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等解读《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 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注意到,《若干措施》中对2025年新增风电、光伏发电提出新的入市要求,较现行入市比例有所提高,请问出于哪些方面考虑?
岳建如:近年来,山东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交易规模快速扩大,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电力交易格局基本形成。目前,集中式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已经进入电力市场,可自主选择全电量或10%电量两种方式参与市场交易,分布式光伏和光伏扶贫项目按政府批复价格实施保障性消纳。
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提出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顺应国家市场化改革方向,立足全省发展实际,研究提出分类、稳步推动新能源入市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坚持稳妥有序,保持新能源发展态势。去年,山东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2100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仍需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后,在午间等光伏大发时段,市场结算电价相对较低,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对此,省能源局深入开展测算分析,广泛征求有关央国企、民企和行业协会意见,研究提出了2025年起,新增风电全电量或30%电量、新增光伏全电量或15%电量的入市要求,保障新能源项目收益在合理范围,稳定行业发展预期。
二是强化政策衔接,稳定存量项目收益。山东光伏发电装机连续8年稳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大、项目数量多,约占光伏总装机的65%以上,对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一户农村屋顶一般可安装光伏20千瓦,年发电量约为2.2万度左右。考虑到这些建成项目前期建设成本较高,提高入市比例会影响企业和群众利益,因此保持原有入市政策不变。另外,对于2024年底前已经完成竞争性配置、列入省级年度建设计划的风电和集中式光伏,也按照存量项目管理,不提高入市比例。
三是健全市场机制,提升新能源综合效益。在加快新能源入市的同时,推动绿电绿证市场建设,合理体现绿色电力环境价值。引导用能企业提高绿电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核算,积极扩大绿证交易规模。将绿电交易纳入中长期交易机制,支持新能源与用户开展直接交易,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下步,省能源局将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及时对入市政策进行优化调整,持续完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参与的市场机制,加快建立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能源市场体系。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煤电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请问,山东煤电行业转型升级目前的工作进展如何,下步打算采取哪些措施落实?
刘学军:近年来,山东统筹发展和安全,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局部与整体等关系,以电力热力安全保供为前提,有序实施30万千瓦以下发电抽凝机组关停并转,统筹推动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规划建设,分类推进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持续提升煤电机组调节能力,强化煤电基础调节地位,加快实现全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规划建设。“十四五”期间,按照新建纯凝和抽凝煤电机组最小技术出力分别不高于20%和30%额定负荷要求,在全省布局了2000万千瓦左右大型煤电项目,将在“十四五”末至“十五五”初陆续建成投产。
二是全面铺开存量大型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提高存量大型煤电机组调节能力,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有关事项的通知》,有序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其中,“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2893万千瓦。
三是着力打造新一代煤电示范项目。鼓励发电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在济南热电、华能德州、黄台电厂等煤电机组实施热电协同、熔盐储热、电锅炉等热电解耦改造,进一步增加机组深度调峰能力。
下步,山东将深入推进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不断夯实煤电机组基础调节地位。
一是持续优化煤电装机结构。统筹推动大型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建设和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在确保电力、热力稳定接续供应前提下,到2025年,全省30万千瓦以下发电抽凝机组基本退出,大型清洁高效煤电装机占比达到83%左右,进一步释放煤电机组灵活调节能力。
二是有序推动亚临界机组改造退出。按照亚临界煤电机组改造和退出行动方案要求,持续推动亚临界机组分类分批实施升级改造。到2027年,在运机组平均灵活性调节能力达到额定负荷的35%左右。到2030年,在运机组平均灵活性调节能力达到额定负荷的30%左右。
三是全面实施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深入探索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相适应的新一代煤电发展路径,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启停调峰等为主线任务目标,推动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更好发挥大型清洁高效煤电的系统调节作用,促进新能源消纳。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前面介绍到,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发电量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能耗刚性需求增大。请问,省里如何统筹供需两端,保障项目建设用能?
封立树:进入“十四五”,国家持续优化能耗双控政策,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明确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这主要是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接轨,通过鼓励各地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稳妥有序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准确理解国家优化能耗双控政策背景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本着确保合法合规、规模可控、不影响完成国家部署山东节能降碳任务的原则,在合理使用新能源增量指标保障项目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明确新能源增量指标,可以用于国家和省里布局的重大“两高”项目。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山东在全国率先明确“两高”范围,实行“两高”和非“两高”行业独立核算,对“两高”行业实行闭环管理。同时,明确对于留给各市的新能源增量指标,可以用于国家和省里布局建设的重大“两高”项目能源消费替代。临沂市通过这一方式,解决了山钢永锋临港钢铁基地二期项目98.5万吨标准煤能耗指标缺口,有力助推了全省钢铁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这一政策措施,既避免各地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又有效解决了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延链补链的重大“两高”项目替代指标不足的问题,对全省完成节能降碳任务不产生负面影响,实现了“一举三得”。
二是明确可再生能源增量指标可以用于重点区域新上煤电项目发电部分煤炭替代。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助推全省煤电由主体电源向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变,但煤电在能源保供中的基础和兜底作用仍非常重要、不可忽视。根据国家部署安排,山东谋划了一批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借鉴兄弟省区做法,指导各市利用可再生能源增量指标解决部分煤电项目发电部分煤炭替代,解决替代问题的同时,提升各市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实现了良性互补。
三是明确可再生能源增量指标可用于新上原料用煤项目煤炭替代。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原料用煤不纳入煤炭消费压减范围”,但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部委明确重点区域新上原料用煤项目仍需落实煤炭消费替代。为严格落实国家要求,依据省政府鲁政发〔2024〕10号《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若干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优化重点区域新上原料用煤项目煤炭消费替代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可再生能源增量指标可以作为具备条件的新上原料用煤项目煤炭替代,合理保障了重大原料用煤项目建设需求。
(大众新闻记者 姜倩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