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馆亮相第二十四届投洽会。\中新社
凭借优良营商环境、浓厚创新基因、丰富产业链基础,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当年约合2万亿美元),成功超越纽约湾区(约1.8万亿美元)和旧金山湾区(约1.38万亿美元),与东京湾区旗鼓相当,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跨国巨企对中国市场信心十足,看好大湾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和一流的营商环境,纷纷加大对大湾区投资。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粤港澳三地紧密携手,合力深化互联互通,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大湾区向融而进、向新而行、向强而立,拔节生长。立足湾区、面向全国、融通世界,随着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的不断释放,越来越多国内外企业来大湾区投资兴业,不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共建共享最具开放度的大湾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文雅靖建议,香港应该用好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外部要素资源,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突破当下发展瓶颈,共同探索新发展模式,推进本地新型工业化发展。
“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重大平台,以及深圳河套、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等特色平台。这些平台有的已与香港开展合作项目,有的正在积极谋划与香港合作共建。”文雅靖称,近年大湾区内地城市调整思路,积极寻找参与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的机会,更鼓励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国资国企到香港设立研发中心、生产线等,这些合作思路可以启发香港特区政府优化本地政策,把香港科研和内地制造、香港资本和内地人才充分结合,强化与大湾区重大平台、特色平台的联动。
文雅靖建议香港大胆探索与内地合作的新模式。例如,大湾区内地城市已经有与港合作的特色平台,国内也有一批成熟工业园区,香港特区政府可以考虑利用内地工业区建设的成熟经验,在北部都会区觅地共建工业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这样既可以将工业环节留在香港本地,加快推动本地工业生态的形成,同时可以为有意通过香港“走出去”的内地创科企业、工业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实现互惠共赢。(大公报记者 毛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