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代表委员风采录】熊兆美代表:在非遗传承中持续展现“她”力量
一把蜡刀、一口蜡锅、一片布帛……熔化后的蜡包裹住刀锋,抬手起刀,沿着布帛的纹理游走,紧紧盯着刀锋与布帛的接触点,省人大代表熊兆美将心中巧思付诸布帛之上。
出生蜡染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苗族纹饰一遍一遍在脑海里复刻。8岁那年,土生土长的歪梳苗姑娘,接过外婆手中的蜡刀,有样学样在布帛上临摹。
8岁学艺,15岁独立完成作品,从外婆手中接过苗家姑娘的拿手“绝活”,蜡染于熊兆美而言不再只是一个寓意吉祥的“符号”。
“苗族蜡染只在祖辈间相传,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村寨里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山里人走出了大山,我们的民族文化也需要走出大山。”2012年,拿着东拼西凑的10万元,熊兆美在六盘水市钟山区马坝村成立了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通过制作民族服饰、蜡染、蜡画、刺绣等方式,采取“作坊+农户”的方式传承民族技艺。
贵州省人大代表、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代表性传承人、贵州民族蜡染艺术大师、贵州名匠……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路上,熊兆美收获不少“标签”。
“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蜡染、刺绣等技艺的保护传承,让更多掌握手工技艺的妇女能够就业增收。”带着弘扬苗族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建议,熊兆美多次在省两会上讲出手艺人的“心声”。
52岁的杨敏靠着“指尖”上的技艺实现了从农村家庭主妇到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转变。2012年加入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凭借娴熟技艺成功申报非遗传承人,初中学历的杨敏被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邀请成为有着“手艺梦”孩子们的老师。
以布为纸,以线为墨,四年的讲台耕耘,山里人走出了大山,山里的文化走进了校园。
作为马坝村第一家手工作坊,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先后带动10余户苗家妇女成立手工作坊,生产蜡染、刺绣等手工产品。房前屋后、灶台炭火,赋闲在家的妇女拿起蜡刀镌刻心中烟火,山里山外皆有观众。
“非遗文化走出了大山,还要走进市场。”继续带动群众传承发展苗族蜡染技艺,深入挖掘“旅游+”模式,将蜡染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路上,熊兆美依然坚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