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地图!梁平四项上榜!

近日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地理信息
和遥感应用中心联合推出
《重庆迎新春非遗地图》
其中
我区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
梁平狮舞、梁平接龙习俗

四项非遗项目被成功列入

图片
图片
01
梁山灯戏

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因梁平古称梁山得名。它起源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以“嬉笑闹、扭跩跳”为特点,主要声腔由胖筒筒灯弦腔、神歌腔和小调组成。梁山灯戏的声腔独树一帜,自成系统,并流传影响了长江中上游部分地方的戏曲发展,在中国戏曲声腔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梁山灯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
02
梁平木版年画

是梁平“三绝”之一,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为庆贺年节而印制的一种民间美术制品。内容以门神、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吉祥图案为主,具有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2006年,梁平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
03
梁平狮舞

是流传于梁平境内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是由民间舞狮演变发展而来。梁平高台狮舞的表演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传统舞蹈、民间杂技、传统戏法、传统戏剧等,民间艺人可在垂直重叠的方桌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2014年,梁平狮舞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
04
梁平接龙习俗

是流传于梁平境内的一种年庆习俗活动,老百姓为驱邪辟灾,祈求幸福,将象征吉祥的天龙接进自家,以祈求神龙庇佑、风调雨顺、太平康宁。2014年,梁平接龙习俗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重庆迎新春非遗地图》中

蕴藏着的不仅仅是文化的符号

更是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感受到了新年带来的满满祝福

让我们共同珍视和传承

这些美好的非遗项目

让它们在时代的潮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 梁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琪琦

责编 唐祎 审核 曾钰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