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记者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获悉,当天,该医院顺利将一位住院患者转运至香港屯门医院。这是“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正式实施以来,第一位实现深港两地医院“点对点”转运的患者。
患者从港大深圳医院出发前往香港屯门医院。
据了解,转院的患者蔡先生(化名)今年67岁,由于患有多年咳嗽咳痰气喘症状,且病情在近几天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和嗜睡,因此在1月7日入住港大深圳医院呼吸内科,主要诊断为肺性脑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重度)、Ⅱ型呼吸衰竭。
“蔡先生入院时处于嗜睡状态,并存在意识障碍,在治疗上主要以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抗感染及祛痰、平喘治疗等为主。”港大深圳医院方面表示,经呼吸内科医护团队悉心治疗照护后,患者病情趋稳,目前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意识状态已明显改善,但仍存在气喘等症状,双侧肺部也可闻及哮鸣音。
记者从港大深圳医院了解到,1月9日,蔡先生及其家属向医院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协助将其转回香港继续治疗。按照“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收到患者转运申请后,港大深圳医院向香港医院管理局重大事故控制中心汇报,经双方专家共同评估,确认患者病情和相关条件符合要求。随后,医院医疗综合科、呼吸内科和急诊科分工协同,按照试行计划服务流程开展转运工作安排。
港大深圳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单爱军表示,蔡先生运送过程需要全程无创呼吸机支持,救护车上配备的全套急救设备、药品及医疗设备已“提前备案通关”,并由获得香港有限度注册的医生和护士随车照顾,确保患者安全。
港大深圳医院医生在了解患者情况。
据介绍,2023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分别与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签署合作协议,提出探索开展救护车跨境直通服务,指定港大深圳医院为试点,将符合转运条件的患者直接转运至香港公立医院,初期试点包括香港屯门医院、香港玛丽医院和香港儿童医院。随后粤港两地政府就救护车跨境直通运送安排积极商讨和紧密合作,并于2024年8月和10月进行了两次演练,测试救护车在模拟载送病人情况下的跨境安排。经过共同努力打通各环节流程,粤港政府宣布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于2024年11月30日正式实施。
目前,“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已实现车辆、医护人员和药械等出入境全面贯通。其中,参与转运的内地救护车已取得粤港两地跨境救护车配额,在持有“两地牌”的情况下往返深圳与香港;内地司机获得香港驾驶证;随车的内地医生需获得香港有限度注册,具备合法执医资质,可在转运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医疗救治。
港大深圳医院副院长李咏梅表示,过去12年,港大深圳医院在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做了多方面探索,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奠定了扎实基础。救护车跨境直通是一项新的探索正式落地,切实为患者带来了便利,也是粤港两地“软联通”的重要进展。
(港大深圳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