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创新驱动:赋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丨第二十六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举行

2025年1月11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二十六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创新驱动:赋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时代命题,围绕北京大学2025年“科技创新年”的工作主题,探索经济管理教育在新阶段的发展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为论坛致开幕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依次进行主旨发言。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辉,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天梁,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彭菲,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依次发言并进行圆桌对话。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等学校部门领导及光华管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等。来自北京大学及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校友,以及社会观众、媒体记者等1800余人线下参加了本次论坛,超过300万人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北大光华-凯洛格国际EMBA校友、原CGTN主持人季小军与北大光华2024级MBA在读生石笑歌,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 


开幕致辞

任羽中代表北京大学为论坛作开幕致辞。他重温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志在富民”思想和厉以宁先生“经世济民”的治学理念,并认为,今天要构建自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继承费先生、厉先生等老一辈北大学者的志向,以能不能“富民”、能不能让中国人普遍持久富裕为评判学术的标准。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而言,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也是极其重要的创新。


主旨发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经济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积了强劲动能。“创新驱动”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与经济的快速迭代与融合发展,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和商业生态演化,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型机遇。王一鸣、刘元春、朱松纯、刘俏依次进行了主旨发言。


图片

王一鸣发言


王一鸣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的主旨发言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国科技创新当前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领军人才偏少等短板。与此同时,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金融支持体系也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对此,王一鸣建议,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方面,我国要从“追随式”创新转向“引领式”创新,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方面,可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也要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水平,降低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隐性成本。


图片

刘元春发言


刘元春在题为《全球金融风险:表现、根源与治理》的主旨发言中表示,在当下的大时代中,人们需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超常规的其他风险。他以近期出炉的一系列重磅风险报告为例,阐释当前大量政治、环境、技术等领域的超常规风险不断释放,已成为人们的重要关切,而传统的金融系统特别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尚不能够对于这些超常规风险给予恰当的风险定价。即使在创新制度的逻辑里面,金融调整的逻辑依然很深刻。他从“当前是否依然需要关注科技股泡沫”切入,回顾了2024年主要经济体股市的表现,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他指出,全球债务率再次攀升值得高度关注,各国结构性改革的竞争或将成为当下这轮全球竞争的核心落脚点。世界竞争的表象是政治的竞争,中间层是技术的竞争,但底层一定是改革的竞争。


图片

朱松纯发言


朱松纯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技术路线》。他表示,中国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关键要解决信心和认知问题。美国通过宣扬其在算力芯片与AGI研发领域的 “绝对优势”,树立了全球资本对美国AI技术领先的信心,带动科技巨头市值飙升,这种叙事在中国被广泛传播,甚至被部分人追随。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在2035年建成世界科创中心,这需要阻断认知偏差,更要建立独立的思想。在他看来,智能时代与信息时代不同,大量智能体涌现,通用人工智能与传统人工智能相比,能执行无穷多任务、能自主产生任务,并且是价值驱动的。因此,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需经历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文化自信这三重肯定。具体而言,要做到自立自强,不盲目跟随他国;推进治理模式现代化,解决文科实验难题;建立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构建新型创新体系,推动科研范式从 “数据驱动” 向 “价值驱动” 转变,最终以中国之思想创世界之科技。


图片

刘俏发言


刘俏以《以创新寻求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增长》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在他看来,全要素生产率(TFP)既是长期增长之源,也是检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拥有大规模生产场景,有利于TFP增速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和技术革命也将给TFP提升带来巨大空间。当前,“生产率增长不足”是长期的全球性挑战,2025年应将重点放在“做好自变量”,以创新寻求不确定时代的确定增长,相信中国今年可以实现5%的经济增长。刘俏指出,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自己”,包括:以政策创新捕捉不确定增长中的确定部分;在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过程中寻找机会;寻求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寻求“经济再平衡”过程中涌现的机会,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居民消费率,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适配的金融体系;寻找房地产新模式带来的机会;寻找“大出海”中的机会,提升价值链上游程度,寻找价值蓝海。


圆桌对话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关乎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应用,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涉及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等多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如何有效打通这些环节,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

圆桌对话


在以“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创新生态”的圆桌对话中,张金辉、杨天梁、熊友军、彭菲、罗飞等,进行了分享和对话。北大光华2023级MBA在读生、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贾永楠,担任圆桌对话的主持人。


图片

张金辉发言


张金辉表示,中关村发展集团是北京市整合创新资源的市场化平台。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多年来,坚持服务源头创新,服务创新主体,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主要开展了五方面的实践:一是构建“耐心资本”体系,核心特点是服务科学家、服务硬科技、服务早期项目,目前集团在管母子基金55支,总规模500多亿元;二是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三是设立中关村科服平台,搭建圈层服务体系;四是建设产业定位清晰的专业科技园区,目前集团在京运营特色园区22个,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态势;五是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目前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全球布局了21个创新节点,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要素流通,促进优质资源汇聚。在他看来,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要充分认识这项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作为创新生态集成服务的实践者,中关村发展集团未来将一如既往地为服务创新源头和产业发展不懈努力。


图片

杨天梁发言


杨天梁在演讲中强调,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更重视创新驱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建设中就有许多技术创新,比如一号发射工位喷水降温降噪系统采用地面导流锥,与发射台融为一体;二号发射工位是首个采用统型设计的通用液体发射工位,可适配20多个火箭型号的发射任务,液压起竖系统0秒回倒装置也是航天发射领域的技术创新。针对商业航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杨天梁表示,必须尊重商业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要有持续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商业航天自身要加强技术创新,以技术保障发射安全和成功率,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效益;二是为商业航天创造更加宽松政策环境,包括产业政策、建设用地、投融资环境等等,促进商业航天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探索新模式与新机制,例如完善商业航天保险体系、优化发射审批环节与流程等。此外,国家和政府应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做强做大商业航天产业链,包括遥感数据、导航定位、卫星互联网、深空探索、航天旅游等产业,让更多机构更多资本更多参与商业航天的发展。他表示,未来我们应该打造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我国商业航天会走在全球的前列。


图片

熊友军发言


熊友军就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与未来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人形机器人能代表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是未来大国博弈的焦点和国家安全的必争之地。当前AI与机器人技术开始深度融合,具身智能时代来临,人形机器人是最佳载体,而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处于与国际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重要阶段,亟需加紧布局。在他看来,在应用领域与应用前景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充当工业生产的劳动力、救援救灾的先锋队、社会服务的承担者和国家重大工程的坚守者。而除了满足工业制造业领域的需求,人形机器人对产业链也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能促进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其中上游产业链或将最先受益,拉动国产零部件性能提升,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1.1万亿元。此外,人形机器人也能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最终会走入我们的生活,或将成为电脑、智能汽车以外的下一代人机交互中心。


图片

彭菲发言


彭菲在分享中表示,在人工智能发展近70年的时间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跌宕起伏。AlphaGO让深度学习广为人知,也为产业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和变革。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到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正朝着更高级的认知智能发展。在她看来,新兴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但其发展基本规律相对稳定——从“0”到“1”实现原创技术突破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从“1”到“N”也要走很长一段路。这个“N”既表示技术产业化足够深,也代表赋能产业的规模足够大、生命周期足够长。她介绍了过去30多年间汉王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开拓的实践历程,表示企业将技术从“0”做到“N”,离不开技术的匠心传承,这意味既要对新技术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对新技术开发需要像工匠一样“精雕细琢”,还要勇于开拓新场景,“反复锤炼”新应用。同时,这也意味着要对前沿技术有远见和洞察。


图片

罗飞发言


罗飞在发言中指出,前几年医疗投资呈现 “三个降、两个涨” 的特点。“三个降”分别为:资金额大幅下降,从2020年生物医药融资额2000亿降至2024年的200亿;融资项目数量下降,2024年下降近20%;三是上市公司数量下降,2024 年生物医药国内IPO仅6家,相较2022年的近40家大幅减少。而“两个涨”则是:生物科技技术迭代显著,中国生物医药界生命科技对海外授权交易额攀升。出现这些现象源于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在生物医药界构建的五个成果转化要素:知识产权方面,生物科技专利数全球第二;先进制造能力提升,细胞和基因生产设备实现中国制造;创新药临床数全球第二;构建了完整的CXO服务体系;生物科技风险资本投资量大。他表示自己非常看好中国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第四波技术浪潮即将酝酿生物医药产业新一波的增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京大学MBA联合会为新年论坛的支持单位,暖场节目舞蹈《溯·跃》、合唱《敢当》分别由北京大学学生舞蹈团、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代表呈现。论坛也得到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财经网、新浪财经、腾讯财经、凤凰网财经、网易财经、今日头条等诸多媒体平台的关注与支持。



以“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四十年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着商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自1998年创办至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学界深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思想交流盛会之一,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每届论坛紧扣社会经济形势和重大管理议题,邀请政产学研用等各界人士到会发言,与北大师生、光华校友共享思想盛宴。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四十周年院庆之际,第二十六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以“创新驱动:赋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希望通过知名经济学家、高校管理领导、科技领域专家、行业企业先锋、大国工匠代表等嘉宾的分享对话,共同探索创新驱动与商学教育的未来之路,赋能更多具有创新能力与敢当精神的有识之士,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光华力量,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注入积极动力。


图片


来源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编辑 | 王蒙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已显示所有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