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骄傲,这些历史和名人形成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那些名人出生、成长、学习、居住过的故居,更是一座城市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宁波,这座拥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如繁星点点,并且这些名人故居和生平事迹,激励着人们、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成长。
张苍水故居
十余年前,宁波市文旅部门评出了“宁波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根据得票,这“十大”名人故居分别是:潘天寿故居(宁海)、柔石故居(宁海)、王阳明故居(余姚)、徐时栋故居(海曙)、童第周故居(鄞州)、巴人故居(奉化)、张苍水故居(海曙)、沙孟海故居(鄞州)、包玉刚故居(镇海)、钱肃乐故居(鄞州)。
对于这些故居的“十大”名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名人和故居是我们深度了解这座城市的钥匙,是我们城市的骄傲。
巴人故居
如今,这些名人故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它们被开辟为纪念馆、陈列室,以名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着后人,让后人在追寻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与温度。
潘天寿故居:
潘天寿故居位于宁波市宁海县冠庄,是一座封闭式的清末浙东江南风格四合院民居,故居俗称“楼下道地”,坐北朝南,硬山顶,由正屋、东西厢房和门楼组成。潘天寿自出生到考入浙江第一师范以前的岁月,都在这里度过,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镌刻着他童年的欢笑与成长的足迹。
潘天寿故居
1920年,师范毕业的潘天寿带着满腔热忱回乡任教,并在此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结婚。
如今,故居经过多次修缮以后,开辟为陈列室,主要陈列潘天寿先生作品水墨拓印件40多幅,以及潘天寿生平历史和照片,包括他曾用过的物件,每一件都是历史见证。更令人动容的事,还有潘天寿后代、亲属的书画作品以及宁海籍书画名家作品。让人在品味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潘天寿故居
潘天寿故居已成为人们景仰潘老人品、画品的殿堂,作为一代画坛宗师的故居,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引领着后人不断追寻艺术的真谛与人生的真谛。
柔石故居:
柔石故居坐落于宁波宁海城西方祠前柔石路4号。这是一座古朴典雅的旧式砖木结构三合院,由西厢、西大房与厨房组成。早年,这里是柔石父亲先租后买的家园,柔石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柔石故居
故居的东侧是一座石桥,桥上,镌刻着“金桥柔石”四字,这不仅是桥的名字,也是“柔石”与“金桥”这两个笔名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柔石故居经过整修,焕然一新,鲁迅夫人许广平亲笔题写了“柔石故居”四字匾额,为这座小院增添了无尽的文化底蕴与纪念意义。
柔石故居
如今,柔石故居辟为柔石纪念馆,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王阳明故居坐落于宁波姚城历史街区的武胜门路西侧,阳明西路以北,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王阳明故居广场
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重檐硬山,结构简朴,展现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典型风貌。整个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展开,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走进故居,气势恢宏,庭院深深,尽显端庄典雅之气。王阳明诞生时,其祖母梦见神仙驾着祥云送来男丁的吉祥之兆,取名瑞云楼。
王阳明故居
瑞云楼作为故居的主体建筑,更是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它为二层木结构,楼下檐下悬挂着史树青先生题写的“瑞云楼”匾额,前檐柱的楹联“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和内檐柱的檐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寄托着对王阳明的崇敬与怀念。
王阳明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如今,故居被辟为纪念馆,以翔实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王阳明光辉灿烂的一生。
徐时栋故居:
徐时栋,号柳泉,清代浙东著名藏书家、学者。他的故居坐落在宁波5A景区月湖西岸的桂井巷口旁,那里面向月湖十景之一的烟屿洲,风景秀丽,因此他的故居叫做烟屿楼,是他读书藏书之所。
徐时栋故居
古宅坐西朝东,上下二层,书藏楼上,有藏书六万卷,他不但收集名家的著作,还留心收集乡帮文献,烟屿楼是他从小到大的读书之地,被后人誉为“万宝全书”。
烟屿楼,初名叫做恋湖书楼,凭栏远眺,湖光一碧如万顷琉璃,因此这里是文人雅士们的精神天堂,也是官宦人家垂钓与游园休闲之地。
童第周故居:
童第周,我国发育生物学的奠基人,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世界最优秀的100位科学家之一。
童第周故居位于宁波鄞州区塘溪镇童村,是一幢典型的江南水乡四合院式民居,矗立在梅溪边,高高的门楼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在这里,童第周度过了他整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6个春秋都镌刻在这幢老宅的每一个角落。
童第周故居
故居内,陈旧的凉床、书写台、座椅等生活和学习用品依旧保持着原貌。如今,村里将童第周故居修缮一新,开辟为小型博物馆,让后人得以瞻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风采。
巴人故居:
巴人,原名王任叔,宁波奉化大堰人,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杰出代表和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巴人故居,坐落在奉化大堰镇王钫故居大院的深处,其右厢房分为上下两层,结构纯木,色泽鲜红,故居一楼便是巴人晚年栖息的卧室,它由前后两间房屋组成,卧室北面,是炊烟袅袅的厨房,那里陈列着巴人曾使用过的器具,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巴人故居
二楼是陈列室,珍藏着巴人的精神遗产。一尊巴人的塑像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四周陈列着巴人的著作49册,每一本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相关书籍21册,原始照片28幅,以及巴人的手稿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反映着巴人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张苍水故居:
张苍水,名煌言,号苍水,昔日南明兵部尚书。当清兵的铁蹄踏破南京后,他与浙东义士钱肃乐等人举起抗清大旗,与郑成功之军并肩作战,辗转于苏皖浙闽之间,演绎出一幕幕悲壮的史诗。康熙三年(1664年),闽战一役兵败,被迫隐居象山县南田悬岙岛,后因叛徒背叛被捕,就义于杭州。
张苍水故居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朝廷追谥张苍水为“忠烈”,宁波百姓感念这位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将其故居所临的马路命名为苍水街,让英雄之名永远镌刻在城市的记忆之中。
张苍水故居,坐落于宁波中山公园,故居为一三合院,砖砌大门,巍峨挺立,门楣之上是砖雕“近圣人居”四个大字。正厅及外两侧,重楼厢房错落有致,保存完好。故居之内,硬山式木结构平屋古朴典雅,门窗仍保持着昔日的式样,前有廊子,梁架粗大,古朴中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度。天井内花木扶疏,绿意盎然。
张苍水故居
如今,故居已辟为张苍水史迹陈列馆,馆内展品琳琅满目,生动再现了张苍水抗清生涯的传奇一生,让人在缅怀中,感受到英雄的不朽精神。
沙孟海故居:
沙孟海故居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沙村,是沙氏故居的组成部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氏故居位于沙村北侧,梅溪水库坝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一幢二进四开间砖木结构住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这里地处梅岭山脉北麓,背倚青山,面临大溪,环境幽雅。故居为沙孟海(沙文若)、沙文求、沙文汉、沙文威、沙文度沙氏五兄弟出生、居住、工作过的地方。
沙氏故居
沙氏五兄弟中的老大沙孟海是当代最为杰出的书苑宗师之一,曾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西冷印社社长等职,他精心翰墨,造诣宏深,成就卓著,以雄浑刚健的书风,独步当今书画坛。
包玉刚故居:
包玉刚故居位于宁波镇海区庄市街道钟包村,这里古称“橫河堰”。据天一阁藏《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记载,横河堰包氏系北宋名臣包拯的后裔。
清朝乾隆年间,包拯二十一代孙包奎祉,在横河堰盖了一幢新宅,即“后新屋”。一百多年后,包玉刚在此出生,系包拯二十九代孙。
包玉刚故居
13岁的包玉刚从叶氏中兴学校毕业后,随父亲到汉口学生意。后从事金融业,1949年3月,举家迁至香港,转战航运业,以一条27年船龄的二手燃煤船“金安”号起家,至1974年,拥有船只总数达202艘,居当年世界船王排名首位,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船王”。
包氏家族素以“廉直继祖风”。包玉刚秉持父亲包兆龙“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发祖国”的训导,捐资为家乡创办了宁波大学,并捐建了多所学校及医院。包玉刚心系家国利益,作为宁波帮的首席代表,为宁波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身体力行,功在千秋。
包玉刚故居
包玉刚故居为典型江南风格的传统民居,墙高院深,硬山顶砖木结构,占地约800平方米,故居坐西北朝东南,中间大明堂高悬“履安堂”匾额,前后左右各有厢房,以及后院天井。青砖黑瓦间透露出古朴的韵味。
钱肃乐故居:
钱肃乐故居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外潜龙街31号,是明代民族英雄钱肃乐幼时及青少年时代的宅居,是宁波现存最早的明代民居建筑。
钱肃乐故居
故居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一座三进大院,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仅存钱氏故居第一进,俗称大厅。故居座北朝南,三开间,是一座典型的明晚期民居建筑。故居仅东次间前半进依然保留了明代楼阁式建筑的部分构件,而厅堂的构件,古朴雅致,保留了明代浙东地方特色。
后经多次修缮,恢复了三开间原貌。如今,故居被辟为 “钱肃乐史迹陈列”,故居陈列分为“知州太仓、勤政爱民”、“抗清拯民、斗志难酬”、“甬城增辉、青史留名”三个部分,介绍了钱肃乐的一生。是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钱肃乐故居
结语:
当然,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历史名人故居之中。况且,十余年前的评选标准,受限于时空的局限,未必全然涵盖宁波名人,其实还有很多,诸如清代史学名家全祖望故居、藏书大家冯孟颛的伏跗室、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旧居、新中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故居,等等。
这些故居都是宁波骄傲,代表着宁波深厚的历史,参观这些故居,让后人得以在探访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深度。
Tips:
1、文中提到的历史名人故居,自驾根据导航定位即可直达。
2、门票:全部免费开放。
3、特别提醒,这些故居纪念馆、陈列室,周一闭馆,不要前往。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我们一起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