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1月10日晚,安徽歙县瞻淇村鱼灯闪耀。在这里,一场“村晚”正在上演,瞻淇村鱼灯队携手北岸镇舞龙队,再现了“一夜鱼龙舞”的盛景。只有几千粉丝的@鱼承薪火 (郑冬蛟)账号直播2个多小时,涌入了274.7万观众观看。这场“村晚”的发起人,便是48岁的郑冬蛟,瞻淇村鱼灯队的队长。
跟在鱼灯后面,跑着长大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每年春节期间,一场盛大的鱼灯巡游活动都会如期上演。这项传承了800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近年来,也成为了瞻淇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瞻淇鱼灯
郑冬蛟,一个土生土长的瞻淇村人,对鱼灯有着深厚的感情。“小时候娱乐不多,非常盼望过年,我们都是跟着鱼灯后面跑着长大的。”
19岁那年,郑冬蛟开始拜师学做鱼灯。“扎鱼灯是一个师傅,嬉鱼灯又是一个师傅。”
但那时,郑冬蛟对于鱼灯传承还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兴趣使然,自己喜欢,而后,又外出务工了多年。
郑冬蛟在浙江宁波港工作,工资待遇都不错。2021年时,回村陪读的郑冬蛟被邀请重整理鱼灯队,并竞选村两委。“瞻淇鱼灯没有走出去过,都是村民在村里自娱自乐,唯一一次去杭州演出,效果很不好,可以说是‘灰头土脸’回来了。”
瞻淇鱼灯表演
在这样的契机下,郑冬蛟决定接下村里的鱼灯队,才算真正踏足鱼灯领域,也开始肩负起传承和发扬瞻淇鱼灯的重任。
此后,郑冬蛟开始琢磨着如何让瞻淇鱼灯“走”出去。
鱼灯队里48岁的“小伙子”
精美的瞻淇鱼灯,一夜鱼龙舞的主角,制作工艺繁琐而精细。从选材到扎制,再到绘画和装饰,每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的精心雕琢。
郑冬蛟组织村里的老师傅们,采用两到三年的毛竹,破竹丝、扎鱼骨、糊宣纸、绘图案,每一步都精益求精。鱼灯上绘制的祥云、荷花、如意等吉祥图案,不仅寓意着风调雨顺、年年有余,更展现了瞻淇村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瞻淇鱼灯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的常住人口不断减少,鱼灯队的成员日趋老龄化,平均年龄有50多岁,48岁的郑冬蛟已是鱼灯队的“小伙子”,“后继无人”的困境直面而来。
郑冬蛟在主持“村晚”
在郑冬蛟的记忆里,“锣鼓响、脚板痒”,儿时村里每年正月初二到十八,街巷上的鱼灯锣鼓响起,年味儿就来了。但随着会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瞻淇鱼灯巡游一度停演。
为了振兴鱼灯,郑冬蛟尝试成为才艺主播,表演嬉鱼灯、介绍其历史。通过直播镜头,瞻淇鱼灯被不少外地网友认识,留言询问“哪里能看直播”“怎么请你们来演出”。郑冬蛟介绍,开始直播后,“2024年下半年演出机会多了四五成。”
不仅如此,瞻淇鱼灯还吸引了很多明星前来打卡,比如歌手吴克群、演员倪虹洁都来到村里嬉鱼灯,还有音乐人将嬉鱼灯拍成MV。郑冬蛟也会带着鱼灯队外出演出,去过东方卫视、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也算是小有名气吧,知名度是出去了。”郑冬蛟谦虚地说。
274.7万人观看瞻淇“村晚”
1月10号,作为发起人,郑冬蛟在瞻淇村里举办了一次“村晚”。郑冬蛟希望通过直播让瞻淇鱼灯名声更响,“让鱼灯出去、游客进来,年轻人也就愿意回来创业、传承鱼灯了。”
“村晚”舞台上,老中青三代鱼灯表演者齐上阵,年纪最大的鱼灯队员已经70多岁了。他手握竹竿稳稳扛起鱼灯,与同伴交替穿梭做出“鱼跃龙门”等瞻淇鱼灯经典动作,敏捷身手不输年轻人。在外务工的妇女也提前回村筹备节目,用流行热歌编排广场舞。
观众现场看“村晚”
直播2个多小时的时间,郑冬蛟的直播间里涌入了274.7万观众观看,那一夜成了名副其实的“瞻淇鱼灯之夜”。
这几年,随着瞻淇鱼灯的名声远扬,来到村里的游人也多了,他们来赴一场鱼灯之约,看鱼灯游动在徽派建筑间,仿佛时光穿越。这正是郑冬蛟想要看见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鱼灯,来我们村里看鱼灯,家门口的老百姓切切实实的提高收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余康生 摄影报道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