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范促发展保生存
推动医院阶梯式跨越
“人心聚则事成。”上任两年多来,他带领全院800多人,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项又一项亮眼的进步。他秉承“只有规范才能发展,只有规范才能生存”的理念,致力于精细化管理路线,强调发挥中医药优势,带领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在2024年度DRGs综合考核中,医院排名全省三级中医医院前五、全市第一位。他提倡走出去学习,开阔视野,将更多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融入临床实践。他坚信:“只有质量和服务过关,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医院要继续沿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前进,继续走规范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道路。”
他就是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中医院院长王健。
构建一站式新生儿救治体系
守护儿童健康“一步到位”
她积极探索新生儿诊疗新模式,构建“以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为龙头、远程急救和转运为网络、发展性照护为支持、康复随访为保证”的一站式新生儿救治体系,在广东省率先开展早产儿家庭式监护病房、亲子病房等,探索早产儿发展性照护新模式,提高早产儿生长发育质量;她主持构建新生儿抗生素规范化管理体系,历时10年,累计规范诊疗万余例患者,将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和使用强度降至国内最低水平;她积极推动床边超声在新生儿诊疗中的应用,大幅减少X线对新生儿的损害。
她就是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李宁。
“双引擎”提供发展动力
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守护
他牵头在天津市蓟州区10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层医院疼痛门诊,推动疼痛诊疗服务能力覆盖全区80余万常住人口;他建立院级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在蓟州区建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大数据队列共享平台;他在蓟州区打造三级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在全国首先进行涉农地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的探索;他用科研和教学“双引擎”为蓟州区医疗服务质量的攀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多项学术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促进蓟州区科研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他就是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李岩。
开启光明守护之路
建设“科普型”医院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成为一名医生是她自儿时起就在心中生根发芽的梦想。她致力于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及眼心脑泛血管事件的临床诊治、致病机理、应用转化的科研工作,牵头组建湖北省首个眼部疾病介入治疗多学科团队,“超选性视网膜中央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被批准为Ⅰ级新技术,开启光明守护之路。
她积极推动“科普型”医院建设,打造一流科普团队,推进“健康湖北”建设。她组建“天使在身边”公益团队,推动急救技能的公益化、普及化;在中组部博士团外派挂职海南省期间,她主持全省140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筛查工作;她在多个平台推广眼科疾病科学研究和科普知识,将健康送到群众身边。
她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肖璇。
交优质医疗服务下沉答卷
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标杆
他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为己任,一年来优质扩容、深度下沉的成效显现,驻榆林医院50位医、教、研、管专家深度融合;主诊医师负责制、全院共管床等措施落地见效;临床核心指标屡创新高,已持续开展283项新医疗技术,四级手术增长94%,CMI值大幅提升至全省第四名;外转率同比降低99%,异地就医患者增加38%。
他以国家医改政策为导向,践行优质医疗资源再下沉,因地制宜打造榆林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联体,促进陕甘宁蒙晋交界医疗服务水平同质化持续提升。
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榆林医院执行院长佘军军。
学科发展既有高峰又有群山
科技创新既是需求也是动力
奋楫者进,只争朝夕。他秉承既有高峰又有群山的学科发展理念,在打造眼科、心血管科等优势学科群的同时,全面推动各学科向纵深化发展;同时通过与周边区县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促使优势医疗资源下沉,让疑难重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医疗水平的提高既要不断学习同行的先进成果,同时也要针对医疗难题勇于自我创新,大胆探索,他构建了基础科研、临床科研和成果转化一整套科研体系,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他为医院发展定下目标:让陕西的老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一流的诊疗服务。
他就是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红兵。
建立乳腺癌精准诊治体系
推动可视化抗肿瘤治疗进程
他从事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30余年,在分子影像技术介导的精准外科和抗肿瘤药物疗效评估等方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以光学分子影像技术为中心的乳腺癌精准诊治技术体系,率先将荧光染料吲哚菁绿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并结合其他先进材料拓展到保乳手术安全切缘评估,大大降低盲目腋窝清扫率和切缘阳性率,提高保乳率;他构建了不同于常规机制的抗癌药物靶点的创新监测体系,实时可视化抗肿瘤治疗疗效。
他就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执行院长张国君。
挖掘脊柱病创新诊治方案
壮大脊柱病专科人才队伍
从医28年,他诊治椎间盘疾病近十万例。他创制通络祛痹汤,解决了椎间盘疾病术后残留神经性麻木疼痛的难题;他研制益气活血方,明显改善了急慢性脊髓损伤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他创新性地将益气活血中药有效单体载荷于纳米硒,制备中药纳米体系,精准修复脊髓神经,效果优于中药单体;他开展全球首例脊柱内镜治疗上颈椎发育畸形,改良5项脊柱微创新技术,获得专利10项,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他带领团队进行全国脊柱微创手术直播,授课98次,举办32期全国培训班和4期海外培训班,培养了500余位国内外医生,壮大了脊柱病专科医师队伍。
他就是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副院长陈博来。
业财融合推进精细化运营
传承创新发扬中医药特色
他积极探索医保DIP结算改革优化方案,做到合规收费、合理使用医保基金,给医院良性运营创造条件;他持续推进精细化运营,业财融合,开拓业务,改善医疗收支结构,使医院收入结构达到国家要求的“532比例”,业务收入大幅提升;他主动挖掘、整理和推广医院独特的中医特色疗法,率先在地区内成立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带动区域内中医适宜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他组织发掘中医经方验方,传承发扬院内制剂并在医共体内推广使用,带领中医药技术团队深入学校、社区、厂区和乡镇,弘扬中医药文化技术,在传承中医文化的同时,惠及更多患者。
他就是广东省开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胡敏超。
创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
以人才驱动特色学科发展
“我们创建大学附属医院之路,也是一条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他带领医院全体同仁成功创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确立了“大康复、强综合”发展战略,同时建立了相对紧密型的区域康复医学联盟,打造区域内较完整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他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学科,他推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三才计划”,大力培育医院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与优秀青年人才,以人才驱动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2024年普外科、康复医学科荣获上海市重点学科称号。
他就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院长鲁威。
排版/编辑:贾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