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尤其在冬季,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的人们在从事职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时,常常处于寒冷低温环境中。当机体热量大量散失时,可能引起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冷损伤,这类损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
冷损伤是由寒冷直接作用及各种诱因共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组织损伤的总称,在我国寒区和高原地区属于常见病。冷损伤的发生与环境低温、大风、潮湿以及着装不当等因素有关。按损伤范围,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
全身性冷伤又称低体温或冻僵,是人体长时间接触寒冷环境,体内热量大量散失,导致机体核心温度降低至35℃以下所引起的综合征。在此温度下,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使各系统有效地工作,会出现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的严重全身性疾病。
局部性冷伤按损伤性质可分为非冻结性冷伤和冻结性冷伤。非冻结性冷伤是机体长时间接触0~10℃的低温、潮湿环境所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综合征,如冻疮、浸渍足(手)。冻结性冷伤是人体暴露于0℃以下的严寒环境或介质(如制冷剂、液态气体等)中,导致的局部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引起的损伤,也称为冻伤。
冷损伤最常见于寒区部队官兵冬季户外值勤、训练、作战和救灾等情况。在寒冷或高原地区从事户外生产作业的人员、遭遇车祸或车辆故障的人员、户外运动或探险的人员、酗酒或迷路的人员也容易发生冷损伤。此外,从事冷库作业的人员和接触液氨、液氮、氯仿和氟利昂等化学制剂的人员,发生的职业性冻伤也较为常见。
冻伤多发生在手、足、颜面、耳、鼻等部位。最初表现为暴露部位知觉丧失、皮肤冻结变硬、肤色苍白。冻结部位融化后,皮肤可呈红色、暗红色、青紫色甚至青灰色,局部充血、水肿;出现轻至重度刺痛或烧灼样痛,甚至感觉减退或消失;可出现浆液性水疱或血疱;患处结痂后形成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可形成干性坏疽,也可继发感染形成气性坏疽或湿性坏疽。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或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放射性核素扫描、骨扫描和磁共振技术可直接确定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冻伤》的诊断(GBZ278-2016)对低温作业人群的职业性损伤规定了明确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根据明确的在低于0℃的寒冷环境作业史,或短时间接触介质(如制冷剂、液态气体等)的职业史,结合受冻部位冻结和/或融化后的临床表现,参考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诊断时还需根据组织冻伤深度及冻伤面积进行分度和分级。
对患者快速进行正确复温是救治冻伤的关键。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温暖环境,并采取保暖措施。患者患处感觉消失,搬动时要防止冻伤部位发生机械损伤,足部损伤患者不能行走。将患部浸入40~42℃的温水中,直至冻区融化、肢体远端皮肤红润。不易浸泡的部位可用温水浸透毛巾进行局部热敷。如现场无复温条件,救护人员可以用自己的胸腹部或腋下等处贴紧患者冻伤部位为其复温。严禁采用拍打按摩、冰雪搓擦或明火烘烤等方式复温。神志清醒、吞咽无困难者,应给予热饮以补充热量,并及时送医院进行救治。对冻伤的预防,主要是重视管理、普及知识和加强易感人员评估。既往有冷损伤史、雷诺病、闭塞性血管病、慢性肺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寒区户外作业。作业人员平时应进行适应性训练,增加饮食热量摄入,以提高抗寒能力。行动前要充分了解作业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注意防寒、防风和防潮。衣着应保暖、透气、干燥,防止过热。避免久站或静止不动,可适时按摩、揉搓暴露部位以防冻伤。饮酒后不宜进行户外活动。
薛长江
擅长诊治:尘肺病、化学品中毒、间质性肺疾病
出诊时间:周四全天(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本部)
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