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思是周朝的道路,像砾石一样平坦,像剑一样笔直。这些平直的道路上,奔驰着许多马车。而马车涉及复杂的机械设计,包含大量零部件,需要木工、青铜铸造等种种工艺,因为造价昂贵,所以它与青铜鼎、青铜簋一起成为财富、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因此,在周朝,车马的数量和装饰就成为车主身份地位的显著标志。
竹园沟 7 号墓仿制墓坑
常言道,人靠衣装马靠鞍,西周时期的战马都有华丽的配置。在这里,不得不提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豪华版“青铜马车”。将时针转回到2014年,在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考古专家发现了一驾西周中晚期马车,其华丽程度在西周车马发展史上堪称“第一豪车”。四马驾车、带有青铜的车轮、马具上镶嵌的绿松石等,处处彰显着车马的华丽与富贵。
竹园沟 7 号墓中丰富的青铜马饰
记者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到的马饰,多为渭滨区竹园沟(弓鱼)国墓地、马营镇旭光村墓地出土。记者发现,这里还增设了竹园沟7号仿制墓坑展,墓坑内陈列着丰富的随葬品,其中就有不少车马器。形象的墓坑外观,让人更深刻地了解古代墓葬制度。郑苗指着陈列的当卢介绍说,现在大家看到的当卢多为Y字形,中间有个圆泡,上端连铸有两个歧角,下端还有一个长方形的鼻梁,背面带有可以穿带的横钮,便于固定在马额上。但商代晚期的当卢,则略呈圆形,背面有横梁钮,面微鼓。当卢的装饰手法丰富,既有简洁素面者,也有铸刻精美纹饰的,如夔龙纹当卢,夔龙蜿蜒灵动,栩栩如生,展现出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卓越表现力。古代的当卢既能起到保护马脸的作用,狰狞残暴的怪兽面相,也能增加战马的震慑力。
除了当卢还有马冠,是商周时期套在马额头部位的青铜佩饰,造型独特且庄重。多以兽面为主体造型,线条刚劲有力,双目圆睁,给人以威严之感。有的马冠还会在边缘或特定部位镶嵌绿松石等珍贵材料,更添华丽。马冠与当卢不仅是为了美观,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它们是商周贵族车马出行时彰显威严与华贵的重要标志。
马头上的整套笼头叫勒,它由革制的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和衔、镳组成。衔是横在马嘴里的一根青铜棍,与两端的镳、颊带和缰绳连接。铜泡和节约是装饰连接马络头、辔带的零件。铜泡一般呈球面形或方形,饰有牛、虎、蛇等兽面,背面有横钮。节约则为细铜管,有一字形、十字形、X形、H形等形状,上有蝉、兽面等纹饰。在郑苗的细致讲解中,记者仿佛看到了古战场上,精壮的战马向着前方奋蹄狂奔,蹄声如雷……
事实上,今天有很多词语与古代马饰有关,威胁、节约、分道扬镳等。威胁的“胁”是马肚子上配的零件,用金属制成,一面光滑,一面带刺,光滑的那面贴在马肚子上,带刺的那面用来吓唬别的马。一匹马身上有了“胁”,别的马就不能靠近,既然不能靠近,那“胁”就有了威胁的意思。分道扬镳的镳,是马头上配的零件,通过它可以把马衔和马络头连起来。先秦时期没有笼头,如若不让马乱吃东西,就得往它嘴里横着塞一根短棍,也就是马衔,马衔的两端各接一个“镳”,两个“镳”再分别连着马头上拴的“羁”,赶马车时,一拉缰绳,“羁”紧了,则“镳”就扬了起来。
最有意思的是节约,它也是马头上的饰品,拴马络头,要用几根绳子,绳子在交叉的时候,得有一个结头把它们节制起来,不然绳子就会走偏,这个结头就叫“节约”。这个“节约”体现了古人对马匹的精细管理和控制,而其中包含的节制、约束的思想,与现代汉语中“节约”所倡导的节省、节俭理念一脉相承。
精美、华贵、威严、庄重……一件件青铜马饰,不仅仅是实用的车马配件,更是完美的艺术品。在这些艺术品上,我们可以品味古代匠人非凡的创造力,亦可以解读商周时期文明的重要密码,感受青铜器在无声诉说中倾听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宝鸡融媒 罗琴
编辑:贺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