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票房缩水124亿,春节档成电影“全村的希望”?

全文4657字,阅读约需1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中国电影票房定格在425.02亿元,同比缩水124亿元,观影人数同比减少23.1%。

02暑期档和国庆档票房表现不佳,导致大盘增长乏力,观众对视效与内容兼备的电影需求增加。

03然而,进口片质量提升和年轻观众回归有望提振票房表现。

042025年春节档六部电影大片宣布定档,有望为低迷的中国影市带来甘霖。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2024年的国内电影票房定格在425.02亿元‌,这对于行业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

遥想一年前的此时,2023年全年票房出炉,549亿的总票房让行业为之一振,有人预言,2017-2019年全年总票房逐年增长的好时光又回来了。然而今年暑期档和国庆档的连续失守,导致票房大盘增长乏力,即使年末有《好东西》《破·地狱》《误杀3》等口碑佳作上映,仍旧无法改变大盘缩水22.7%的命运。

图片

来源:猫眼专业版

图片

来源:灯塔

除了票房缩水“一夜回到十年前”,观影人数也在下滑,观影总人数同比减少23.1%,上座率也从2023年的8.3%降至5.8%。灯塔研究院在2025年1月1日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指出,2024年有六成观众仅走进过一次电影院观影,而且2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降至21%。

针对“双下滑”情况,导演陈思诚在年初的一场活动上坦诚地说,如果年产票房如果达不到480亿,70%的影院要关门,现在的观众是非常难去满足的,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已经不是讲好与坏的问题了,而是行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与此同时,六部电影大片先后宣布定档2025年春节的消息,又似乎预示着转机来临。久旱的电影市场,能够等到那一场甘霖吗?

票房大幅跳水,究竟谁的“错”

2024年的票房大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掉队的?

从猫眼专业版,能够很直观地看到2024年与2023年的档期票房情况。2024年的开年势头其实并不差,春节档比前一年高出将近13亿,情人节档更是以11.55亿收官,比2023年高出足足9亿票房。后续的清明档、五一档,虽然势头有所放缓,但基本票房表现与上一年持平。

图片

后续的国庆档、中秋档,其实2024年与2023年的档期票房差距没有很大,这缩水的124亿,主要与暑期档“拉胯”有关。

原本暑期档时间长,且赶上学生放假,向来被视为是“大杀四方”的档期,许多大制作、大体量的电影也都会选择该档期上映。2024年暑期档原本有不少种子选手,比如《解密》《异人之下》《逆行人生》等,结果都意外失手,《抓娃娃》吸走了32.5亿票房,成为绝对头部;位列第二名的《默杀》便仅有13.4亿票房了,第三名《异形:夺命舰》6.42亿,而《云边有个小卖部》《死侍与金刚狼》等,票房均在5亿之下徘徊(仅统计6.1-8.31暑期档档期内票房)。最终,2024电影暑期档的总票房停留在了116亿,较23年同期的206亿减少了90亿,降幅达44%。

图片

种子选手不及预期,既与内容本身有一定关系,也有大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为什么暑期档没法有效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有观众表示“因为没什么非得花钱去影院看的电影”。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兼具视效与内容的工业化大片的供给不足,导致很多观众不愿意去影院消费。

作为社会恢复常态后的第一年,2023年是很特殊的。《2024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中提到,2023年有68% 的电影为早年立项,比如《封神第一部》。换言之,2023年的盛况是大量优质存货“堆起来”的,所以影迷才会发出“佳片不断几乎每周都要去电影院”的感慨。

图片

一部电影从剧本立项到拍摄制作完成,一般都需要一两年,一些大制作的影片动辄需要三四年时间。疫情期间立项少,即使立项了也很难正常开工,2023年又把优质存货消耗得差不多了,供给不足的问题在2024年得以真正体现。

但这个问题不算无药可解,随着《熊出没:重启未来》《封神第二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90》《蛟龙行动》等六部重头电影先后定档春节,说明工业化大片稀缺的周期性问题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或许拐点将要来临。

图片

另外,虽然进口片已经不似十年前是提振票房的灵药,但优质的进口片特别是视效大片,能够有效拉动观众走进影院,例如《哥斯拉大战金刚2》便以9.56亿票房跻身年度国内电影票房的TOP10,《异形:夺命舰》《毒液:最后一舞》《死侍与金刚狼》等IP电影也都有超出映前预期的票房表现。2024年美国演员工会和编剧工会接连罢工,电影行业也受到冲击,部分影片无法按时上映。伴随着罢工诉求得到解决,2025年的进口片供给情况也会得到改善,有望提拉整体票房表现。

上游供给问题容易解决,下游需求问题,才是症结所在。

年轻人确实没有那么爱看电影了,特别是00后们。作为网生一代的他们,平时被丰富多样态的文娱产品所围绕,电影于他们而言,既不是必需品,也没有所谓的“童年情怀”加持。

加之去年线下娱乐的爆发,演唱会、脱口秀等等都在分流观众,甚至旅游行业也对观影选择造成了冲击。很多人在暑期档或者国庆档会选择旅行,而不是到影院去看几部电影。

总体来看,2024年的票房不佳并不是某几位导演发挥失常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结构性问题的集中体现。

喜剧、女性、年轻化,三个未来关键词

虽然整体表现不及预期,但2024年的票房仍有很多值得拆解分析的地方,特别是从一些票房表现亮眼的影片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关于行业未来的走向。

图片

喜剧仍旧是最受欢迎的类型没有之一,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2024年度TOP5影片均包含喜剧元素,且票房均突破20亿元大关,尤其冠军《热辣滚烫》刷新了多项纪录。

图片

同时《数据洞察》指出,大制作的视效大片在2024年反响不佳,是大盘造成重创的原因之一。其实从观众的反馈能发现,观众不是不爱看视效大片了,而是要看到视效与内容都在及格线之上的电影,单纯只靠炫目的视效不能让观众买单。

相反,虽然大部分喜剧电影不强调视觉效果,主打“心流”,却满足了观众寻求情绪释放的需求。喜剧电影常常紧扣时代脉搏,以社会热点现象或议题作为创作母题,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讨论与共鸣。

图片

女导演、女性主义题材,同样是2024年电影市场的关键词。

《热辣滚烫》以34亿成为2024年票房年冠,贾玲也成为中国影史上第四位百亿女演员;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出走的决心》,体量并不大,宣传力度和主演号召力有限,但这部电影最终拿下1.24亿票房;还有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上映前无人看好,票房却越战越勇,很多影迷去二刷三刷,最终达成破7亿票房的好成绩。

图片

这三部电影,是2024年市场上女性电影的代表,它们的类型不同,切入视角不同,主创号召力及制作投入都不一样,却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身的上限天花板,获得了成功。

长期以来,国内电影都处于“阳盛阴衰”的一边倒局面中,必须承认男性导演并不是拍不出好的女性视角作品,但观众仍旧希望看到更多出自女导演、女编剧的女性视角下的内容叙事,2024年女性电影的爆发只是一个信号,2025年会有更多类似的票房故事上演。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建立在内容本身过硬,或者说至少要在70分以上水平的基础上。现在的观众很理智,内容不过关绝不会因为性别或叙事角度而一味溺爱。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年轻化。

年轻观众,构成了中国电影的潜力票仓。猫眼研究院的《2024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指出:中国影院观众年龄已连续4年上涨,今年的票房TOP10影片中,仅有《默杀》《异形:夺命舰》观众相对年轻。未来电影创作需要朝着吸引并激活年轻、轻频观众的方向发展。

图片

另外,灯塔研究院的《2024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显示,《异形:夺命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云边有个小卖部》《野孩子》等10部电影拉动大盘显著年轻化,他们普遍具备悬疑或惊悚类型、青年影人主演作品、热门IP改编、青少年动画或亲子动画等特点。

去去“登味儿”,夺回那群年轻人

2017年-2019年,即中国电影市场高歌猛进持续增长的那三年,20-24岁区间观众占比为31%,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据下降为17%。年轻人真的都不爱看电影了吗?似乎也不能这么粗暴地下结论。

作为线下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年轻人对电影的需求始终存在,只是他们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更多,所以在做消费决策时更加审慎。说得更严谨一点,当下市场面临的问题不是年轻人不爱看电影了,而是影院中缺乏他们愿意为之消费的影片。

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长春电影节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指出,科技与娱乐的共同发展确实可能导致观影人数减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电影的质量,“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提供令观众满意的品质”。

图片

如何夺回年轻人的心?也许要经历一场结构性变革。

最近有个热门词叫做“老登叙事”,它的由来与电影《好东西》有关。有人把《好东西》称为“小妞电影”,于是感到被冒犯的影迷创造了“老登电影”予以回击。从“老登电影”又延展出“老登文学”“老登音乐”等等一系列“老登叙事”。

抛开性别议题矛盾,“老登叙事”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问题所在——网生一代的年轻人有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以往的“必胜公式”无法套用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去年大IP+大制作的公式不再奏效,因为这届年轻人不想再单纯为了视效而买单。

当然,此处的“登味儿”并不特指男性叙事,而是指落后陈旧、价值观与当下不符的内容。相反,与时下社会议题有高度重合之处,能够成为社交货币的电影,会吸引年轻人走进主动影院。比如《好东西》对女性议题的呈现、《默杀》对校园暴力的探讨等等。他们都不算大制作大体量的电影,却都成功切中社会情绪。

图片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不仅对长视频造成影响,电影市场也收到冲击,观众的观看习惯已经在无形之中被改变了。对于“长内容”越来越没有耐心了,这一点在年轻群体,特别是低线城市群体中表现更加明显。

还记得2021年《阿凡达》重映,当年好评如潮的大作被不少新观众打一星,因为:太长、铺垫太多、进入主题太慢等等。这说明,不仅长剧要“减负”,商业电影也要“减负”,要有类型化元素,要符合当下观众的偏好,比如有传播点、有话题度、与当下社会热点高度吻合、节奏快、强反转等等。

“史上最强”春节档,能成为“全村的希望”吗?

不破不立,进入2025年,被视为全年最重要票仓的春节档相比往年更早进入了预热期,又一个“史上最强”春节档即将到来。

目前共有六部电影大片宣布定档2025年春节,并发布了预告物料,其中包括《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唐探1900》和《蛟龙行动》四部真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熊出没·重启未来》两部动画电影。据猫眼专业版,截止到1月9日,春节档电影想看人数已超过235万。

从题材和阵容来看,这六部电影都堪称代表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大制作,具有强大的IP效应,各有优势和卖点。

图片

喜剧向来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受欢迎的题材,而走喜剧+悬疑路线《唐探》系列IP早已形成了固定受众群体,“过春节看《唐探》”已经成为不少人新春家庭聚会的固定娱乐方式。与前几部不同,《唐探1900》的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美国唐人街,阿鬼(王宝强饰演)和秦福(刘昊然饰演)因一桩凶案组成“唐人街神探”组合。

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人物关系和新的的故事,让《唐探》IP焕发出新意,宣传片中说阿鬼“动物直觉,搏斗追踪, 更非凡人”,秦福“察言观色,思维敏捷,绝非等闲”,也让人充满期待。

图片

还记得2023年夏天人气火爆的“质子团”吗?他们带着《封神第二部》回来了。作为一部神话史诗大制作,仅从释出的预告片,就能感受到正片的特效与质感:高大威武的魔家四将、天生三目的闻太师以及双方斗法时天地变色的模样,相信《封神第二部》在视听方面的表现不会让人失望。

图片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是春节档大片中唯一一部非续集电影,也是徐克导演在《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后,时隔32年再拍金庸作品。这部电影较之其他几部相对神秘,而且改编的片段也属于金庸系列中的“冷门”,徐克没有选择《射雕英雄传》中热门的郭靖初入江湖、靖蓉游历冒险等“名场面”,而是选择了更燃、也更凸显人性抉择的襄阳保卫战。肖战、庄达菲等年轻演员会被徐老怪调教出什么不一样的面貌,让人拭目以待。

图片

中国核潜艇“驶”进大银幕,《蛟龙行动》承接前作《红海行动》的硬核风格,是春节档唯一的军事战争题材。为了拍出真实海战场面,片方“造”了十几艘潜艇,按照1:1打造的潜艇置景。军事题材向来有稳定受众,而且这类家国情怀向的正能量影片,也会吸引“合家欢需求”的观众观影。

图片

《熊出没》系列作为春节档“钉子户”,一直是动画电影中闷声发大财的典型,它的品质和票房表现始终很稳定,2024年的《逆转时空》更是拿下了接近20亿的票房佳绩。新作《重启未来》是《熊出没》科幻五部曲的最终章,它在低龄观众群已经相对稳固的情况下,加入对成人世界的映射,对成年人也有一定吸引力。

图片

《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属于“终于等到你”。时隔六年,挟前作50亿票房的“魔童”归来,哪吒、敖丙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让人好奇。同时作为国内动画电影最高制作水准的代表者,《魔童闹海》这一次在特效方面花了不少心思:特效镜头的占比高达近80%,由20多家顶尖特效团队联手打造,仅从宣传海报上的“四龙亮相”都能感受到那股压迫感。

这是个强手如云的春节档,也是电影市场多元化题材、工业化发展的具象体现。虽说春节档票房的最终表现还是要看市场实际反馈,但我们仍愿意相信2025年的春节档将会为低迷的中国影市带来久违的甘霖,开一个振奋士气的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