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东江边惠州双“碉” 矗立百年不减风华

图片

技艺精巧、楼体坚固、防御性能强……碉楼,始见于明代后期,至清末民国初期仍有建造,其作为时代下的特殊建筑产物,也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建筑代表之一,广泛分布于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等地。

惠州碉楼,具有着独特的历史风情。在惠州这片蕴含客家文化的土壤上,亦有碉楼矗立百年不倒,逐渐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中式城堡”。本期文脉追溯碉楼历史,笔者实地走访东江边两处由将军建造留下的百年碉楼。

碉楼 固守防卫数千年 狼烟烽火寻其踪

最早的碉楼是什么样子?碉楼除了防御还有其他作用吗?惠州碉楼是什么时候开始建设的……作为闻名中外的建筑,碉楼中西合璧,土洋结合,身上充斥着诸多标签,夹杂着不少谜团。

碉楼作为乡村或住宅的防卫建筑,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为,碉楼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其记载“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楼”为羌族“碉楼”音译);另一种说法为,早在秦汉,已有一种名为“角楼”和“望楼”的多层建筑,碉楼建造受角楼和望楼的启示,综合二者特点,在住宅内建造靠院墙转角部位的高楼、高台。

不难看出,碉楼建造的初始目的十分明确,即防卫,使居所稳定、粮食安全。但随着争夺、械斗层出不穷,进而扩展为战争,在狼烟烽火中,碉楼凭防御性能之强“大放异彩”。

诸多朝代关于碉楼的文史记载中,清代的记录是较为清晰频繁的。《清史稿·胡林翼传》记载:“实行保甲团练,千五百余寨,建碉楼四百余座。”同治《理番厅志》提及清军围剿:“焚斩贼番不计其数,平八十七碉。”

惠州碉楼亦因战争缘故,普遍于清末民国初期建立。

其时,不少华侨归国后生活优裕,不少土匪或有心之人把华侨居所当成“生财之地”,打家劫舍造成惨案,遂有华侨为保家眷及财产安全,集资汇款建造碉楼;亦有武装人士为能第一时间作出战时反应,在军事区域建立碉楼进行瞭望防卫,守护一方平安。

图片

在惠州东江,便有这样两栋碉楼。二者有两个相似点,一是位置毗邻东江,二是碉楼所属皆为惠州出身的民国将军。如今,这两栋碉楼早已远离硝烟,隐于田野,但仍旧是当地的靓丽风景。

杨坤如碉楼 一砖一瓦皆珍宝 中西特色尽可览

从惠州城区驾车十多分钟,便可抵达汝湖镇东亚村水苑村小组,也就是杨坤如祖居所在的位置。百年碉楼亦巍然矗立在此,坐落于汝湖镇的主干道旁,距离东江仅几百米之遥,不觉间见证了东江的潮起潮落。

图片

据了解,这座由清代主屋与碉楼巧妙结合的杨坤如祖居,是一座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岭南特色于一体的私人住宅,其总面积为713平方米,于2004年被列为了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惠城区正开展新型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工程,因活化升级,杨坤如祖居再次“焕然一新”,碉楼也随之清洗梳妆了一番。

图片

“你看,碉楼墙面多平滑、整齐。这一块块都是手磨砖,需人工磨平,一天仅产出二十块。”杨坤如侄子杨庆昌表示,碉楼耗时八年建成,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整栋碉楼共建有三层,高达十余米,为砖木结构,平面略呈凹字形(内平外凹),面积170平方米。

现场可见,碉楼南北两面皆设有瞭望孔和枪眼,因是私人居住,碉楼空间宽敞,亦不显得狭窄。站在碉楼内,兵将可将周边景物一览无余,能及时放哨和防御敌袭,具有极强的防卫功能。同时,碉楼与祖居主屋之间,原有2米小巷连接。杨坤如一家主要居住在碉楼及主屋左侧厢房,右侧厢房则由杨坤如兄弟及其家人居住。

“要说起碉楼最大的特色,必定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从上至下观察,建造碉楼所用之物,在民国时期均罕见珍贵。早已坍塌跌落的天花板,以棋盘砖构建,为四方宽敞的样式;楼顶天台,围以绿釉瓶式矮墙;砖块填补,采用境外运输而来的水泥,混合砂石,牢固稳定;窗户样式为西式直落长窗,窗棂雕花刻印西式图样……这栋笔直挺拔的三层楼宇,看似朴素,实际蕴藏着低调精美的工艺,令人惊叹。

据杨庆昌回忆,1925年杨坤如一家移居香港后,祖居逐渐空置。1986年,杨庆昌略微修补后入住其中。2001年,杨庆昌搬至新屋后,祖居再次空置。而附近的东亚村村民亦对祖居有着不同的印象。谈起碉楼,他们提及,碉楼早些时候并未破败至此,空置后,由于空间宽敞,透光好,不少孩童会到此处嬉戏玩耍,人气不减。

邓子瑜碉楼 靠路近湖水陆通 革命故事口相传

在东江另一边,距离杨坤如祖居四十多分钟车程,辛亥革命名将邓子瑜碉楼屹立在杨侨镇塔东办事处丰门村村口路段旁。与杨坤如碉楼不同,邓子瑜碉楼更朴素、更融入本土,因未重新修缮,往碉楼靠近,旧时岁月的气息仿若扑面吹拂而来。

图片

“碉楼位置绝佳!它位于村口,上下可通附近镇村,后五百米处有可渡船的金湖河,八公里处又是东江,水陆路皆在附近。”邓子瑜宗亲邓春华及邓子瑜侄孙邓新添一边带领笔者走访碉楼及周边环境,一边娓娓道来长辈口口相传的将军故事。据说,有一次清兵前来围捕邓子瑜,企图将他擒于碉楼内。邓子瑜却提前一步,从碉楼的瞭望口获知了清兵动向,率先从碉楼内逃离,走过楼后杂草丛生的小径,抵达金湖河乘船离开,顺利躲过围捕。

图片

据了解,这栋碉楼是邓子瑜及其父亲从南洋归来后所建,邓子瑜父亲及其兄弟几人皆有出资、出力。

碉楼整体为清末民国广府风格,并带有一丝南洋西式建筑风味,共三层,高二十余米,内墙面积约十五平方米,墙厚达五十余厘米,至今约一百二十年历史。主体采用了当地片石、砂石及黏土修砌而成,外观壁面有残余的样式纹路,不甚清晰。其楼顶以瓦片盖顶,四边低,正中起脊,两坡布满瓦片,并设有瞭望口,方便哨兵观察周边环境,而在碉楼三楼,有一处稍大的天窗,一可用来眺望更远处的环境,二可用来逃生。“上到碉楼最高处,可以俯瞰到周边几个村的情况。”

“据村里老人说,以前邓子瑜经常与志同道合的志士们在碉楼集会,商讨革命事宜!而碉楼附近也有其他房屋围绕,如邓氏祖屋、廊角。”邓春华表示,可惜的是,如今已不见此景,邓氏祖屋已经基本倒塌,被竹林杂草所覆盖;碉楼左右两侧连接的两处廊角,也已倒塌,余下廊角在碉楼残留的建筑痕迹中。不过,碉楼旁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七间屋子,仍保存完好,目前已无人居住。

因碉楼初始未考虑居住使用,所建空间较窄,内向外不开门,通过窄小门廊进入,每一层设有多处枪眼、瞭望口,楼层之间的木梯结实牢固,至今仍能通过原木梯上到碉楼二、三层,向外眺望风景。而二、三楼的墙面上,还留着过往历史时期的动员标语。此外,在碉楼大门处,抬头向上望,还能看见褪色斑驳的精美雕花,若再次清洗上色,便可看见独具风格的梁上雕花。

“1949年后,我们暂住在碉楼中,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我们才陆续搬至碉楼旁的七间屋子居住。”邓新添表示,在他们搬离碉楼后,碉楼被当作仓库使用,摆放收割好的粮食和不常用的物件。如今,大部分邓氏后人都新建了房屋,搬离祖屋附近,碉楼也不再作仓库使用。

杨坤如碉楼和邓子瑜碉楼,既有东方的传统意韵,又有西洋的新奇风格,可谓中西合璧的东方“中式城堡”。碉楼若以凝固历史而言,是将曾经的风华岁月具象化在石头、木材等建筑材料上;若作为流动的历史,便成为了一本可随时翻阅赏析的书籍,当代人阅读古人的民居,后人阅读前人的民居,从时间流变中重叠前景。

【文脉链接】

杨坤如与邓子瑜

杨坤如(1884—1936),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东亚村人。其少年加入会党,劫富济贫,反帝反封建;壮年响应七女湖起义、加入援闽粤军英勇作战、随军回粤成功驱桂、困守惠州城,护下一方安稳;晚年在香港协助致公党建设,最后归葬于惠州城。

图片

邓子瑜(1878-1925),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丰门村人。其早年加入兴中会,协助郑士良发动惠州三洲田起义,事败远走南洋;后组织发动七女湖起义,事败返回新加坡,协助同盟会南洋支部开辟各埠分会募款;民国后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讨伐袁世凯活动,任广东东江别动队司令。最后于1925年病逝于惠州。

图片

文/贺沁怡

图/王小虎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43
奇迹MU怀旧,1:1复刻端游,自动挂机自由交易,卓越+13随便爆!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