火箭军部队特点,该高级军士群体发挥“人才酵母”辐射效应,助力官兵大大缩短成长周期,为部队带出上千名骨干人才,近百名走上营连主官岗位、数百人担任班长骨干。
从军20多年,一级军士长唐兴春先后在3个连队工作、担任4个班班长、带出的7名高级军士徒弟,全部走上重要操作战位,人人担任班长、专业组长,个个在重大任务中立功受奖。
在他看来,带兵首先要因材施教。“李元学习刻苦,重在教方法;高智杰有时候会偷点小懒,要经常提醒……”细数自己带过的徒弟,唐兴春对他们的特点如数家珍。他带过的徒弟,有的从文书转岗,有的是大学生士兵入伍,有的是从士官学校毕业分配的军士,唐兴春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逐一制定针对性路线图,引导他们在军营建功立业。其次,他要让每一名士兵都融入班级的大家庭。“像揉面一样把他们揉进班级里来,把好的优点揉进来,把不符合部队要求的缺点揉出去。”唐兴春举例说。
某年,该旅刚刚换型,唐兴春也调整到一个班担任班长。刚接手新班,由于人员都是从新建单位抽组而来,专业学习基础比较弱。唐兴春从内务卫生、日常养成小事小节入手,点燃大家心头的荣誉之火,一个个台阶迈,在专业学习、实装操作等方面逐个打好“翻身仗”。年底,在全旅组织的专业大考中,唐兴春一举夺得所在专业的第一名,班里的战士半数以上获得名次。这些年来,唐兴春被评为火箭军管理型军士人才,还作为优秀班长代表到各部队作先进事迹报告。
一级军士长单志军认为,带兵还需要有人格魅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对自己高要求,才能让战友们信服。年近50的单志军是全旅有名的健身达人,他一直没有放松体能训练,尤其是单杠动作流畅漂亮被战士们称为“杠上小王子”,不少战士看到他高难度的杠上动作都惊呼:“班长你太帅了!”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上他与各个年龄、各种成长背景的新战士培养共同语言,篮球、足球、唱歌、健身,工作在一起也玩在一起,很多年轻的战士都亲切地称他为“单叔”。平时性格温和的他,总是与大家谈心交心,思想上帮助解开疙瘩、生活上帮助解决困难。可是,一上训练场,单志军就经常唱“黑脸”,要求大家把严格、严密、严谨这些“严字诀”贯穿全程。
“导弹发射必须细之又细,决不能容许半点差错。”一次模拟火力突击训练,号手小李核对数据不认真造成小偏差。单志军立即提出严厉批评,专门进行复盘让他做反思检查。从此,小李引以为戒,牢牢把战斗力标准融入训练、进入号位。后来,小李在上级组织的比武对抗中夺得第一,被评为基地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而单志军也受到上级的表彰,师徒两人同登领奖台,在全旅传为佳话。
“要学会压担子,让每个人都学会承担责任,激发他们对荣誉的渴望。”一级军士长张继国说。针对年轻战士不同的特长,张继国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组织的比武竞赛、才艺展示等活动,一步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五公里武装越野的时候,有的战士跑不动,张班长经常把他们的背包拿过来自己背上,有时背了三四个背包,带着他们跑。”谈到张继国,大家都心服口服。
据了解,这个高级军士群体中80%以上担任班长,个个都是基层分队的专业教练员,他们以倾囊相授的真挚情怀,带领身边官兵练好练精手中武器,争当敢打必胜的精兵骨干,不断壮大导弹人才方阵。
采写:南都记者 莫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