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咸新区秦艺秦腔剧院团长薛小平听到“安万”这个名字时,不禁低声感慨:“羡慕”。
匠心——
“我没赶上互联网+的东风”
在秦腔民间团体的圈子里,像薛小平这样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撑起一个民间剧团的团长并不在少数。他表示,自己不过是其中平凡的一员,“陕西其实有一些没红的安万,他们都没有搭上新媒体的助力。”
在业内,流传着很多民间自营秦腔团长的故事。有的毅然决然,破釜沉舟,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只为召集起民间的秦腔演员,一心闯出一条属于秦腔民间发展的道路;有的自筹资金租排练场,组织演员,就为了给这份热爱的事业留一片空间。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没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没有走红,就意味着缺乏流量与关注,仅靠传统的方式,他们的秦腔梦想始终难以突破周边小众群体的局限。
薛小平谈及这些,感慨这就是当下秦腔民间团体真实的生存现状。作为一位典型的民营团长,这些年来,他为了支撑秦腔团,投入了近十万元。为了安置演出器材,并且保证每周都能开展排练活动,他特意在西安咸阳交界处租下了一个乡村小院,这里不仅成了剧团的排练场地,更成是周边秦腔爱好者的温馨家园。十几年前,记者也曾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偏远乡村,无论是惠民演出,还是节庆表演,尽管舞台简陋,但演员们个个都全力以赴,奉献出精彩的演出。台下的观众虽然有时人数不多,但每个人都怀揣着对秦腔最质朴的热爱。
十几年后的今天,在一个冬日午后,记者又来到这个小院。十几位观众、十几位演员以及十几位鼓乐伴奏,在那有限的舞台区域内,演员们激情洋溢,唱腔铿锵有力。就在这激昂的氛围中,记者与薛小平聊起了同行安万。薛小平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赏之情:“就安万的演出而言,戏曲质量方面确实与专业剧团存在差距,有不少缺乏专业的地方。但从其他许多方面来看,他却有着超越之处。”
走心——
“返璞归真是安万成功的秘诀”
安万在西安演出的火爆场面,引发了薛小平的深入思考。
“安万成功的秘诀,在于返璞归真。”薛小平评价说。他认为安万走老戏新排的路子,无疑是明智之举。“安万把从民间捐赠和收集来的老剧本进行翻排,像《斩韩信》《包公三下阴》这类一度濒临失传的秦腔剧目,得以重登舞台。这让戏迷们真切感受到古老秦腔的回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万的每一场戏时长都在3个小时以上,有些甚至长达4个多小时。演出时,他从不跳戏,凭借庞大的演职团队,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场面与震撼的乐队演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盛宴,赢得了广大戏迷的认可。
“万人大合唱,彰显出惠民演出的本质。每年,投入秦腔文化的经费并不少,各个院团承担的惠民演出任务也不少。安万的演出也有平台的扶持,但他在演戏上丝毫没有懈怠,没有流于形式。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冰天雪地中,万人翘首以盼开戏,舞台下万人大合唱的壮观景象。这,正是秦腔的精神所在,是惠民演出的核心。安万在直播间也说过,他的戏曲质量与专业院团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可他所宣传的是秦腔精神。”薛小平感慨地说。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苦累的沉淀。在薛小平看来,安万身上那股吃苦耐劳的劲儿,他格外感同身受。“西安演出期间,正值降温,安万带领全团100多人,在露天剧场连续演出8天8夜。这种拼搏精神,在其他大型院团都实属罕见。安万的儿子还在直播中透露过一个细节,演出第一天晚上,他和父亲忙完工作去伙房,发现都没饭吃。正是因为安万能承受这些艰难困苦,才获得了西安广大戏迷的由衷认可。”
信心——
融入百姓的烟火日常 离不开新媒体的东风
秦腔,这一扎根于大众的艺术瑰宝,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隔数年,便冒出不少尖子演员。往昔,闫振俗、孙存碟、商芳会等一众名角儿风靡陕西大地,那热度持续经年。如今,后起之秀安万亦是势头正劲,接力为秦腔的传承与推广倾心尽力。
说起当年薛小平执掌的民间秦腔团唐梨园,也火爆过,演出质量上乘,演员阵容星光璀璨。剧目储备也极为丰富,五十多部经典剧目常演不衰,其中原创的大型本戏就有十几部,贴合时代风貌的现代小戏也多达二十余部。唐梨园的舞台,从世园会到甘肃天水,每场演出时,台下观众也是比肩接踵、人山人海。
平心而论,安万的火爆,许多民营剧团并非难以企及,只是个体的力量终究单薄。要想让秦腔真正扎根民间,融入百姓的烟火日常,离不开新媒体的东风助力,也亟需各方力量携手扶持。唯有汇聚众力,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明 刘慧 王宝红
文化观察
流量裹挟下
安万和他的秦腔能走多远?
王利民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网红经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创造了无限可能。然而,在这股潮流中,能够真正脱颖而出并持续走红的网红却寥寥无几。秦腔演员安万,作为一位来自甘肃会宁的草根艺术家,凭借自己的独特经历、快手平台的助推以及与老百姓情绪价值的共鸣,成功地在网红经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誉为2024年最后一个“逆天改命”的故事。然而,流量之下的隐忧不容忽视,高光时刻的思考不可或缺。成也“流量”败也“流量”,有太多的“网红”在流量经济大潮中仅仅是“昙花一现”,安万和他的秦腔又能走多远?
一、安万走红的双重逻辑:特殊经历与平台助推的双重作用
其实,在这次西安火爆出圈之前,安万已经是甘肃颇有名气的“西北秦腔王”,他已将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再度引入寻常百姓家,他的走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天生花脸”的特殊经历与快手平台助推共同作用的结果。
秦腔的花脸不仅遮盖了安万的缺陷,更给了他一条活下去的出路,别人唱戏要钱,他唱戏“要命”,因为秦腔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然而,尽管他在秦腔表演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和他的艺术团依旧困难重重,直到他遇到了快手平台,一切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快手作为一个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要形式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安万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魅力的舞台。在快手上,安万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秦腔表演视频,与粉丝进行实时互动,分享自己的艺术心得和生活点滴。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不仅让安万的秦腔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让他与粉丝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可以说,安万独特经历和快手平台的助推共同建构了走红的基础。他的秦腔表演视频在快手上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喜爱。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情感真挚、技艺精湛,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二、安万走红的群众基础:真诚表演与观众情绪价值的共鸣
安万之所以能够在网红经济中脱颖而出,除了特别经历和快手平台的助推外,更重要的是他与老百姓情绪价值的共鸣。安万站在舞台上,那一声声“恸地锤胸把天怨”,那一句句“想老娘”“念贤妻”,无不深情款款,直击人心,不少观众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常言道,借着别人的灵堂,哭着自己的沧桑。可以说,安万唱得不仅仅是秦腔,仿佛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诠释,让台下的观众在泪水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如此,戏如人生,毕竟人生在世不称意,这种情感的共鸣,正是安万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他不仅仅是在唱秦腔,更是透视着每一个人内心的故事。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能够慰藉心灵、释放压力的精神寄托。而安万的秦腔表演,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精神食粮。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万人同吼秦腔的“轰动场面”,也形成线上学唱兴汉图的“安万现象”。这种线上线下同吼秦腔的方式,不仅让秦腔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更让人们在共同的艺术体验中找到了情感的释放与共鸣。
可以说,秦腔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安万的演绎下,在民间形成了新的浪潮。他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每一次的演出都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观众在感动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同时,安万也非常注重与粉丝的情感交流。他经常在快手上发布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感悟,与粉丝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他也非常注重与粉丝的互动和沟通,通过非常接地气“姑舅爸”“姑舅妈”式的互动方式与粉丝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种真诚的情感交流不仅让粉丝更加了解安万的内心世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安万的真诚和温暖。
三、安万走红的理性思辨:平台推陈出新与观众审美疲劳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为安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是网红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安万和众多网红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平台的不断推陈出新和观众审美疲劳的呈现,算法作用下的流量扶持会越来越少,粉丝对其内容的兴趣和新鲜感也会逐渐降低。
淄博烧烤和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出圈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这两个城市曾因网红打卡地而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网红打卡地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游客数量也开始下降。与此同时,为了不断满足受众的新鲜感,平台也需要通过不断培育新的网红吸引流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来赚钱。与此同时,平台还会紧跟时代潮流和受众的喜好,在大数据的加持下,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和期望,从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一次选择安万秦腔,下一次可能是“张万”杂技,下下一次还有可能是“王万”交响乐……只要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扶持哪一个“商业符号”都是有可能的,因为注意力经济是平台的核心商业逻辑。
此外,在这个信息泛滥、注意力稀缺的社会里,观众对于内容的耐心和关注度变得尤为有限,同时,他们对形式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安万的励志故事,曾以其真实性和感染力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共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故事的新鲜感逐渐消退,观众对此类内容的兴趣也随之减弱。尤其是在年轻一代观众群体中,他们更加倾向于追求新颖、刺激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相对较弱。如何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继续“逆天改命”,如何在秦腔艺术的民间传承中行稳致远,安万和他的艺术团如何借助这波泼天的富贵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艺评论
从安万看秦腔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王宝红 刘慧
秦腔,这一古老而厚重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正通过一些独特的现象,展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哪个角度的热爱,都是秦腔发展必不可缺的环节。从安万身上,我们看到了秦腔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吸引密切关注与持续热爱
新的传播迫在眉睫
汹涌浪潮里,秦腔这一传统艺术瑰宝的生存领地,正无可避免地遭受着持续性挤压,处境愈发逼仄。安万的出现,恰似在密不透风的困局中撕开一道缝隙,为秦腔觅得了一次破圈传播的绝佳契机,成功吸引众多年轻目光聚焦于此,让古老的秦腔在新一代群体中泛起久违的热度。但我们也应清醒意识到,热度易散,如何将这份初识转化为长久且深沉的热爱,怎样让偶然的关注沉淀为持续的追捧,才是当下亟待我们躬身入局、全力以赴的关键方向。
在当下这个被“互联网+”深度裹挟的时代大背景下,流量,尤其是海量流量,已然成为传统艺术产业突破瓶颈、实现蜕变升级的核心密码。安万或许并非正统意义上的秦腔代言人,但其大胆探索所蹚出的路径,无疑具备实打实的借鉴价值。他精准锚定大众文化路线,巧妙借势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伟力,一举冲破传统秦腔囿于地缘、受众的传播枷锁,将这门古老艺术推送至更为广袤的大众视野之中。事实验证,互联网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秦腔在新时代振翅高飞、重焕生机的强劲引擎,想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搭乘互联网快车已然是秦腔的必选项。
正能量有“大流量”。对于秦腔而言,殿堂之高雅与民间之质朴共生共荣、深度融合,才是契合时代需求的理想发展范式。一方面,秦腔需坚守艺术殿堂,凭借精心打磨的高端演出,丝丝入扣地展现其历经岁月沉淀的深厚艺术造诣,延续艺术传承的纯正脉络;另一方面,它又要俯身向下,扎根民间烟火,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奏响时代新声。唯有如此,秦腔才能精准对接不同层次观众的多元审美诉求,全方位拓宽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许多“隐藏”的热爱
需要被点燃
安万引发的秦腔热潮如一记醒钟,振聋发聩,让我们清晰洞见:秦腔若要拥抱未来,民众的参与绝非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隐匿着无数对秦腔怀揣热爱之人,这份热忱犹如深埋的火种,亟待被点亮、被唤醒。
“吼”出的秦腔,绝非简单的随声附和,它实则是观众内心情绪奔涌的出口,是灵魂深处产生共振的信号。为何众多戏迷不惜长途跋涉奔赴一场秦腔之约?根源就在于戏曲搭建起的这座桥梁,一端连着烟火人间的现实百态,另一端连着悠悠千载的文化脉络,让人得以在其中寻得共情,觅得慰藉。
城市的喧嚣里,有这样一群老人,岁月催白了他们的头发,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可心底对秦腔那声豪迈“吼”的眷恋从未褪色。观看秦腔演出,犹如三餐四季般,已然融入他们生活的肌理,成为刚需。此刻,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横亘在前:怎样才能让秦腔跨越距离的藩篱,走到这些翘首以盼的民众身旁?又该如何让古老厚重的戏曲文化,无缝嵌入民众的日常,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实则是一场关乎“供给与需求”的时代大考。
身处现代社会浪潮,重塑秦腔与民众间的紧密纽带,迫在眉睫。民众心底自发涌起的热爱,一旦汇聚成潮,将化作一股磅礴之力,自基层土壤向上托举,让秦腔回归生活本真,牢牢嵌入民众文化生活的核心地带,为这门古老艺术的未来筑牢坚不可摧的群众根基。
乘上“互联网+”的快车,推动秦腔产业升级换挡;紧跟时代步伐,贴合当代需求开展艺术创作;秉持文化传承理念,将秦腔产业化运作;打破殿堂与民间的隔阂,促进二者融合共进。循此路径,秦腔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梨园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