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能见度” ——国际高质量学术期刊编辑圈里的高金教授 | SAIF聚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际高质量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但长期以来,其关键编辑职位多由北美和欧洲学者担任,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相对较少。


自2009年成立以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海外优秀学者回国,汇聚成一支在金融领域“国际一流、亚洲和国内领先”的师资团队。他们不但以丰富的国际研究、教学和实践经历,成为推动高金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院的核心力量,同时还在多本国际高质量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等职务,为推动中国金融研究与国际间的融合与交流贡献了独特的高金智慧



#

肩负使命:

推动中国金融学研究加速融入世界


国际高质量学术期刊只会邀请在学科领域内具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学者担任重要的编辑职位。这些职位的选拔过程极为严苛,涉及到对学者学术成就、专业声誉、编辑经验和领导能力的全面评估。入选者们往往已经在同行评审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并被广泛引用,还经常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重要角色,在学术界内外享有盛誉。


但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期刊论文评审的活跃度并不高。知名数据服务公司科睿唯安此前发布的《2018年全球同行评议现状报告》显示,美国学者在期刊出版同行评议中作用显著,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占全球总量的25.4%,审稿量占全球总量的32.9%。而中国学者发表了全球13.8%的学术论文,审稿量仅占全球总量的8.8%。


高金金融学教授、高金讲席教授、教授委员会主席潘军曾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任教近二十年,2019年辞去海外终身教职回归中国,投身到培养新一代中国金融人才的事业中。跨越中美的学术旅程,使她对两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着深刻洞察。从2022年起,她开始担任金融学国际顶刊Review of Finance主编和Journal of Finance副主编,成为最早在金融学领域TOP5国际顶刊担任主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当被问及当初为何接受这些高质量学术期刊邀请时,她说:“我从MIT回国时就感受到,全球金融学术的中心依旧在美国,中国学者的影响力尚处于逐步增强的阶段。因此,当Review of Finance邀请我担任主编,并且希望增加中国相关研究时,我很快就答应了。要推动中国的金融研究加速融入世界,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参与进去。


高金金融学讲席教授于晓筠在国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编辑生涯可以追溯到2017年。目前她是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等国际期刊的主编,以及Management Science等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她是这样理解编辑工作的:“学术研究需要沉下心来,静心钻研。我希望通过做好编辑工作,维护良好的学术风气,推动重要学术问题的解决,给予每一篇论文公平的机会,从而促进金融研究领域的广泛交流与长期健康发展。


在同为国际顶刊Management Science副主编的高金金融学讲席教授汪勇祥看来,担任期刊编辑不仅可以为学术界承担起“看门人”(gatekeeper)的职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审阅稿件,我们能够了解领域内的最新动态,补充专业知识,并履行对学术界的责任。


事实上,担任高水平国际期刊编辑工作通常是无偿的,更多体现为一种对学术界的贡献和服务。教授们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之余仍愿意担任编辑工作,除了是对个人专业素养、判断能力和学界声誉的印证之外,更是源于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深厚热爱和强烈使命感。


图片


#

审稿态度:

“在石头里寻找钻石”


一般而言,高质量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通常要负责制定和执行期刊的编辑政策,管理编辑团队,监督审稿流程,确保学术质量,维护学术诚信以及推动期刊发展等。其中主编总体决策并领导期刊方向,副主编则协助主编处理稿件分配、挑选合适的审稿人、汇总审稿意见、与作者沟通等具体事务。而随着金融学高水平国际期刊的投稿量日益上升,加之新兴议题对学术研究带来的冲击、寻找合适的审稿人所面临的考验等,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金融期刊编辑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汪勇祥教授介绍说:“一般我在撰写一篇拒稿意见时,至少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来仔细审看整篇论文。如果是建议论文进行修改而不是直接拒稿,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因为我需要全面考虑论文的所有问题,以便一次性提出所有的意见。”


虽然工作繁重且艰巨,但身为编辑,坚守评判论文是否适合发表的基本原则至关重要。在几位教授看来,评判一篇论文是不是好论文,有几个最重要的标准:


首先,文章本身质量要高,比如逻辑清晰、论证严谨、数据可靠、测试精准等;


◉ 其次,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或提出的观点必须具有创新性,缺乏原创性或与现有研究雷同的文章不足以称为佳作;


◉ 第三,文章应具备宏观视野,体现出在更广泛学术领域或现实世界中的意义和应用潜力;


◉ 第四,文章必须恪守学术诚信,确保内容的原创性,不得逾越学术道德的界限。


不过,每篇文章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个别判断,而不是完全遵循一套固定的、机械的规则或标准。于晓筠教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评审论文时需要一种“在石头里找钻石”的态度。“即使一篇论文在写作或表达上存在些许不足,我们一般也不会直接否定整篇文章,而是会耐心挖掘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潜在价值。我们比较看重的是论文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即使这些亮点可能被表面的瑕疵所掩盖。”这种审稿方式体现出教授们对学术研究的深度尊重和对创新思想的珍视。


在潘军教授看来,论文的评审还是一种对作者(特别是年轻学者)的滋养和培育的过程。“一篇论文很少能一投即中,直接发表,通常都需要经历反复修订和重新提交。在这个过程中,编辑既起到把关作用,又起到对年轻学者的指导和支持的作用,关注他们的潜力和发展。这也体现出期刊编辑对学术社区的贡献,确保优秀的论文得以面世。


维护学术诚信也是期刊编辑工作的核心使命之一。汪勇祥教授提到,如今诸如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等期刊对投稿论文的数据要求极为严格。比如AER要求作者在提交论文时,必须提供用于研究的原始数据、数据处理过程和相关的代码(除非涉及绝密数据),以此增强研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尽管这一做法增加了编辑和作者的工作量,但对于确保学术诚信至关重要。


图片


#

搭建平台: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学科融合


2021年,汪勇祥教授作为客座编辑(guest editor),与Review of Finance时任主编合作策划了一期专门聚焦中国主题的特刊。这期特刊的发行,不仅加深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研究发展的了解,也为中国学者搭建了一个展示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平台,提升了中国金融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并促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


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能见度”,是几位高金教授担任金融学国际顶刊编辑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潘军教授指出,由于地理和文化差异,曾使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能见度”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的机会。而作为主编或副主编,能够在识别和推动关键研究议题的发表中发挥作用。她希望通过在国际顶刊担任编辑工作,不仅显著提升中国大陆学者的国际关注度,同时也为深化国际学术交流贡献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在审稿过程中,教授们始终坚守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会因地域因素而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或者关于中国话题的研究给予任何特殊关照。于晓筠教授表示:“具有中国大陆背景的学者,能够担任学术期刊编委,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聚焦中国研究的论文的偏见,但他们绝不会因此给予中国大陆的作者们任何有违公正的偏袒。”她坚信,只有当研究中国问题的论文具备普遍价值并对全球学术界带来启示时,这些论文才能产生广泛影响,这也是高金的教授,乃至中国的学者极为重视的研究导向。


此外,在推动学术研究跨界融合方面,几位教授也身体力行地开展工作,在期刊编辑领域发挥关键推动作用。比如汪勇祥教授和于晓筠教授在2024年先后接受了国际顶刊Management Science的邀请,担任该期刊新成立的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部门的副主编。在这一职位上,他们将继续推动跨学科研究的深度融合,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引领国际学术界的创新与进步。


潘军教授近年来在金融科技领域深耕细作,与高金金融学副教授洪玉蓉及合作者(Xiaomeng Lu)共同完成了论文“FinTech Platforms and Mutual Fund Distribution”(《金融科技平台与公募基金分销》),于2024年发表于国际顶刊Management Science。她指出,金融科技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新兴且充满特色的领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这一领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跨界融合机会,预示着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潜力。她也希望在编辑工作中见证更多跨界融合与创新研究的诞生,并将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些研究走向国际舞台,获得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为构筑全球金融开放研究平台,高金教授们还在各项高规格活动中承担重要职责。比如自2013年起,高金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开始合作主办中国金融国际年会(CICF),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金融学术会议,与美国金融协会年会(AFA)、美国西部金融协会年会(WFA)、欧洲金融协会年会(EFA)并列为全球四大顶级金融学术会议。潘军、严弘、张春、于晓筠等高金教授都曾担任过CICF论文评审委员会主席(Program Committee Chair)。这些教授共同努力推动中国金融研究融入世界的进程,也促进高金在全球学术界的“软实力”处于国内前沿地位。


图片


#

展望未来:

“期待中国诞生自己的国际顶刊”


金融学三大顶刊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分别创刊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间。然而根据相关统计,直到2004年,中国大陆高校才在以上三大顶刊实现论文发表“零的突破”。尽管“起跑”较晚,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学术研究的快速推进,中国大陆金融学者的顶刊论文数量不断攀升,这是中国学者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其中,高金的全职教授脱颖而出,迄今为止在以上三大顶刊共发表论文58篇,总数位列全国之首。


中国学者发表的顶刊论文数量的上升,加上他们在顶刊编辑圈影响力的扩大,推动了中国金融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金融研究在世界上的引领力量蓄势待发。正如潘军教授展望的那样:“期待在未来的学术版图上,中国培育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金融学国际顶刊。这不仅对于提升中国金融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也是对当前以北美和欧洲为主导的金融学期刊体系的重要补充。”


附:高金全时教授现任国际高质量学术期刊重要编辑职位(部分)

教授姓名

期刊名

担任职位

潘 军

Journal of Finance

副主编

潘 军

Review of Finance

主编

汪勇祥

Review of Finance

 副主编

汪勇祥

Management Science 

副主编

于晓筠

Management Science 

副主编

*该表统计范围为被收录于FT50(Financial Times 50)以及UTD-24(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24)名录中的国际学术期刊。





高金项目火热招生中…

欢迎点击小程序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