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西县博物馆历史文化厅,有件不寻常的展品:两块明代古砖。砖上有铭文“袁州府宜春县提调官 主簿高亨 司吏陈廷玉 烧砖人彭署 人户周普举 洪武十年 月 日”,另有“朱逢友”三字章印。2001年在岳西县主簿镇孙家村张家组出土。对照明代南京古城墙砖,其形制、质地完全一致。
岳西县主簿镇出土的古砖
明代南京古城墙砖
南京明城墙全长35.3公里,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墙体坚固雄伟,经历600余年风雨沧桑,现尚有25.09公里基本完好。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应天府(南京),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至正廿六年(1366年)开始修建南京城,以此作为问鼎天下、巩固政权的核心据点。工程洪武廿六年(1393)完工,历时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用城砖约3.5亿块。
南京明城墙所用城砖,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地区,包括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府、州、县。城砖颜色有青灰、红灰、黄灰、赭灰、白灰等。其中,产自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的白色城砖质量最好,质地坚硬,不透水,被放在城墙的要害部位。洪武十二年(1379),有个叫隋赟的袁州府通判因烧造这种城砖有功,连升六级,由正六品升为正三品,调任广东巡察使。
南京古城墙
岳西县博物馆所藏南京古城墙砖,正是袁州府宜春县出产的白色城砖。明代袁州府隶属江西行省,府治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砖上铭文是印在官砖上的“责任文书”,府、县、提调官、烧砖人、人户(领受任务户)名及烧制年份,详尽明晰。铭文中“主簿”“司吏”均是县衙文员,押章印的“朱逢友”可能是质检员之类。如发现城砖有质量问题,朝廷便按砖上信息直接追责。
2001年3月份,岳西县主簿镇孙家村张家组刘会宗家窖天麻,前来帮他整地的天堂镇人汪德忠,掘出两块从未见过的特大砖块,擦去泥土,见上有“洪武十年”等字样,知道是个“老东西”,赶忙报告了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报告了县文物局。县文物局专家赶赴现场,鉴定是明代文物带回县城。该砖用高岭土烧造,通体灰白色,棱角分明、质地如玉,敲之有钟磬之声;重17公斤,长、宽、高分别为41、20、11厘米,符合通用墙砖4:2:1的“黄金比例”。
600多年前的南京古城墙砖是如何出现在岳西县主簿镇境内的,有两种说法。一说砖上所刻的“提调官”高亨是岳西主簿人,时任宜春县主簿并兼南京城墙砖提调官(明代县主簿,列正九品,与县令、县丞共掌县务。相传,岳西县“主簿”地名因其而得)。一次高亨回家省亲,将自己负责提调的官砖,带回老家作个纪念。二是砖上盖章的朱逢友是主簿孙家村人(现该村仍以朱姓人居多),同样为了纪念,从江西将城砖带到老家。当地人介绍,听老人讲,当年主簿高亨(抑或朱逢友)带着城墙砖乘官船先到安庆,再请脚夫翻山越岭,把砖挑到主簿原。
明洪武十年(1377)制造的南京古城墙砖这一珍贵文物在岳西现身,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得以直观了解明史一角,特别是明王朝在“重点工程”质量把控方面的措施之硬,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还让大家得知,640多年前有岳西先民为南京古城这一伟大工程建设,付出了自己的才智与艰辛。
岳西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 钱子华
编 辑 | 储海霞 责 编 | 吴传攀 监 审 | 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