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北京市政协委员欧云崧呼吁推动检验结果互认,以减少患者重复检查,提高就医便利性。
02由于医疗机构之间信息不联、数据不通,部分检查检验项目无法互认共享。
03为此,欧云崧建议制定统一的互认项目目录、项目编码和质控标准,以及完善互联网医院与共享平台的数据接入和授权机制。
04目前,北京市已在110家三级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报告和医疗影像的汇聚,推进181项检验结果和300项检查结果的互认。
05未来,欧云崧期待更多医疗机构实现结果互认,为患者就医“减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患者就医时无需携带纸质报告或影像胶片,医生便可直接从电脑上调阅以往在各家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如今,越来越多医疗机构之间已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作为曾经为此建言献策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医院主任医师欧云崧对这样的变化倍感欣慰。
呼吁信息共享 避免重复检查
“2023年以来,北京市以预约挂号为切入点,依托‘京通’小程序的‘健康服务’模块,推动‘互联网+医疗’全面落地,但我市医疗机构之间还存在部分信息认不全、认不准、认不清的情况。”欧云崧从医30多年,见证了医疗卫生领域的一次次变革。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后,他开始更多关注如何让患者就医更加便利。
经过调研,欧云崧发现,部分医疗机构之间系统不联、数据不通,无法互认共享。从质量安全来说,各医院的检查检验项目编码、标准、质控水平不一,也导致无法准确互认。再加上互认后可能造成医院收入下降,一些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就医时经常需要重复检查,不仅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要承受更多辐射等。一些医院预约检查并不容易,动辄就要等上一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患者病情可能被延误。”欧云崧结合调研情况,提交了《深化推进北京市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的提案。
“检查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是结果互认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互联网医院系统中,不同医疗机构共享患者检查报告,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口述不准确,方便线上就诊更加高效。”在欧云崧看来,结果互认需要医疗机构确保病历、检验检查等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信息接口等技术规范统一,同时完善互联网医院与共享平台的数据接入和授权机制,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和患者隐私安全。
具体怎样实施?他建议,一方面,通过制定统一的互认项目目录、项目编码和质控标准,来提升区域检查检验的同质化水平。另一方面,建议依托现有中心建立试点,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病理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提升全市百姓跨区域就医的可及性,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
多项结果互认 助力高效诊断
令欧云崧感到欣慰的是,提案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同市医保局对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给予答复。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规划建设北京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建设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医疗健康体系工程,完善北京地区高水平的智慧医疗健康信息支撑体系。”在答复意见中,欧云崧得知,为了实现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跨院互认共享,北京市在2023年已经在110家三级医疗机构实现了检验报告和医疗影像的汇聚,并计划扩大到更多医疗机构,推进181项检验结果和300项检查结果的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降低患者负担。
2024年4月15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记者了解到,互认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X线、CT、核磁共振等。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就介绍“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 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还表示,北京与天津、河北、山东开展互认,目前已有60个检验项目在京津冀鲁1118家医疗机构间实现互认,30个影像检查结果项目在京津冀503家医疗机构间实现共享。
“相比起传统的塑料胶片来说,电子胶片往往更加清晰准确。医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调阅互认的电子胶片,从中捕捉更全面的医疗影像信息,更高效地完成诊断。”欧云崧谈道,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大势所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很高兴能为这项工作的推进出一份力,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医疗机构实现结果互认,为患者就医‘减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