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观画:瓦尔泽艺术札记

View Painting: 

Notes on the

art of Walser

Art and

Literature












图片


这本精美典雅的小书,

呈现了奇异的瑞士天才

罗伯特·瓦尔泽鲜为人知的一面:

艺术评论。

书中收录的25篇随笔

行文自由洒脱、诙谐幽默,

每一篇都彰显了瓦尔泽

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的情感。


Art·Literature


内容简介



瓦尔泽的写作风格多种多样:

有时,他以一种叙事性的、

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思考作品;

有时,他对画作进行纤毫入微的描述,

不放过任何一处局部;

偶尔,他又以一种俏皮的、

略带讽刺与玩味的笔调,

回忆起一件作品引发的逸事。

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作品,

瓦尔泽始终坚持,

艺术是不可侵犯的自由领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这批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零散随笔中,瓦尔泽不仅触及梵·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华托、弗拉戈纳尔等大师的作品,还从诗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诗画之思的回答:





图片

图片

“诗人抬眼向墙上望去,仿佛那不朽的画面就近在眼前,他的想象已经让他对这画作如此熟悉,于是他继续写了下去,不用一词一句地写着,一直深入那无人理解的夜里。”




Art·Literature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 

Robert Walser

罗伯特·瓦尔泽

(Robert Walser,1878—1956),

瑞士德语作家、诗人,

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

他14岁时离开学校,从此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当过银行职员、发明家助手、秘书和抄写员等

,同时创作小说、散文和诗歌。

1933年,他被送进精神病院,

并停止写作,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瓦尔泽说:

“我不是来写作的,而是来发疯的。”





 译者 


陈思然,

本科毕业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

博物馆学及艺术史专业。

现为旅居欧洲的

自由译者和艺术工作者。




Art·Literature


编辑推荐



罗伯特·瓦尔泽的诗画之书:

图片

图片


以诗意的冲动再造不朽的画面,

以灵魂的真诚抒写艺术的灵光


罗伯特·瓦尔泽展露鲜为人知的一面:艺术评论。

——瑞士德语作家、诗人,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卡夫卡、本雅明等名家的推崇对象。在后世赋予的文学盛名之下,潜藏着一条瓦尔泽为之注入激情与笔力的线索:艺术。正如瓦尔泽喜爱在夜晚或森林里散步,人们所不知的是,他也热衷于在艺术作品之间徜徉漫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锐评梵·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等大师的作品。

——观画,之于瓦尔泽,是日常生活中神思漫游的诸多时刻之一:梵·高的阿尔勒女人渗透着悲伤与艰辛,塞尚对轮廓的雕琢、对框架的改造,由克拉纳赫的裸体作品引发的趣味逸事,伦勃朗的狠戾国王,勃鲁盖尔的盲人流浪者,以及哥哥卡尔·瓦尔泽画笔下的诗人、贵妇与梦的形象……瓦尔泽或是一寸一寸打量画作的每一处细节,或是任由思绪在人物与画作之间构筑起一个个故事。



瓦尔泽的诗画之书:近乎贯穿写作生涯的25篇艺术随笔,搭配20幅精美全彩插图。

——这批艺术随笔(写于约1902—1930年)可以说近乎贯穿了瓦尔泽的写作生涯。隐藏在这些关于艺术的文字背后的,是瓦尔泽在柏林品尝到短暂的辉煌后飘零困顿的余生,是他曾在柏林受艺术家哥哥卡尔的照拂与提携,却终因理念被柏林圈子拒斥的现实。然而,尽管与卡尔分道扬镳,对艺术的观察与热情却刻印在瓦尔泽的写作中。






Art·Literature


文摘



梵高的画


在几年前的一个画展上,我看到了一幅可以说是令人着迷的珍贵画作:梵·高的《阿尔勒的女人》。这是一位平常妇人的肖像,她年事已高,无疑并不漂亮,她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她穿的是素日常见的那种裙子,她的手也是随处可见的那种手,平常得让人不会多看一眼,绝对称不上美丽。她的头发上扎着一根朴素的发带,但这也并不算起眼。这个女人的面容冷酷刚硬。她的五官诉说着种种深刻的经历。

我得承认,起初我只想对这幅画草草思忖片刻——在我看来它无疑是件有力的作品——以便尽快移步观看下一件展品。但是,一种奇怪的力量牵制住我,就像我的手臂被抓住了一样。我自问,这幅画里到底有什么美妙之处值得我仔细端详,很快我就确信,这位艺术家实在是值得同情,他枉费了这么大的功夫,去描绘如此低微而简朴的主题。我问自己:这是一幅我想要拥有的画吗?但对于这个特殊的问题,我不敢随意回答“是”或“否”。

沉思中,我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似乎很简单,且在我看来相当合理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否存在合适于《阿尔勒的女人》这一类画作的容身之所?没有人会订购这样的作品;看样子,艺术家是给自己下了一个订单,然后画了一些大概没有人愿意眼见其入画的东西。谁会想要在自己墙上挂这样一幅描绘日常的画呢?

“高贵华美的女人们,”我对自己说,“已经被提香、鲁本斯、卢卡斯·克拉纳赫画过。”随着说出这些话,我感到内心充满了痛苦,可以说是为我们的这位艺术家而痛苦,因为他经历的生活想必苦难大于欢乐;也是为我们这个时代而痛苦,因为它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艰难和阴郁。

“当然,”我继续说,“这个世界显然还是美好的,快乐的希望必会开花结果。但某些事物的状态极其压抑,这无可否认。”

梵·高的画被一些悲伤或令人不安的东西萦绕,所有艰辛的生活境遇似乎都从它的一旁或是背后涌现出来——尽管并不清晰,但仍然可辨——即便如此,我还是乐在其中,因为这幅画算得上是一种杰作。色彩和笔触有着非凡的生命力,造型上也极其出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有一抹奇妙的红色,令人愉悦地流动着。然而,作品整体上反映的内在美更甚于外在美。某些书之所以不畅销,不也是因为它们不易懂吗?换言之,不也是因为很难赋予它们某种价值吗?只是,有时候,美的事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

梵·高这幅画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听了一个严肃的故事。那个女人忽然开始说起她的生活。曾经,她还是个孩子,还要去上学。每天都能见到自己的父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各种知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教室是多么明亮,她与玩伴们的嬉戏是多么欢乐。青春是多么甜蜜,多么幸福啊!

这些刚硬的五官曾经是柔软的,而这双冰冷的、近乎凶恶的眼睛曾是友善的、纯真的。她和你一样多,也一样少。前程一样富足,也一样贫乏。她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是一个“人”,她的双脚带着她穿过许多白日明亮而夜色黑暗的街道。她想必经常去教堂,或者去舞会。她的手曾无数次打开一扇窗,或者关上一扇门。这些都是你和我每天都在做的事,对吧,这样的境况中包含着琐碎,但也有庄严。她难道不曾有过一个爱人,体味过快乐,也体味过很多悲伤吗?她听过钟声悠扬,用双眼捕捉花枝绽放的美丽。岁月在她身上流逝,夏天过去了,冬天也过去了。这难道不是简单得可怕。她的生活充满了劳累。有一天,一位画家——他自己也是个穷苦的劳作者——对她说,他想要画她。她为他坐下,平静地让他画她的肖像。对他来说,她不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模特儿——没有任何形象对他而言是平平无奇的。他画的她就像她自己,朴素而真实。然而无意之间,一些伟大而高贵的东西进入了这幅简单的画作,一种难以被忽视的灵魂的庄严。

在把这幅画仔细地记在脑海中之后,我回到家为《艺术与艺术家》(Kunst und Künstler)杂志写了一篇关于它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因此我想再写一次,此刻已经写好了。





图片

图片

Art·Literature

















点击书籍图片即可优惠加购



图片


图片

图片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