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多讲性爱不怎么讲生孩子,生活恰恰相反”

图片

(视觉中国/图)

“我们通过小说学习处理我们的爱恋;我们需要了解超出自身经历的经验,小说不是唯一途径,但我仍然认为它是最灵活的一种形式。”

2025年1月1日,英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于英国伯明翰逝世,享年89岁。洛奇是20世纪下半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常探讨信仰与死亡等深刻主题,却散发着温馨和幽默的色彩。他曾两次荣获布克奖提名,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评论家,其论著《小说的艺术》被视为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1998年,洛奇因对文学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在洛奇创作的近30部小说、评论和自传中,他的“校园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好工作》)因讽刺学术生活闻名于世,该系列在高雅的文学引用中穿插不少戏谑的性元素。洛奇的小说创作在“严肃”与“流行”之间游刃有余。

“文学大多讲性爱,不怎么讲生孩子。生活则恰恰相反。”在《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中,洛奇曾借主人公之口道破“真相”,这位写小说的大学教授得意道:“这点观感,我可以自豪地说,已被收入《企鹅版现代引语》。”

图片

讽喻学术圈名利场“小世界”

“卢密奇是一座虚构的城市,有若干虚构的大学和工厂,居住着虚构的居民。为了小说的需要,它占的正好是伯明翰在真实世界所处的地理位置。”

洛奇的“校园三部曲”设定在阴郁的虚构城市卢密奇,这里可谓伯明翰的象征。他本人在伯明翰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学生总是惊讶地发现,这位喜剧小说家是如此严肃的导师。的确,洛奇是个严肃甚至庄重的人,他曾回顾创作生涯:“我的前两本书《影迷》(1960年)和《赤发佬,你个傻冒》(1962年)也有几处幽默时刻,但本质上都是严肃的、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作品。”直到第5部小说《换位》(Changing Places,1975)出版,他那严肃的战后中下阶层成长背景的外壳被打破。

《换位》是“校园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英美两位教授在半年交流计划中互换角色的故事,小说戏谑地描绘了英国传统红砖院校的大学氛围、美国激烈的政治革命以及两国“时髦”的文学批评的荒谬之处。

在这个虚构的“小世界”中,洛奇展现了文化冲突和学术生活的种种怪现象。在《换位》的开篇,美国教授扎普发现自己前往英国的航班上满载着前去堕胎的女性,她们还顺道参观了莎翁在斯特拉特福德的故居,这位观察敏锐的教授冷嘲热讽道——“如此说来,‘皆大欢喜’(莎翁名剧)?”

小说另一主人公英国教授斯沃洛内向、笨拙却负责,颇符合洛奇本人的外在形象。《换位》取材于洛奇196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访学的经历,当时正值抗议的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的高潮,小说将美国西海岸激进冲突下的宽容风气与看似保守的英国大学中滋长的放纵行为进行了对比,《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评论:“每个人不同类型的自由主义,正是在异域陌生环境中激发出来的。”《换位》1975年出版后赢得了英国极具分量的霍桑登文学奖。

图片

继《换位》之后,洛奇又相继出版了“校园三部曲”后续作品《小世界》(Small World,1984)和《好工作》(Nice Work,1988),两部小说均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

在《小世界》中,洛奇描绘了一群奔波于全球各种学术会议的学者,他们竞相争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批评讲座教授”的职位,该职位年薪10万美元、却无需任何实际工作。洛奇这部揭露学术界名利场复杂面貌的经典之作,被中国读者视作“嬉笑怒骂颠覆文人传统的英国《儒林外史》。幽默、冷峻、亦庄亦谐的西方《围城》”。

在《好工作》中,洛奇刻画了一位大学女教师与工厂厂长的爱情,探讨了大学教育与企业社会之间的矛盾。起初,两人觉得彼此生活格格不入:女教师满脑子女性主义和德里达、拉康等法国思想家,厂长关注的却是严峻经济环境下如何盈利的实际问题。在一系列喜剧性的误解和冲突中,两人逐渐坠入爱河。“校园三部曲”这部大胆、圆熟的完结篇,被有些人视为“洛奇最好的小说”,他本人则谦逊地表示:“我要向几位企业经理深表谢忱,因为在这部小说构思的过程中,他们领我参观了他们的工厂和办公室,并耐心地回答了我一些十分天真的问题。”

“校园三部曲”虚构了一个抽象的共同体,洛奇讽刺这个“小世界”中教授们的虚荣傲慢,以及他们那些自命不凡的研究,其中不乏令人捧腹的情节。例如《换位》中的“丢面子”游戏:教师们聚在一起,互比“谁读书最少”。一位英文系教师在“丢面子”游戏中“突然拍案而起,下巴翘到离桌面约6英尺高”,大叫自己没读过《哈姆雷特》;三天后,他“出人意料地未通过评审,因为英文系不敢把终身教职授予一个公开承认没读过《哈姆雷特》的人”。

图片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你能走多远?”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称得上是我的第一部实验小说。”

初见《大英博物馆在倒塌》(The British Museum Is Falling Down,1965)的“沉重”标题,你很难想象,洛奇的讲述主题围绕“避孕”展开。

“性欲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它吸引历代作家注意力的缘由,就是它既可以成为悲剧也可以成为喜剧的创作题材。比方说,由于表现方式的差异,私通可以让人棰心泣血(如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里),也可以让人捧腹大笑(如在费多的滑稽剧里)。避孕在实际生活中是个严肃问题,发人怜悯,但还是少了些构成悲剧的宏旨。从萌生创作念头起,我就意识到这是出喜剧。”

洛奇1935年生于伦敦东南部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就读。他的第一部小说《影迷》就探讨了信徒青年和远离信仰的姑娘的爱情。1964年创作《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时,洛奇还是名生活拮据的年轻讲师、两个幼儿的父亲,他和妻子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生怕再有第三个孩子。在那个年代,他们深信必须严格遵守教廷关于节育的教义、不能采用各种人工手段避孕。

“我的英国读者大多不是教徒,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激发他们关注天主教徒夫妇在房事中感到的种种顾忌。我以喜剧形式处理这一主题,表现这对夫妇的种种挫败和焦虑,以及他们如何拼命设法调和性欲与教义,以此展现性欲这一永恒喜剧主题的方方面面。”

在《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中,洛奇以意识流手法刻画了一个贫困讲师面对教义和个人生活挑战时的困境,呈现了“学者型神经衰弱的特殊形态”,有评论家认为,这是洛奇迄今为止最有趣的小说。

在小说的第三章,洛奇以讽刺笔法描绘大英博物馆神秘走廊中发生的故事,仿效了卡夫卡笔下主人公在官僚主义迷宫中历经的磨难。“我向读者保证,那条长长的走道,管理员摇铃、锁门将人关在里边等细节,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从1960到1987年的近30年里,洛奇既是小说家也是大学教师,在伯明翰大学执教期间,他还发表了多部与小说有关的文学评论;同时开授课程“小说的形式”。退休后,洛奇发现自己一点儿也“提不起劲继续只为学术界撰写评论;但还有很多关于小说的心得想与大众读者分享”,由此,他开始为《华盛顿邮报》和《伦敦独立报》撰写探讨小说创作方方面面的专栏,后来,这些文字集结成经典论著《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1992)。

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后,洛奇专注于写作。1980年代,凭借作品《你能走多远?》(How Far Can You Go?,1980),洛奇收获了创作生涯中的一些最佳评价,有评论指出,这是“二战后最杰出的小说之一……一本非常悲伤的书,但又不乏温情与幽默”,《你能走多远?》赢得了1980年惠特布雷德年度图书奖(2006年后改名为“科斯塔图书奖”),并以《灵与肉》的新版书名在美国发行。

在《你能走多远?》中,洛奇刻画了价值观巨变的环境下,9名就读于天主教会学校的大学生23年间的经历:他们毕业、结婚、生子,在现代社会中应对新时代关于同性恋、婚姻、生育、死亡等重要议题的各种争论。洛奇以或严肃或轻松的风格探讨了持守信仰所面对的种种疑惑和挑战,尽管如此,他表示自己从未放弃信仰实践。“从神学上讲,我是一个非常自由派的天主教徒。”

1984年参加《荒岛唱片》节目时,主持人调侃洛奇“因信仰更加困扰,反不得安慰”,他严肃回应道:“如果没有信仰,恐怕我会更觉困扰。”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李乃清

责编 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