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汪群
酷寒里,某些动物有冬眠一说。在我的家乡,有些作物恰闹春意般地逆向生长,比如农家餐桌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就是选取荠菜、冬笋等食材组合起的冬味,很讨人们喜欢。
荠菜,它是春夏季常见的一种野菜,冬日里也有它们的身影。夏秋跌落于地角地头的荠菜籽,遇到好时日,与山脚坎边的野生杂竹一样,冒出一些蠢蠢欲动的尖头来,别有风味。
“小阳春”出苗的荠菜,历经凛冽寒风的侵扰,却得到了冬天纷纷落叶的庇护,像似披上了一件件驱寒的棉衣。我家院子里的墙角边、菜脚跟,出现一簇簇摇着小脑袋的碧绿荠菜,生发出抵寒的顽强魅力。
在人们的眼里,荠菜有着生命的“野性”,因它个子小、不起眼,与春日田野初长时的紫云英一样,应了老农口头常挂的那一句——踏不死的草籽,对生存环境有着天然的适应性。隆冬时刻,人们将树叶和杂草轻轻地拨开,一株株荠菜绿得发亮,嫩得怕碰碎。
在我的老家,荠菜被寓意着吉庆团圆,新年临近,农家儿女婚嫁的宴席上,这道既时鲜又讨彩的菜品不可或缺。
野荠菜常见的食用方法包括炒、炝和做馅等。味美可口,营养特别丰富。每当年近,选用荠菜、肉丝、辣椒炒年糕,吃了年糕“步步高”;采用荠菜配着做汤圆馅儿,是农家传统手法,家乡一带方言叫荠菜为“喜菜”,轻轻地咬开汤圆,意味着“喜事”登临。
漫山遍野的竹漾,春天出春笋、夏秋有鞭笋,冬天更有深藏在地底下的冬笋,同样是出了名的山珍美味。但好吃不等于很好找。我有几位山里朋友,每逢可掘冬笋的年份便邀我一起上山挖笋。起先,无论我怎样用心寻找,就是难见一支冬笋。山里朋友说,自有诀窍,这也是父辈一代传下来的经验。比如,夏秋时节,想品尝鲜笋,只要起个早或者落个夜,静心细看竹园土壤表面是否有变化,有了变化,就知道地底下有“名堂”了;深秋时节,竹林生长进入淡季,但隐藏在地下的竹鞭还在得寸进尺,盘根错节地吮吸着土壤里的养分,一些顽皮的笋儿,还会趁着好天气,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想着法儿排除泥石障碍,钻出地面。
大雪封山,皑皑白雪把林地覆盖得严严实实,又该怎样寻觅冬笋呢?山里人自有开山功夫、入门之道。他们有着一种本领,就是看竹子枝桠伸展的走向,辨别竹叶颜色浓密、淡雅程度,推断出笋在何处。几条枝桠色深了,说明地力足了,地底下竹鞭延伸的走势明了了。这种寻找冬笋的方法,就像医生为病人把脉,地下冬笋在哪个位置能知道个十有八九。于是,轻轻挥舞铁锄,刨开厚雪,不慌不乱,小心翼翼,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冬笋就来到了世间。这种冬笋,是立秋后竹鞭侧芽发育而来的,还未到破土时节,其品质鲜嫩味儿特别美,还富含蛋白质、氨基酸、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分。
冬日里的大蒜苗,虽然是最寻常的食材,但它很适合为人们驱寒添暖。
凛冽的冬日,当大地被一层洁白无瑕的冬雪轻轻覆盖,万物似乎都沉入了宁静的梦乡,唯有那一行行挺立在雪域中的大蒜苗,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它们穿透了寒冷的束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勾勒出一抹生机勃勃的绿意。大蒜苗的叶片,虽不比春日里的那般鲜嫩欲滴,却也别有一番风味。它们略显厚实,表面覆盖着薄薄的霜雪,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其披上的一层轻纱,既保暖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叶片边缘微微卷曲,似乎在抵御着刺骨的寒风,而那份深邃的绿色,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浓郁,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温暖阳光,照亮了周遭的寒冷与萧瑟。
大蒜苗虽然常作配角,但不少食材“主角”又少不了它,无论是从理论上论及,还是从色香味上评品,它都有着奉献与牺牲精神,与辣椒一样,甘为他人作嫁衣。所以人们还是暖暖地记住了它们。
乡村大地,雪花漫舞,寻觅“冬味”的心情,一直暖意融融在农家人的心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