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毛乌素 这个“小院”不简单

图片

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的榆林,曾经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不论自然条件还是土壤条件,都适合耐寒、耐旱的沙棘在贫瘠土地甚至盐碱化土壤上“安家落户”,有效阻止风沙侵袭,防止水土流失。

尽管沙棘种植投资成本较低,管理简便,防风固沙效果明显,但其经济效益一直不太显著,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

2022年4月,坐落在榆林市榆阳区马合村的榆阳沙棘科技小院正式成立,以榆林学院段义忠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组建多学科导师指导团队,带领一大批青年学子,致力于推动榆林沙棘产业发展,促进沙棘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院落,几间农舍,不仅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更孕育着“三农”的美好未来。



图片

试验田就是课堂,榆阳沙棘科技小院首席科学家段义忠教授为学生讲授沙棘知识


一头连着田野,提升沙棘产业含金量
榆林种植沙棘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沙棘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00余万亩。

优良品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榆阳沙棘科技小院首批驻站研究生鲁客告诉记者,科技小院首先做的试验是引种。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深入榆林的山川沟壑,广泛收集本地沙棘种质资源,并且引进多个沙棘品种,通过筛选繁育,最终找到最适合榆林地区种植的沙棘品种——深秋红。这一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沙棘的产量和品质。”鲁客说。

驻站研究生崔长珍表示,学姐学长们解决了第一步良种选育问题,“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上,目前,正研究如何施肥能让沙棘长得更好。而且,沙棘果不同于其他经济类果,鲜果很少有人吃,销路受限,要想从沙棘要效益,必须在加工上做文章。

“沙棘叶子经过加工以后生产成沙棘茶,爱喝茶的人就可以通过喝沙棘茶生津止渴,具有健脾养胃这些功效。如果把沙棘果加工成沙棘饼干、沙棘软糖、沙棘果汁或者是沙棘原浆,不但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而且口感比较好,可以增加消费人群。”崔长珍介绍。



图片

驻站研究生崔长珍在试验田进行施肥研究

科技小院与企业紧密携手,直面传统加工工艺的痛点与难点,学校攻克技术难题,企业利用市场资源解决销售问题。

以往沙棘果浆在浓缩过程中,高温易导致营养成分流失,且保质期较短,限制了产品的市场流通范围。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成功优化了沙棘果浆的低温浓缩工艺。这一创新不仅有效保留了沙棘果实中的维生素、黄酮等营养成分,还将产品保质期延长了30%以上,为沙棘饮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针对沙棘籽粕这一加工废料,小院另辟蹊径,研发出创新的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生物转化、精细加工等手段,将原本废弃的籽粕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动物饲料添加剂,能显著提升畜禽免疫力、促进生长,实现了沙棘资源的全方位高效利用,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头连着学府,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除了在生产实践中搞科研创新、课题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群农业专业的学生还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从在村民家吃闭门羹,到频频被农户邀请到家做客吃饭;从开始讲展板就紧张得腿肚子发抖,到下面坐着一堆人都能侃侃而谈;从光会理论知识不会种地,到能够独立管理20亩沙棘试验田……

“我们在小院开展学习工作,受益的不光有乡亲们,更有我们。”入驻科技小院的学生周畅表示,科技小院的经历带给她们的不光是专业上的长进,更是综合素养的历练、爱农情怀的培养。

在科技小院,学生既要下田指导农户、给他们讲课,也要搞研究、写论文。翻看榆阳沙棘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取样、称重、配制试剂等词语高频出现。瞄准“解决田里的事儿”,师生以才智和付出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多年来,进驻科技小院的榆林学院师生发表论文10篇,申请或授权专利8项,编制2项技术规程。农学专业教育扎根大地,多一些创新探索,让师生“零距离”学以致用,才能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懂农业、懂经营的科研人才。



图片
驻站研究生周畅,在指导老师刘米利副教授指导下进行水肥试验

段义忠说:“小院通过‘高校+科技小院+推广机构+企业+农民’的发展模式,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目前,研发出沙棘果汁、沙棘饼干、沙棘软糖、沙棘面膜等多款产品,部分已产业化,研究生们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科研素质和服务能力,还通过亲身体验‘三农’艰辛,激发了爱农情怀、学农热情、兴农责任感和自豪感。”

2020年,科技小院首次引入赛事机制,通过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为全国科技小院“学生专家”提供切磋兴农本领、共享乡村产学研成果、激扬青春风采的全新舞台,为科技小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榆阳沙棘科技小院在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中通过路演答辩和线下成果展示,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了在沙棘种植、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丰硕成果,不仅荣获陕西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提升了科技小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和动力。

《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已有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参与、牵头建设了1800多个科技小院,全国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产业专家以及1万余名研究生投入到了科技小院的工作中。

科技小院师生们通过“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农业技术示范应用新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全程“保姆式”系统服务,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地的科技小院,正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