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重大项目签约 北京城市副中心实施产业发展“三大工程”

央广网北京1月10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1月10日,2025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以“生机勃发,向‘新’而行”为主题,发布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三大工程”。19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通州区将形成以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建筑业和现代金融为支柱的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梯度培育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布局形成一批十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

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永杰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方案》。他介绍,接下来通州区将每年实施“场景双百”行动,挖掘场景机会、推介场景能力不少于100项,3年累计服务链接不少于企业500家,围绕场景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城市三大领域部署重点建设任务。

图片

王永杰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方案》(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通州区将推动场景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六大产业稳步升级。依托网安园、京津冀信创小镇等,打造未来信息、自动驾驶等场景。依托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数字人民币等,建设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场景。围绕医疗机器人、新型储能、绿色工厂等,打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智能制造等场景。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商圈消费综合体、特色消费示范街区等场景。依托大运河、三大文化设施等地标性载体,从“文旅+”科技、演出、艺术、非遗、轨道等方面打造文旅场景。加快推进农作物育种加速器、数字农业云平台等载体建设,建设“科技+种业”、智慧农业等场景。发挥建筑工程项目资源丰富优势,打造智能建造、绿色建筑、零碳示范区等场景。

助力场景创新赋能社会高效能治理,打造更智慧的治理环境。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等,建设“人工智能+养老”、平安社区等场景,打造数字化社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医疗服务、智慧诊疗、智慧医院管理等场景,推动智慧医疗。利用VR、AR等技术,建设数字化课堂、教育资源共享、智慧教学管理等场景,发展智慧教育。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打造智慧交通枢纽、智慧路网、智慧交通治理等场景,构建智慧交通。升级完善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城市安全监测预警、智慧气象、智慧水务等场景,实现智慧应急。

场景创新赋能城市高水平建设,打造活力之城新图景。千亿固投重大项目场景下,梳理并分阶段释放项目需求清单,强化供需对接吸引优质企业参与项目场景。土地要素供给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施策,探索产业空间精准匹配、灵活便利土地供给、创新土地供给政策等场景。依托大运河文化带、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高线公园等载体打造一批场景创新示范区。

科创资源倍增赋能高质量发展

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孔安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资源倍增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设置五项主要目标,到2027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领先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创新主体快速集聚;创新平台布局持续优化,创新平台能级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创新人才发展壮大;创新产出不断加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网络、培育链条基本完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图片

吴孔安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资源倍增工程实施方案》(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锚定目标,北京城市副中心细化设置五项重点任务,将集聚创新主体添动力、构筑创新平台提效力、引育创新人才强内力、产出创新成果增实力、完善创新生态激活力,并提出20个方面工作举措。

为保障科技创新资源高质量稳定增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招引路径、加大政策支持、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工作落实,为科创资源倍增任务落实提供机制保障。

2027年形成四大千亿产业集群

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林正航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图片

林正航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为深化落实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方向指引、落地依据、格局规划,描绘了副中心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林正航说道。

林正航介绍,实施方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梯次培育、分类施策,数智赋能、融合发展”的原则,旨在构建具有副中心特色的“4+11+N”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融合新生态,实现产业布局向产业能级的联动转化。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7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形成以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建筑业和现代金融为支柱的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以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布局形成一批十亿级未来产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数字经济为引擎,城建场景为驱动,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和商务服务为支撑,生物育种为特色,新型储能、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产业链群“十亿壮大、百亿跨越、千亿突破”的梯次发展新格局。

塑造大文旅发展格局

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发布2025北京城市副中心大文旅发展规划愿景。通州区将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大文旅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全区各类文旅资源,构建起文旅商体农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的新格局、新态势。谋划文旅发展一盘棋,在专班机制下,持续加大优质文旅项目的谋划与供给。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式推进,统筹推动建设类、服务类、活动类共48项重点任务。

通州区将充分调动市场资源与力量,组建“运河上的通州”文旅商体农共创联盟,广泛吸纳共创伙伴,编制发布特色场景需求清单,建立统一的文旅标识体系,搭建多方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建平台,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侯健美介绍,通州区将释放焕活多元文旅场景,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策划举办“开漕节”文化活动,推出“运上行”大运河水景演艺项目,推进三大文化设施滨水空间改造,实施大运河两岸彩化、亮化工程,全面打响“运河上的通州”文旅品牌。

通州区制定“乐游环境”提升计划,出台《北京城市副中心酒店行业发展引导规划》,落实乡村民宿产业发展扶持引导办法。增设通游公交,推出精品线路,开展民宿和文化空间主理人能力提升计划,与旅游平台公司和专业团队加强合作,兑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努力打造首都最优“乐游环境”。

19个重大项目签约

大会现场举行19个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涉及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等多个行业。

图片

重大项目签约(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实施“运河英才计划”,191名各领域优秀人才获评首批“运河英才”,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大会为首批入选“运河英才计划”人才授牌,并颁发汇聚数十项资源服务的“运河英才卡”,持卡即可享受金融、医疗、出行、通信等数十项全链条资源服务。

大会现场,通州区投促中心与意大利罗马意中友好协会、香港商报、首钢基金有限公司等境内外招商联络站机构共同启动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全球合作伙伴联盟”,将以全球化视野,持续对标国际一流,集聚国际化资源要素,携手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多个国内外重点项目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