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三项学习教育通讯》刊发黔西南日报社文章:《培养“三个过硬”新闻队伍》

中国记协《三项学习教育通讯》2024年第12期刊发《培养“三个过硬”新闻队伍》文章,介绍黔西南日报社坚持政治引领、事业引领、激励引领,着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新闻记者队伍,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全文如下。


图片


图片


培养“三个过硬”新闻队伍

许新晓

黔西南日报社坚持政治引领、事业引领、激励引领,着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新闻记者队伍,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贵州省黔西南日报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事业引领、激励引领,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践行“四向四做”,着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新闻记者队伍,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图片

黔西南日报社大楼

坚持政治引领 培养政治过硬新闻队伍

新闻人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造就一支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的记者队伍是新闻机构的重要任务。黔西南日报社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党管人才原则,以党建为统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上,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提升党建质量,确保舆论导向。黔西南日报社以党建为统领,不断建强基层堡垒,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党支部建在采编一线,推动党建与新闻采编深度融合,支部负责人既是中层干部,也是中级、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在每次重大主题、重要活动等宣传报道中,党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发挥了很好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新闻宣传正确舆论导向。

提高专业素质,发挥示范引领。新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包括管理者应有较好的新闻素养和能力。黔西南日报社从提高专业素质入手,着力培养“双肩挑”新闻人才,从领导班子到中层干部,符合政策规定的都实行“双肩挑”,既从事新闻专业技术工作,又担任一定的管理岗位职务,是报社事业发展的专业骨干和“关键少数”。他们凭借良好的专业技术背景,带头开展新闻策划、深入一线蹲点调研采访、组织重点报道、培养年轻记者,在新闻业务上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使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热情得到充分焕发。对新进采编人员,采取一名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带一名新人的“师带徒”方式,一对一从政治上、业务上进行传、帮、带培养,让其尽快熟悉业务,胜任岗位需求,迅速成长为业务能手。

图片

黔西南日报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坚持事业引领 培养业务过硬新闻队伍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事业是拴心留人的根本,黔西南日报社始终坚持以用为本,聚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以事业为导向,搭建新闻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舞台,让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

推动人员转型,增强发展能力。全媒体人才是媒体向纵深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支撑。黔西南日报社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形势,从新闻业务需求出发,重视对原有报纸采编人员的系统培训、能力提升,组织采编人员参加中国记协“记者之家”大学堂、人民日报社“融媒精品创作”“融媒技术应用”“融媒创新运营”等培训学习,参加宣传干部、新闻记者能力提升学习等,推动报社人员全员转型,有计划开展全媒体人才培训、储备,实现合理新陈代谢,打破报纸和新媒体原有的管理、业务界限,挖掘人才潜力、提升业务能力,实现了要效率、出成绩、促融合的发展目标,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努力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开放选人引才,搭建事业平台。积极通过贵州人才博览会和赴知名高校引才,3年引进6名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艺术设计等媒体融合发展急需紧缺的硕士研究生,改变了人才结构。报社成为人才集聚强磁场,人才为新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黔西南日报》从单一的纸媒,发展成为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实现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平台内容发布,而且能做到H5、微视频、漫画、海报制作等多形态内容生产,报社建设的民族文字数字出版大数据系统(中央厨房)2021年获全国60个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表彰、贵州省新闻出版局表扬,中宣部、贵州省委宣传部资金奖励。

图片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平台矩阵

坚持激励引领 培养作风过硬新闻队伍

新闻单位既要放心大胆用人,还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新闻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新闻记者创新创业活力,让各类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有收益有荣誉有地位。

一线识人用人,淬炼素质本领。出台“践行‘四下基层’增强‘四力’蹲点调研采访”制度,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在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黔西南实践中建功立业,全体采编人员胸怀群众、扎根土地,眼往下看、脚往下跑,用真情和汗水报道反映基层发展实际,生产出《细品“黄小西吃晚饭”》《白叶一号:三省五县那片茶》等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散发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为群众喜闻乐见。优先选拔使用政治过硬,在一线担任重要工作,在急难险重中勇挑重担的同志。

不拘一格用人才,激发干事热情。多年来,黔西南日报社在评先选优上,对体制内、体制外人员一视同仁,聘用制人员同样可以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报社非事业编制人员中有1名正高级、4名副高级职称,10余位聘用采编人员中有4人晋升中级职称。注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给予公平的业务培训机会,选派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升新闻记者本领,激发人才活力,增强非编制人员、聘用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外人员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干劲和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黔西南日报社会继续聚焦新闻舆论工作的需要,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作者系黔西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