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要突出项目质效,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投资要在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发挥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同时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把握提高投资效益的着力点
□ 任荣荣
消费和投资是国内需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首位,这为做好当前投资工作指明了方向。有效投资能够满足需求,同时能够创造新需求,具有需求端和供给端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效应。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对推动经济稳定向上、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持续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要突出质效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困难挑战,更需要发挥好投资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增动能”的积极作用。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步由依靠债务、基建和房地产驱动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驱动,与之相对应的,当前投资增长呈现出“向高”“向实”的特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民生发展等投资潜力大、效益好的领域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不断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不过,现阶段部分行业和局部地区也存在投资浪费的问题,如传统产业甚至部分新兴产业盲目扩张、新城新区建设摊子铺得过大、一些地方上马了与当地实际不符的形象工程等,造成了不少的低效甚至无效资产,并加大了未来的债务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这为扩大有效投资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要突出项目质效,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投资要在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发挥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同时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投资的方向和重点
伴随经济发展阶段变化,高质量发展对有效投资实现方式提出新要求。把握好投资方向和重点,对提高投资效益至关重要。未来投资需顺应新形势要求,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一批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投资项目加快落地。
一是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信息技术革命机遇,着力增加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类投资。
国际经验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从中高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时,投资增长动力从依赖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创新驱动型投资更依赖技术、知识、人才等新要素供给,更需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加大无形资产投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对各地调研情况看,四成以上企业将扩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大研发投入作为中长期投资重点。因此,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加大创新领域投入,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将成为我国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是找准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着力增加社会民生类和消费升级型投资。
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和人均消费水平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时期,需要持续加大社会民生领域投资,补齐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短板,激发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普遍对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有巨大投资需求,建设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和消费群体偏好的变化,消费结构演变和消费升级将不断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需求,迫切需要投资主体通过创新形成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释放消费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所蕴含的广阔市场空间。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需要,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正由“满足消费”向“激发创造消费”转变,找准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民生福祉增进型和消费促进型投资潜力大。
三是推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增加基础设施战略型投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不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尚待提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强。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基础设施投资,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融合化发展水平和系统韧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硬基础”和“软环境”。
四是顺应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重的新阶段要求,着力增加存量更新改造类投资。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资本不断累积,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存量资产。当前基于存量不足、需要增量扩张的投资阶段已经过去,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但庞大的存量资产提质增效需求大。如,设备工器具正在进入新一轮更新周期,部分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老化问题和安全隐患问题逐步显现,城镇老旧房屋面临结构老化、设施设备陈旧、抗震性能下降等问题,由此带来的运营维护类、更新改造类投资增长潜力大。2025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明确支持各地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探索,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要求投资与其他要素的结合方式由“做大要素供给”向“做优要素配置”转变,需着力做好存量更新改造类投资,促进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健全提高投资效益的保障
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为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以提高投资效益为重点,进一步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投资内生增长动力。
一是优化政府投资管理,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安全能力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领域,以及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点公共领域,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强化统筹管理,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提升政府投融资决策与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统筹使用各类政府性资金的投资管理机制,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形成合力,更好发挥政府引导、规范和服务作用以及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二是完善激发民间投资内生动力体制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坚持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进“非禁即入”,杜绝“准入不准营”,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自主、自发可持续增长。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滚动接续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市场向社会资本进一步开放,完善有关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行适应市场新需求的创新创业活动。
三是拓展多元化融资供给渠道,推动形成有效融资与有效投资的良性循环。
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市场,通过提升金融机构风险容忍度激励其投资高风险科技型企业,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发展,激发创新型投资活力。加强资产证券化工具应用,鼓励企业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资产支持票据(ABN),推动存量非流通资产转换为可流通证券资产。统筹用好各类资产资源资金,通过基础设施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权交易、兼并重组等多种存量资产盘活方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