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ES展会上,美国科技公司Realbotix推出了一款机器人女友Aria,具备情感价值和AI系统,引起年轻人关注。
2.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生活中接纳AI,如AI宠物、AI助手等。
3.然而,AI在帮助人们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对AI是否威胁人类安全的讨论。
4.复旦大学出台规定,限制本科毕业论文中使用AI工具,以应对AI写作带来的问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 | 价值星球Planet,作者 | 竹铭,编辑 | 计然
热闹了一周的CES,在上周末走向闭幕。但它掀起的AI热,仍在延续。
尤其CES展上呈现的各种AI应用,已经离生活越来越近。
看了最近的CES展会后,单身多年的木木(化名)有了一个超前的想法。
这次展会上,木木注意到美国科技公司Realbotix推出了一款机器人女友Aria。这款机器人跟别的机器人不太一样,“她”更像一个AI伴侣,能够提供情绪价值。
比如,它的面部可以拆卸更换,看腻了可以“换张脸”。它的四肢可以摆动表达情感,内嵌的AI系统还可以理解人类语言并跟其对话。听说以后AI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并不打算结婚的木木想着如果遇不到爱的人,索性就跟Aria这样的机器人过日子好了。
这无疑是太超前了。但也说明,年轻人真的开始在生活中接纳了AI。
实际上在2024年,AI相关的应用开始大量进入年轻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从AI宠物的情感陪伴,到各类大模型的AI助手帮助年轻人写论文、做视频……AI用科技力量满足着他们的各种需求,也让他们产生“网瘾”般的快感。
当下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AI了。
他们渴望AI,其实是渴望“爱”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AI就是中文的“爱”。
木木在十年前的2015年,看了一部讲述人类与AI恋爱的电影《Her》。这部电影人气非常高,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电影大概讲了一个“人机恋”的故事,男主角西奥多的工作是给人代写情书,但他自己却遭遇着婚姻危机,内心十分孤独。偶然机会,西奥多接触到了一个AI操作系统“萨曼莎”。“她”不仅拥有温柔的声线,而且还非常懂西奥多。都说日久生情,跟“萨曼莎”进行的长期语音交流后,西奥多爱上了这个AI世界里的虚拟人。
虽说是电影情节,但也反映出现实中人们的需求。近十年来,全球孤独人群越来越多。木木就是其中一个。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周末就宅在家里打游戏,交际圈子很窄。近几年,木木时常感觉到汹涌而来的孤独感。虽然他也想找一个对象,也怎么也遇不到对的人。
无奈之下,木木干脆关注起了陪伴机器人。随着了解的越深,木木愈发感觉到机器人更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Aria拥有17个电机,从而驱动面部表情,能够模拟人类的嘴部和眼部动作。“她”还配备了先进的AI技术,不仅可以跟人实时对话,还能用手势和肢体语言增强对话效果,表现非常接近真人。
更引起木木兴趣的是,Aria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比如,可以改变“她”的面容和发型,甚至可以让“她”根据不同的面容调整行为和个性。
不过,现在的陪伴机器人还是太贵了。Aria的价格就高达17.5万美元,不是普通人能够企及的。木木只盼着以后能降价,自己立马入手一个。
有的年轻人还在渴望AI机器人,而有的年轻人已经入手了AI机器宠物。
茜茜(化名)以前养过一只宠物狗,但狗狗因为意外去世了。这件事对茜茜的打击很大,她接受不了死亡,从此再也不敢养宠物。
不过,前不久茜茜听说有些科技公司推出了机器宠物,可以通过AI提供情感陪伴服务,这让她养宠物的心又蠢蠢欲动了。因为机器宠物对于她来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出现生离死别的痛心场面。
茜茜在网上了解到,许多机械宠物在外形上做成了真实宠物的样子,看起来蠢萌蠢萌的,非常治愈。一些正在养机器宠物的朋友给她介绍,这些宠物大多有柔软的皮毛,内嵌的AI系统可以对主人的触摸、声音和动作做出反应,还是挺招人喜爱的。茜茜越听越心动,决定入手一只。
根据茜茜的了解,目前市面上比较火的机器宠物是日本公司开发的Lovot,外形类似于一个毛绒玩具,有一个圆圆的身子和大大的脑袋。内嵌的AI系统和传感器,能让它通过眼神、肢体和声音跟人类交流。
不过,Lovot高达7万美元的售价劝退了茜茜,她转而入手了国产的机器宠物Ropet,只需169美元。
虽然相对没那么高端,但Ropet也给茜茜提供了不少情绪价值。它配有摄像头、屏幕、麦克风、扬声器和处理器,可以传达害羞等情绪。茜茜抚摸它的身体,可以让它产生快乐的反应。由于Ropet搭载了AI大模型,可以通过算法训练不断熟悉主人的习性,变得更懂主人。如今,时间每过一天,茜茜对它的喜爱就会增加一分。
工作、学习、生活......AI全面来袭
磊磊(化名)是一名视频制作从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工作狂。他并没有那么关注自己的情绪价值,而是一门心思地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大量的视频制作需求,这本来让磊磊对未来重新信心。不过,2024年OpenAI发布的生成式AI模型Sora,让他产生了危机感。当看到Sora只需几秒就能完成自己花几天才能做到的视觉效果,他担心自己的饭碗要端不稳了。
不过,在浏览大量Sora制作的视频后,磊磊反而变得没那么慌。因为他发现Sora生成的视频是基于已有的模型和数据,有时候会缺乏个性化的创新,而自己的优势就是能进行细致的个细化调整。另外,他还发现在某些复杂场景或细节上,Sora生成的视频没法达到预期的高标准。比如,在复杂的光影变化上,Sora的生成效果就差点意思。
因此,磊磊现在并没有把Sora当成抢自己饭碗的对手,而是当成自己的助手。对于一些要求没那么高的视频项目,磊磊会先通过Sora做出一个大概的样本,然后在此基础上人工进行细化,这样一来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
磊磊坚信,在创意和细节方面,接下来一段时间AI仍然比不过人类。
除了用AI做视频,年轻人还用AI进行写歌、写代码等操作。内容创作进入更高效的新阶段,也帮助年轻人打开了新鲜有趣的天地。
读大一的王领(化名)从小就有一个歌手梦,然而现实是自己只会写点词,不会作曲。很多时候他都想写一首歌送给心仪的女孩,然而旋律怎么也写不出来。他也想过找别人帮忙作曲,但是感觉不仅费钱而且没有诚意。
如今开始流行的AI作曲软件,帮助王领解决了这个难题。比如,只要输入歌词,限定民谣、摇滚、流行等曲风,AI作曲软件Suno都能轻松搞定作曲和编曲。甚至不需要输入歌词,只要给出主题和情感,AI都能“一键生成”歌曲。
虽然有些AI生成的歌曲明显有套路化的影子,但是王领已经很知足了。毕竟,当他把AI创作的歌唱给心仪女孩听的时候,对方很开心。
按照王领的说法,虽然歌不是自己写的,但歌里唱出的爱都是自己的。
随着Suno、Stable audio、天工等具备作曲功能的AI软件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创作歌手也在不断冒出。2024年4月1日,很多人用AI软件制作了怀念张国荣的歌曲,这一幕也让不少人感受到科技的温度。
有人用AI写歌,还有人用AI写代码。
周明(化名)在面试程序员岗位的过程中,被要求现场写一个算法题。他为了节约时间,便使用AI来辅助编程。面试结束后,面试官反馈称他的代码写得很好,但有些地方写的过于完美了,不太像现场能写出来的。这番话让周明感到很紧张,担心面试通过不了。
结果,面试官话锋一转,称周明面试通过了,原因是他懂得利用AI提升效率,同时又能保证代码不出差错。成功入职后,周明便经常利用AI写代码提高工作效率。
他调侃,自己在工位上闭着眼睛都可以写代码。
AI写代码,已经被认为是生成式AI浪潮中最先落地的场景。数据显示,有29%的大模型应用场景是让AI来辅助写代码。在某些企业,一线研发人员使用AI辅助编程的占比,甚至超过了80%。
一位程序员称,现在他已经离不开AI了,因为AI能帮助他减少很多耗时耗力的检查和重复性工作。
除了写歌、写代码、制作视频,AI还在多个场景上帮助人们降本增效,包括无人驾驶、智能学习设备、AI眼镜等等。与此同时,ChatGPT、豆包、文心一言、Kimi等一大批AI应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
虽然很多年轻人欢迎AI,但也有一批人对AI发出了警告。
AI是福还是祸?
马斯克曾表示,AI比核弹更危险,需要进行监管。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也曾表示,有关AI危害的担忧让他“夜不能寐”。
在这些科技大佬看来,AI一旦超越人类的控制,可能会做出不可预见的决策,从而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破坏。
事实上,在一些应用领域,AI已经掀起了一场“是福还是祸”的大讨论,比如利用AI写论文。
大四的周雪(化名)在AI的辅助下,不到一周就完成了一篇1万字的论文,省去了一大半的时间。但是,她的论文很快被老师驳回了,因为里面出现了不少废话,用网上流行的梗来说就是: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学老师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里充斥着AI写作的痕迹。虽然把这些论文退回去让学生重新写,但他们又继续用AI把AI味儿降下去。这被一些人调侃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AI形成了完美闭环”。
显然,依赖AI写论文虽然受到学生欢迎,但并不是高校乐于见到的。2024年11月,复旦大学就出台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和规范了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其也成为首个发出“AI禁令”的高校。
在音乐行业,也有不少音乐人认为“AI写歌”拉低了当下的音乐水准,造成了同质化、低水平化的局面。他们呼吁要在一定范围内使用“AI写歌”软件,不能让“AI歌曲”充斥市场。
笔者认为,AI作为新的科技浪潮还会继续滚滚向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AI作为一种技术和工具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有趣、温情。关键在于怎么把它利用好,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监管机制和规范秩序。总之,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