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武汉这位何老师在全国获奖了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实习生 邵婷婷

全国52件优秀作品揭晓,湖北1件作品入选——1月8日上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发布典礼在北京举行。

湖北入选的这1件作品名为《〈声生不息·港乐季〉:从流行音乐经典到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出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何源堃老师之手。

1月11日,何源堃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港乐与港片是中国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嵌入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之中,作为“90后”的他也不例外。

图片何源堃

从音综《声生不息》,他琢磨为何港乐“再流行”

何源堃今年30岁,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批评、科幻电影。

据介绍,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百家》《文艺评论》《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2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兼任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湖北文艺”特约撰稿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

《<声生不息·港乐季>:从流行音乐经典到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这篇文章写作于2022年7月。“当时恰逢香港回归25周年,芒果TV、湖南卫视、香港TVB联合制作了致敬港乐,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的音乐综艺《声生不息》,一播出就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2022年6月,正值《声生不息》热播,有一次我与《文汇报》的高级编辑王雪瑛老师聊天,她得知我对港乐非常熟悉,便邀请我撰写一篇评论文章,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何源堃回忆说。

他表示,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评论《声生不息》这档节目,但在实际写作的时候很快就“跑题”了,变成了对港乐的怀旧式追忆以及对港乐“再流行”现象的剖析。

图片

在2022年7月初,何源堃花了大概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了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历史积淀:引领流行文化,与香港影视繁荣共生》《面向大众:悦耳心动,带来高传唱度与多种改编》《内容深刻:关切人文与社会,歌词切中听众心灵》。“非常感谢王雪瑛老师,并没有驳回我这篇实际上有些‘跑题’的文章,而是很快就对它进行了校阅并发表了它。”

受父母影响,他仍有买CD和黑胶唱片的习惯

“港乐与港片是中国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嵌入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之中,作为‘90后’的我也不例外。”

谈到港乐与港片,何源堃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自己选择就读电影相关专业,并从事电影研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小时候观看港片的经历的影响。“当然,我的父母这一代或许对港乐与港片有更加深刻的感情,毕竟他们亲身经历了香港流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他回忆说,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很多父母买的张学友张国荣刘德华等香港歌手的磁带,以及成龙李连杰周星驰等香港明星的影碟。受到父母的影响,直到现在他仍有买CD和黑胶唱片的习惯。“因此,虽然我对港乐并不具备系统、专业的认识,但却有很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图片

在何源堃看来,港乐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很早就建立了成熟的产业体系,普遍制作精良且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与香港影视深度融合,谱写了繁荣共生的香港流行文化生态。港乐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形成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就是因为它们的歌词关切社会与大众,富有人文精神——这些,构成了他这篇获奖作品的主要观点。

何源堃在武汉大学艺术学院读的博士,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他自谦地说,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刚好是在他从博士毕业到入职之间的过渡阶段,“它不是一个严谨的、具有延续性的学术研究,只是一个偶然迸发的、相对感性的写作冲动,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撰文谈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我觉得是非常幸运的,所以很感谢《文汇报》的发表以及我的博士生导师孟君教授在我读博期间的悉心指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