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赫哲文化瑰宝融入中华民族史诗的艺术实践——广播剧《赫哲人的“伊玛堪”》评析

广播剧《赫哲人的“伊玛堪”》以赫哲族民间说唱艺术“伊玛堪”为核心,讲述赫哲族人尤日根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反映了赫哲族人从抗日战争时期以来的民族发展史、文化传承史及生活变迁史。这一题材具有稀缺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效应。

一、独辟蹊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赫哲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伊玛堪”说唱便成为记录赫哲族历史、风俗的活化石,内容以原始渔猎生产生活实践和少数民族神话故事为主,被誉为“赫哲族百科全书”。《赫哲人的“伊玛堪”》以广播剧的艺术形式将“伊玛堪”这一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大众传播,开辟了一条守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道路。

该剧通过不同角色的形象和经历,细腻描绘出“伊玛堪”的承袭路径。抗日战争时期,尤日根的师父、东北抗联成员葛常胜引领少年尤日根走上传承“伊玛堪”之路。尤日根坚守“‘伊玛堪’是咱赫哲人的根脉”,成为“伊玛堪”的传播者。其儿子尤满江在经历丧母之痛后,开始自学“伊玛堪”,孙女尤胡萨更是新时代继承与发展“伊玛堪”的新兴力量。这些人物通过演员的声音塑造,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示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广大听众了解赫哲族历史、了解“伊玛堪”文化打开了新窗口。

二、原创声乐展现民族独特魅力。该剧的艺术特色突出,除了大量使用“伊玛堪”的民族说唱,在制作作品时还善于利用媒介技术,让人身临其境。

剧中“伊玛堪”唱段以及赫哲族风格的原创音乐的运用,让全剧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无论是战争年代,少年尤日根在跟随师父协助抗联时唱起“伊玛堪”,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尤日根打鱼时哼出的民族小调被改编成红遍大江南北的《乌苏里船歌》,抑或是尤满江在江边忏悔时唱起自学的“伊玛堪”,这些唱段与音乐的巧妙运用,赋予该剧丰富的叙事层次,更让听众在听觉享受中感受到赫哲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该剧还灵活地将空康吉(口弦琴)等非遗符号嵌入听觉场景,增强听众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展现了赫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巧妙叙事融入中华民族史诗。广播剧以老年尤日根回忆录式的叙述替代传统旁白,转场衔接自然流畅,采用倒叙、插叙、对话体等多种叙事手法,以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叙事风格将跨越八十年时空的故事娓娓道来,以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侧面展现出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世代传承的文化精神与不屈意志。

剧中用对话体叙事来反映时代变迁。抗战时期,师父葛常胜作为东北抗联的地下党,在营救乡亲们的时候壮烈牺牲;抗美援朝时期,赫哲人打鱼晒鱼干,支援前线战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尤日根作为人民公社队长带领乡亲们抓生产,支援国家建设;新时期,尤满江参加渔业合作社,突破淡水养殖马哈鱼技术,带领大家奔小康。这一幕幕场景不仅呈现赫哲族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画卷,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奋斗史诗。从《乌苏里船歌》的传唱到扶持建立“伊玛堪”传习所、艺术团,从“伊玛堪”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伊玛堪”说唱登上世界文化交流舞台,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与国家的发展、全民族的发展休戚与共。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中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