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 (鲍聪颖 李彤姝)1月11日,“遇见丰台·众汇京彩”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发展研讨会创新发布活动在北京丰台举办,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简称“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举行启用仪式,这标志着国内首个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落地丰台,填补了国内细胞培育肉工业化生产示范的空白。
政企联动聚合力
全国首个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落地丰台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细胞培育肉、植物蛋白肉为代表的新蛋白肉类产品市场需求正在逐渐增加,为抢占未来食品赛道发展先机,丰台区政府与首农食品集团政企联动,高位谋划合作蓝图,整合双方资源优势,力求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合力打造未来食品特色产业集群。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动物替代蛋白)”揭牌仪式。
丰台区率先抢占生物制造产业未来食品细分赛道,一批批规划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2024年5月,丰台区发布《支持未来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旨在集成资源、培育生态,让新质生产力在丰台积蓄成势,推动食品工业加速发展。自措施发布以来,丰台区首个未来食品特色产业园在和义街道首农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园揭牌,未来食品产业合作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吸引了一批未来食品领域的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力量,为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合作机会。
作为南中轴的科技创新“新引擎”和丰台区未来食品产业承载区,“华丽转身”后的首农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园,正瞄准“培育首都农业食品新质生产力”这一目标,打造丰台区未来食品产业“策源地”和“样板区”。
丰台区委常委、副区长崔旭龙致辞。
“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将助力完成实验室成果向工程化和工业化转化落地,为细胞培育肉的商业化奠定良好的发展前景。”研讨会现场,丰台区委常委、副区长崔旭龙表示,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是丰台区抢占新赛道、发展新产业的重要“落子”,对支撑首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生物经济和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和提升国家食物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多项技术成果亮相
未来食品产业将在丰台聚集成势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现场发布了细胞培育肉工业化生产技术、航天育种酵母蛋白高效合成技术原创核心技术成果。记者在现场设立的展示区看到,微生物蛋白棒、微生物蛋白腐乳肉、细胞雪花牛排等多种新蛋白食品系列产品纷纷亮相。
记者了解到,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搭建了细胞培育肉、微生物蛋白创新研发平台及新蛋白食品化创新研发平台,并配备完善的配套实验室,规划建设2条单体2000升细胞培养中试线以及3条单体2000升和5000升的微生物蛋白中试线,目前已建成细胞培育肉单体200升生产线以及微生物蛋白单体2000升生产线,具备了集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攻关、中试放大等功能为一体的研发能力,在灵活性与实用性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作为中国替代蛋白领域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将为未来食品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据介绍,该基地主要围绕生物制造前沿技术方向,重点在细胞工程、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变革性、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研究,推进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首农食品集团下属的食品产业链企业和空间载体坐落于丰台,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力强,吸引了一批从事食品技术开发、检验检测的专业机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有助于推动未来食品产业的上下游协同发展。”研讨会现场,首农食品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袁浩宗表示,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核心功能,在种牛、种猪、种鸡、种鸭等畜禽育种领域及细胞培育肉等合成生物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将与丰台区保持紧密协同,持续加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集团科技、产业、品牌和市场优势,不断推动实验室成果向工程化、工业化转化落地。
“首农食品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区内有大量的产业空间,聚集了一大批产业链企业和服务机构。未来,我们将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精准细致做好企业全流程服务,以落实‘营商环境十二条’为抓手,强化政府侧、市场侧、社会侧三侧协同发力,为企业打造更加宽松、更加有利的创新发展环境。”崔旭龙表示,丰台区将积极助力企业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打造南中轴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劲“新引擎”,引领替代蛋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同时,丰台区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智能化的监管平台,实现对未来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链条的实时监测和追溯,在保障未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舌尖安全”保驾护航。
“北京市积极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创新,加快市级创新资源统筹,加大在细胞培养肉工业化示范、功能食品核心原料制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连武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调动首都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力量,支持优势科研团队围绕细胞工厂、合成生物技术等,强化技术源头供给,加大对生物制造领域的支持,培育未来产业,持续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