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24年12月份 CPI同比上涨0.1%,环比持平,显示零售端需求低迷,供给过剩;PPI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1%,显示生产部门上游供给过剩、下游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未缓解;二手房价格同比大幅下降,房地产依然低迷。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未能阻止物价持续收缩,原因在于政策针对的方向存在错误。
2021年7月,中国的房地产交易结束了多年的强势开始下滑,或许是察觉到了其中隐藏的不妙信号,2021年12月,央行开启了这一轮漫长的货币宽松周期的第一次降息,一年期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3.85%下调5个基点至3.8%。整整3年来,7天逆回购利率从2.2%下调至1.5%,下调了0.7个百分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从3.85%下调至3.1%,下调了0.75个百分点,5年期从4.65%下调至3.6%,下调了1.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约9.15%下调至约6.6%,下调了2.55个百分点。这三年之间,商务部、发改委下发了27份促消费的文件。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发改委、商务部一再要求促消费的政策中,这些货币和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如何?宏观供给和需求改善得如何?2024年12月份的物价指数给出了评分。
一、2024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环比持平。显示零售端需求低迷,供给过剩。
202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比11月份的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三年前的CPI涨幅1.5%下滑了1.4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价格上涨0.5%。而2021年12月份的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2%,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1.5%.
消费品物价指数中,八大类价格同比五涨两降一平。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价格分别上涨4.9%和1.2%,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0.9%,居住价格上涨0.1%;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持平;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2.2%和0.7%。
全国CPI比上年上涨幅度从2021年全年的0.9%滑落至2024年全年的0.2%。
2024年12月份,CPI环比持平,而11月份CPI环比下降了0.6%。其中,季节性的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6%,比11月份环比降幅2.7%收窄了2.1个百分点,影响CPI环比降幅收窄0.42%,是CPI环比降幅收窄的主要原因。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0.1%,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1%。
计算CPI的八大类价格,环比四涨两平二降。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价格均上涨0.3%,衣着、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2%和0.1%;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均持平;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3%,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1%。
二、PPI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1%,显示生产部门上游供给过剩、下游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未缓解。
12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3%,虽然下降幅度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但这是PPI持续第27个月同比下降,3年前的2021年12月份的PPI同比上涨10.3%。
2024年,PPI比上一年下降2.2%,2021年全年上涨8.1%。
2024年12月的PPI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4%,降幅与上月相同。这意味着产能过剩指数,零售端比工业生产端严重,工业生产下游比工业生产上游严重。这与工业生产上游的能源和原材料企业主要掌握在垄断的国有资本手中,越靠近经济下游,国有企业占比越小、私营企业占比越大是互相匹配的。这也意味着,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对私营企业的影响更大。
编制PPI的30个工业行业中,24个行业的出厂价格同比下降,占80%, 6个行业的出厂价格上涨,占20%。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1.4%、9.5%和8.7%;上涨幅度最大的分别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同比上涨19.1%、10%和0.5%。
2024年12月份PPI环比下降0.1%,11月份为上涨0.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生活资料价格由持平转为下降0.1%。这意味着一个月来,从工业生产的下游到零售环节,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
编制PPI的30个工业行业中,13个行业的出厂价格环比下降,5个行业出厂价环比持平, 12个行业的出厂价格环比上涨。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出厂价环比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1.9%、1.4%和0.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和纸制品业价格环比涨幅较大,分别环比上涨1.2%、0.9%和0.9%。
2024年12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3%,比11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全年下降2.2%;比上个月环比下降0.1%,与11月份的环比降幅相同。
三、新房价格同比降幅小幅收窄,二手房价格同比大幅下降,房地产依然低迷。
12月份国家统计局的70个城市的平均房价指数还未发布,但根据中指研究院1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6654元,环比上涨0.37%,同比上涨2.68%;100个城市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4203元,环比下跌0.53%,同比下跌7.26%。
三郎注意到,由于城市选样、价格采集方法的差异,中指研究院的10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一直比国家统计局的70城房价指数要高估许多。以2024年11月为例,中指研究院的100城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36%,同比上涨2.4%。但国家统计局的70城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6.1%。
按两者差值历史曲线推算,国家统计局70城新房价格,12月份环比预估下降0.1%,同比预估下降5.9%。2024年全年平均下降大约为4.9%,比2021年累计下降约8.9%。
房价继续下跌意味着史无前例的房地产救市政策并未化解房地产市场的深层矛盾,房地产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未得到明显缓解。
四、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未能阻止物价持续收缩,原因在于政策针对的方向存在错误。
从经济学常识来说,加息抑制通胀导致就业困难,降息促进就业推动物价上涨。三年来,我们一直在采取降息降准的货币宽松政策。其中广义货币流通量从2021年12月份的238.29万亿增加到2024年11月份的314.13万亿元,增长了31.8%;社会融资存量从2021年12月的311.96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11月的405.6万亿元,增长了30%。但CPI涨幅从2021年12月份的1.5%下滑至2024年12月份的0.1%,PPI从2021年12月份的上涨10.3%,到2024年12月份下跌2.3%,70城新房价格这三年大约下降了8.9%。从价格指数给出的成绩单来看,货币政策无疑是失效的。
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年来出台的所有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表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从贷款流向、贷款利率优惠措施到产业政策、财政支出投向,即使是促消费的补贴政策,无一不锚定企业和供给端,始终缺乏落实到个人收入和需求端的政策。
就如这几年三郎一再呼吁的那样,我们亟需推动经济模式从投资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从公共部门优先向个人优先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从强调征收到注重保障面和保障水平的转变。只有我们所有配套的货币与经济政策围绕着这三个转变来予以调整,才能确保阻碍目前经济复苏的最薄弱的环节—国内需求的提振,从而加长经济循环中的消费短板,消化三十多年超前投资所积累下来的规模庞大的过剩供给,推动国民经济平衡且健康发展。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