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其中提及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等。1月13日,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来自特别邀请人士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关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企业经营诉求,建议北京鼓励有意出海的在京企业将香港作为上市、融资的首选地,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广阔市场中“拼船出海”。同时建议从“走出去”、“请进来”两方面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
走出去:鼓励企业“拼船出海”
企业发展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企业发展动能放缓,“走出去”或能够成为经济新动能培育的一大有效路径。
1月13日,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9月下旬,为应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挑战,我国宏观政策力度加码。伴随着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化解,居民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预计未来我国消费、政府投资对需求的支撑作用将再度显现,叠加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建设,将支撑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企稳回升。
在这其中,聚焦企业发展,还有提升的空间。陶匡淳提到,在经济新动能培育过程中,传统经济增长动能放缓,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逐步显现。其中,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利润表现可能不及预期,进一步制约了消费和投资。从他的调研来看,中国企业家将供应链、地缘政治风险、新兴技术变迁视作未来三年企业经营的主要挑战。
上述背景下如何解题?陶匡淳建议北京鼓励有意出海的在京企业将香港作为上市、融资的首选地。在陶匡淳看来,中国企业正加强全球战略资源布局,出海已成一大趋势。同时,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市场中“拼船出海”。建议北京依托“两区”建设优势,利用服贸会、“一带一路”峰会、京港洽谈会等品牌活动,为总部在京的央企及本地企业在海外投资和贸易提供条件,京港两地可搭建起“走出去”的综合服务平台。
陶匡淳建议,在科技创新与双向融资领域,可以去引导北京头部科技企业加强与香港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率。
事实上,京港两地近年来已是联动频频。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2016年第20届京港洽谈会首次提出鼓励两地企业“拼船出海”,至此之后,京港两地互动更为紧密,“拼船出海”更一度成为市场热词。
回到当下,2025年1月10日, 2025京港创新合作论坛举行,其中提到了北京持续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也正全力迈向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多项举措助力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一年,各方期待能进一步拓展京港两地在科技、零售、医药、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平台优势,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两地人才交流与技术共享,共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请进来:优化外企全生命周期服务
“走出去”的另一边,陶匡淳对于“请进来”也有不少观察与体会,他提出了关于“优化外企全生命周期服务,树立北京使用外资新标杆”的提案。
陶匡淳从准入阶段、准营阶段、运营阶段三大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准入阶段,陶匡淳建议探索出台北京版服务业“负面清单”,率先在服务业领域探索开放。此外缩短高技术服务业“负面清单”。准营阶段为外资企业准营政策提供明确指引。运营阶段则建议畅通政府与各类市场主体的沟通,包括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建立政府和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直通车”等。
聚焦金融领域,陶匡淳认为,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深化。充分利用金融业发达,以及国家级金融监管机构集中的独特优势推进金融开放。同时,优化完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以下简称“QFLP”)试点政策,进一步提升QFLP落地审批效率,鼓励成功落地的QFLP试点企业投向符合国家导向的前沿产业。
此外,陶匡淳提及,拆除金融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准入不准营”的隐形壁垒,按照内外资一致和审慎监管的准则,支持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金融“五篇大文章”。
北京商报记者 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