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发热儿童严重疾病警示分级评估[3]
若患儿有呼吸道症状、高热(>39℃)或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20×109/L),则建议完善胸部X线检查,以便发现隐匿性肺炎。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物理降温如乙醇擦浴可能会增加患儿不适感,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退热药物使用后多在30-60min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亦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一般应间隔4h以上;期间应重点关注病因的查找与治疗,辅以恰当的物理降温措施。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1)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3)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4)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5)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均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哮喘患儿应在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使用退热药;
(6)肝功能异常伴发热时可选用布洛芬;
(7)肾功能损伤中度及以上异常或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时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8)布洛芬不用于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儿的解热镇痛治疗,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9)出血性疾病患儿伴发热时,需权衡利弊,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10)KD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抗炎治疗,无需使用其他解热镇痛药;
(11)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在G6PD缺乏症的患儿属禁忌;
(12)不推荐使用解热镇痛药治疗全身麻醉术后恶性高热、中枢性发热、外胚层发育不良;
(13)恶性肿瘤患儿解热镇痛药的使用需权衡利弊。
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推荐用法[6]
注:优先选择其中较低剂量。
以腋温为准,≥41.0℃为超高热。
超高热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肝肾功能衰竭、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水电解质紊乱、骨骼肌溶解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指机体体温≥41℃,同时伴有抽搐、昏迷、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紧急处理的急危重症。
高热患儿出现超高热危象的高危因素:
(1)患儿及其亲属既往有超高热史;
(2)年龄<5岁(特别是<2岁);
(3)存在容易导致超高热的基础疾病;
(4)持续高热,体温>39℃;
(5)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跳;
(6)气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
(7)心率增快、四肢末梢发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s);
(8)急性少尿[尿量<0.5ml/(kg·h)或渗透浓度45mmol/L 超过2h],肌酐增加>0.5mg/dL;
(9)血浆降钙素原(PCT)显著升高。
超高热患儿出现以下情况考虑超高热危象:
(1)需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
(2)昏迷、抽搐、惊厥持续状态等严重脑功能受损;
(3)休克;
(4)DIC;
(5)合并需ICU监护治疗的其他器官功能衰竭。
积极控制体温 脏器功能保护、支持治疗 病因治疗
参考文献:
[1]罗双红,舒敏,温杨,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02):81-96.
[2]卢秀兰.儿童高热处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8):1388-1391.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8.18.007.
[3]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3):161-169.DOI:10.3760/cma.j.cn101070-20200225-00249.
[4]秦红莉,任菁菁.儿童发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诊治[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07):866-869.
[5]雷玉鹏,李熙鸿.超高热危象[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27(8):561-566.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0.08.001.
[6]刘小会,季兴,胡利华,等.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处方审核建议[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9):653-659.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0315-00270.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