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才不做选择,我都要!”
听到新入职的实习生商量着如何点奶茶时发出的感叹,我呆呆地望着电脑里成堆的策划书、PPT,陷入了沉思。
刚入职场前两年,我延续了学生时代的竞争思维,想尽可能地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前武装好自己。于是,我开始被所谓的“知识付费”所包围:刷到某个平台的数据分析0元课,便迫不及待地加客服微信入群,每天鸡血式打卡知识点,七天后却被告知要进入系统班必须花两千多元续费——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但我还是咬咬牙缴费了。谁知,我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由于工作日渐繁忙,课程也只好丢进收藏夹吃灰了。
ChatGPT风靡之时,公司的优秀同事在周会上侃侃而谈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发展。然而,忙于某个直播项目的我却一句话也接不上……我不禁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明明我比他们都要努力,为什么效率不如他们呢?
深夜,结束加班任务的我缓缓合上了笔记本电脑,想刷会儿手机放松,无奈里面充斥着类似“25-35岁是职场关键十年”的信息,让我愈发内耗。我总是怕落后于人,总想着多学点技能以应付“35岁职场危机”。可网络社交平台上晒出的“沪漂精英人生”,又将我打入了更深的“挫败陷阱”。
“恰恰相反,你的精神世界根本容不下那么多的嘈杂。”
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在听完我充满抱怨的讲述后,微微一笑,送了我一本名为《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的书,作者赫拉利曾出版过赫赫有名的《人类简史》。书里说道,“智人之所以成功,秘诀在于懂得运用信息,并把许多人联结起来。但很遗憾,人类在拥有这种能力的同时,常常也伴随着相信谎言、错误与幻想。”在当今社会,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数以万计,真正为我们所吸收的却仅为10%左右,并且有不少是垃圾信息。信息过载可能会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我恍然大悟。单看我的手机界面,具有刷短视频功能的App就有小红书、抖音和快手三个,高重复率之下伴随着更深的算法陷阱。微信界面除了工作群和客户个人号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奶茶、酸菜鱼等美食外卖的福利官客服号和福利群,不定时弹窗,哪怕已经设置了消息免打扰,产生的小红点也会让我消耗一定的关注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让我每日目不暇接,忘记了信息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消除不确定性,从而不断产生自我怀疑。
那一个人吃多了想减肥怎么办?答案是节食。
我立刻制定了一个“信息节食”计划表。第一步,我删除了微信里没有实际用处或者久不联系的群和个人微信,将与工作最为密切的群设为置顶,其他则取消;第二步,我将手机界面中有同类功能的App选择性删除,比如衣食类只保留两个以供对比,主要的社交软件保留一个;第三步,我对过去四年的工作进行了深度复盘,发现我最为擅长的其实是与内容变现相关的项目,比如写短视频脚本、公众号推文等等。于是,我果断抛弃了在我能力范围外的项目,每周抽出一定时间阅读并拆解优质内容,努力将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
明确的目标感建立后,原本要花三四个小时才写完的视频脚本初稿,仅花了两个小时便定稿了,额外的一两个小时我和同事讨论如何根据平台优化宣传方式。睡前靠听书或阅读纸质书的方式输入,入睡时间比原来提前了半小时。甚至每个月我会抽出半天时间,远离电子产品,来场“信息断食”……“节食”两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白天工作时精神明显好转,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在周会上产出的报告也更具思考深度和市场价值。
快节奏时代,人人都想要获取信息以争取优势。然而,我们的精神空间总是有限的。赫拉利提出,大部分人身上都存在“天真的信息观”,即“面对收集与处理信息时遇到的大多数问题,解决办法就是收集与处理更多的信息”,认为信息越多离真相越近。但事实上,过多的选择、不及时的筛选,会让我们变成垃圾信息“被动的消费者”。
我们或许很难做到择一事终一生,但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锻炼摒弃嘈杂信息的能力,却是让精神世界焕然一新的前提。对于容易精神内耗的职场人来说,每月抽出一定时间,利用复盘、冥想等方式给精神世界来场“节食”,就如新年来临之际的大扫除,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身心的能量。
(作者为上海传媒行业从业者)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人在职场”,欢迎来信分享职场心声、吐槽职场经历、打破刻板印象、揭秘行业规则。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