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罗
这周我去了上海出差。对于游戏行业来说,上海算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于是为了工作,我再一次坐上了传说中的京沪高铁,许多上班族口中的“牛马专列”。
“牛马专列”这个绰号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拿这次去上海来说,高铁全程4个半小时,坐在我旁边的姐姐大概打了3小时电话。她从事的应该是医疗行业,一直在协调某件设备——听上去很艰难,但她最后还是解决了。在我前面两三排,一个大哥自始至终开着电脑,不过他工作没多久就看起了电视剧。我自己也偶尔会打开iPad改改稿子,但在高铁上长时间盯着屏幕难免头晕,只能看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中国班味最重的一趟列车”
话又说回来,京沪高铁其实没有传闻中那么夸张。虽然工作气氛确实要浓厚一些,但至少我没见过社交平台上描述的那种场景,什么此起彼伏的工作电话啦,整个车厢的人一起掏出电脑做PPT啦,放眼望去都是某几个品牌的背包和旅行箱啦……哪怕是在工作日,带孩子去迪士尼乐园或者环球影城的家长也大有人在,还有更多仅凭外表判断不了职业、但也不是因为工作出行的人。
不论如何,每当此时,我都能想到一个相当古老的段子:小时候看都市职场剧(港台地区的居多),大公司的“精英”们衣着光鲜,拖着小行李箱满世界出差,随时随地打电话,用笔记本电脑工作。看得多了,难免有种心向往之的感觉。等到自己真的要在飞机和高铁上工作,才恍然大悟,当初羡慕的可能是精英的工资和“每时每刻都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而相应行业的从业者看到电视剧里的情节,内心估计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工作就是工作,美化过后的忙碌仍然是忙碌;另一方面,现实中也没有那么多戏剧性和巧合,如果工作中的矛盾真的能像电视剧里一样简单地解决,打工人们也不用那么累了。
类似的感觉也可以引申到游戏上,最典型的应该是那些“××模拟器”,其中不乏以“真实感”“身临其境”为卖点的,比如“微软飞行模拟”系列,或是“欧卡”系列。这些游戏可能会让一部分玩家产生一定的职业包袱,但对大部分玩家来说,不必掌握现实中的飞机驾驶知识,也不用考卡车驾照,就能体验到开飞机、开卡车的感觉,还是相当快乐的。
但我其实不怎么玩“微软模拟飞行”——即使是游戏,它也太复杂了
相应地,正如在虚拟世界里开飞机、开卡车不用担心造成严重后果,也不用考虑吃饭、休息、上厕所等琐碎细节一样,玩家选择在游戏里体验某种行业,某种程度上也是“想获得快乐又不用承担痛苦”,电子屏幕帮人们拉开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体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也体现在游戏设计上。毕竟除了写实之外,还有更多模拟器游戏选择了整活,把许多不着调的剧情、玩法和设计用某个职业的名义表现出来。即使不去Steam搜索,我能立刻想起来的就有“厨房模拟器”“小偷模拟器”“厨房模拟器”“电工模拟器”……当然,这些游戏本质上其实已经和职业无关,提供的是一种不靠谱的乐趣,因此,即使是真正的电工和厨师,也可以不带职业包袱,玩得开心,那些现实中不合法的“职业”就更是以夸张、搞笑为主了。
宣传图看着有模有样,但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在游戏里炸过厨房
从这个角度看,游戏里的写实和夸张其实并不是矛盾的。它们其实都在“让玩家与现实产生距离”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让玩家在熟悉和陌生之间获得更多的乐趣。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曾经遐想过《编辑模拟器》的样子,当时,我更倾向于一款类似《请出示证件》、重视剧情与内容表达的游戏,现在看来,我的思路还是窄了,它也可以是光怪陆离、充满了无厘头和夸张元素的作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