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高校美育正由“边缘”变“前沿”

安  丛

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中,从来不只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只是理论概念的传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与审美体验,有着广博而深刻的内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既展现了先贤的生活情趣,也勾画出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

如今,美育工作呈现多元化、动态化发展态势。从思想意识上看,它根植中华美学精神;从历史语境上看,它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需求相匹配。互联网时代,美育生态正经历深刻重构,新形式和新观念的涌现,正不断丰富美育的手段和内容。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切感受到高校美育工作正处于从“边缘”到“前沿”的转变过程中。

从人格塑造到社风养成,美育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由于相关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美育仍然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比如,一些高校把美育课程笼统归为艺术课程,这使有的人一谈到美育,便认为其无非就是美术课与音乐课的组合。还有不少高校没有专门、专业的实体化工作部门,只得以通识性人文艺术教学思路替代系统性的美育工作要求,以较为松散的校园文化活动间接承担美育职责。高校美育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美育发展。

作为来源于生产生活、旨归于人性本源的审美教育,美育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高校美育则亟待树立协同发展的前沿意识,构建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一体化的大美育格局。例如,理论教学上,有机衔接专业美育资源,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互动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上,通过建设校外美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搭建美育教学新平台。在教学模式上,综合应用讲授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模式,探索多层次、立体化美育。同时,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契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美育覆盖面。

美育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有可能点燃科学理性和逻辑思维的灵感火花。正是这些火花,曾经让那些伟大的科学跨越成为现实。科学的探索离不开对美的感知,高等教育应更好发挥美育浸润对德育、智育的促进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2日 08 版)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