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蔓菁 | 提升网络思政数智力

图片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数智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思政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气象,要充分利用吸收数智技术成果,不断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数智力,增强育人实效。

着重提升数智能力

提升数智能力,活化网络思政工作育人方式,是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履行职能、施展才能的前提基础与“心法内功”。

涵育数智理念,建构契合数智时代特点的施效框架。科学理念是革命实践之先导,必须以理念先导搭建网络思政工作的科学框架,保证数智能力有效施展。涵育数据驱动理念,有效利用数据分析主体行为与思想动向,据此调整工作策略。涵育互动参与理念,利用数字交往形式加强互动参与,通过主题辩论、合作等形式,使网络思政以科学方式扎根主体内心。涵育终身学习理念,网络思政工作者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变迁,积极应对时代新问。

强化技术功底,打造融通数智技术应用的育人路径。网络思政工作身处网络社会,技术功底将决定育人实效。符合思政需要的技术应用方兴未艾,应强化掌握几类技术。比如智能评估系统、社交媒体分析工具、数字内容创作工具等等。

转化科研成果,顺畅落实数智主题研究的实践通道。数智主题相关研究近年来成果颇丰,但成果转化还需相应实践通道与实践能力。因此,网络思政工作者在延续科研进展、加深理论探索的同时,必须顺畅成果落实的实践通道,培养自身理论转化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创新观点相融贯。

精准描摹数智画像

描摹数智画像,增强网络思政工作情感共鸣,是网络思政工作有的放矢、提质增效的有力手段与切实保障。

着眼数智背景,透视网络发展呈现的潜在问题。学生在多维数字化网络场景中进行交流、学习、娱乐,萌生了更多元的学习兴趣和更丰富的情感需要,个性与差异也更为突出。此外,在“流量至上”的利益驱动下,网络平台会利用数智技术制造出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去反复刺激人们的感官,以期博取可观的点击量与关注度。因此,网络思政工作如若保持严肃单一的表达模式,即使产出的信息能够被学生捕捉,也会因不适配学生的网络偏好而无法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使其育人效能大打折扣。

应依托数智技术,生成映射学生动向的数字画像。依托大数据、智能算法和云计算技术收集、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剖析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精神需求,全面、真实地描摹学生的数字画像,从而精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需求的精准适配并生成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应更新数智语境,增强思政工作立足网络场域的吸引力。吸引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发展的根本前提,为此,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交流互动和价值传递,需要推进话语创新。通过主流价值的网络化表达,增进网络思政工作的亲和力,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对于社会、国家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网络空间的情感共鸣。

融合联通数智平台

联通数智平台,生成网络思政工作传播矩阵,是网络思政工作主导舆论、凝聚共识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利用网络舆论阵地,激发网络思政工作的传播活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更加生动、多样的形式传递给广大受众。无论是短视频、直播互动,还是虚拟现实体验,都能让思政教育变得鲜活起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转变思维认同,实现“换包装”向“换内容”跃升。以互联网思维对网络思政内容进行必要的转化,聆听青少年的真实诉求,对接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以“网言网语”实现思政教学内容从课本文字到屏幕语言的转换。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网络思政完成的不仅仅是“面对面”到“屏对屏”的场景转换,更重要的是把握思政课教学的技术逻辑与知识属性之间的内在张力,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实现平台融合,推动网络思政资源的系统整合。形成点面结合、同频共振的网络育人平台矩阵,建构一条以“感知—体验—内化—互动—建构”为脉络的“具身理路”,突破思政课教学物理场域与虚拟空间的阻隔,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情境的多维感官,使学生以“感知—心知—践之”的方式实现离身化学习与现身化实践相合为一。

统筹聚合数智资源

聚合数智资源,建构网络思政工作协同空间,是网络思政工作优化结构、综合发力的建设方案和强大支撑。

集聚数智供给,展现网络思政工作的核心生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数智资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资源如果分散使用,往往难以发挥最大效能,因此,统筹聚合数智资源成为关键举措。基于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数智资源,又要进行内容创新,优化网络思政资源供给。

突破资源壁垒,推进数据要素在全网范围的流通共享。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整合、筛选等算法功能的推算程序,对网络思政数智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分类,全面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数智资源聚合的关键在于将以往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协作共赢”模式,在建好用好网络思政数智资源库的基础上,以“数智引擎”搭建网络思政工作协同空间。

紧扣时代变迁,推动传统思政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将厚重的纸质经典著作、固定的地方红色文化场馆等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充分发挥数字意象对多重感官的刺激作用,既能在感性上吸引人,又能在理性上说服人,营造虚实相生的网络思政育人空间,实现学生身体、心智与学习空间的耦合循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图片朱亮高 | 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