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寒冬,有余雅集将呈现一场年度艺术盛宴,为这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本期雅集,我们荣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首席专家、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朱青生教授,他将为我们带来一场主题为“中西艺术对比”的精彩讲座。
朱青生教授,曾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2016-2021),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自1986年起),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自2005年起每年一卷),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自2015年起每年一届)。他长期领导《汉画总录》编辑计划,已出版63卷,该书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朱教授的著作包括《艺术学理论》、《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十九札》等,是北大极富魅力的教授之一,深受师生爱戴。
为什么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它与后来的绘画是什么关系?
在书法的这一条线中,如何充分地体现了东方的审美与创作者的情绪?
为什么雕塑是西方艺术的核心?它与欧洲后来的油画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反而似乎显得更美?不同造型的雕塑背后,有哪些数学、几何与空间安排的共通之处?
东方艺术的核心在于书法,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以及宋元时期绘画的本质,都是书法中“那一条线”的延伸。八大山人等艺术家的核心功底,源自古代诗词修养与书法训练,他们的作品,与其说是绘画,不如说是写画。中国书法的这条线中,蕴含着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神的深刻关系。
西方艺术的核心在于雕塑,古典雕塑时期对人体美的追求,以及对人体比例和空间布局的精确计算,使得即使缺少部分肢体的雕塑,也能更完美地展现其内在比例与创作者的情感。
东方的书法与西方的雕塑,展现了人类艺术创作的不同方式和特色,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认清这些异同,我们就能认识到东方艺术与伊斯兰、非洲及欧美艺术一样,是人类艺术发展的独特形式,具有历史的渊源和审美的底蕴。
本次朱教授的分享,无疑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们充满期待。敬请快速报名,共同参与这场年度艺术盛会。
主办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协办
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
承办
黄金茶事
主理人
余毅
特别鸣谢
北大国发院校友基金(NSDAF)
时间
1月11日(周六)
19:00-22:00
地点
平台播出
有余雅集
2023年3月,《有余雅集》系列活动序幕正式开启,汇聚文化艺术领域知名老师智慧,分享非遗大师精彩故事。
缘何“有余”?北大国发院承泽园“有余轩”活动室也。“有余”是中国人对于生活的一种积极心态与期许,常言,年年有余。进而,“有余”者,曾国藩曾说:“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意指做人做事要有绵绵不绝的心气,这是曾文正公一路逆袭成圣之路的心法,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何为“雅集”?中国历代文人雅士陶冶情操的沙龙,著名的有王羲之的兰亭雅集,苏轼的西园雅集等。叶嘉莹先生诗云:“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播出平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