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 吴亚东 王莹
法治日报通讯员 袁灏
冬日的漳州古城,阳光和煦。穿梭在红砖古厝间的“漳州110”民警精神抖擞、步履坚定,他们身旁的警用智能“机器狗”也一路随行,吸引了不少行人的目光。
在憨态可掬的外表下,警用智能“机器狗”浑身都是“黑科技”。先进的机械结构设计,让它能够自如地跳跃、攀爬,轻松驾驭各种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灵活的模块化设计,赋予了它应对多样化警务需求、执行高难度及危险任务的能力。这正是福建公安实施“科技兴警”战略、不断深化科技应用的鲜活缩影。
2024年,福建公安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公安工作会议和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精神,以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为主线,聚焦新警务理念、新运行模式、新技术装备和新管理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兴警三年行动,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构建“1+2+X”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激发八闽警务新动能,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建设提供有力“智”撑。
建强运行机制 打造新模式
2024年11月27日凌晨,一名七旬老人在家附近不慎走失。厦门市公安局海沧分局接警后,迅速调度属地派出所巡逻警力搜寻,并通过“警务协同”App将研判结果发送给出警民警,不到1个小时,便成功找到了走失老人。
警情处置快一秒,群众安全多一分。厦门市公安局建立由指挥情报中心牵头,属地公安机关、警种部门协同运作的“1+N”合成作战体系,推出移动警务终端应用“警务协同”App,实现指挥与研判同步跟进、警情与信息同步碰撞、派警处警与信息采集同步推进、现场处置与后台支撑同步开展,做到预警准、防范早、处置快。
“警务协同”App推广以来,厦门市刑事警情降至近年新低,电信网络诈骗警情连续4年下降,24小时内破获的“盗抢”案件占比达90%。
“警务协同”App、5G智能执法记录仪、“行政案件1小时快办”App等一批数据实战应用的相继落地见效,这得益于福建公安科技兴警战略的扎实推进。
2024年以来,福建公安坚持实战导向、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发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的牵引作用,汇聚整合警务资源力量,畅通警务运行环节,进一步提升执法办案、为民服务效能;深入实施科技兴警三年行动,与福建省科技厅联合召开全省科技兴警暨数据实战应用工作推进会,打造要素齐全、交互便捷、服务智能的智慧警务新生态,为公安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化数据运用 释放新动力
2024年12月12日20时许,漳州市公安局龙文分局的数智“护禾”平台响起了急促的警示音,信息汇聚模块同步接收到可疑线索,并发出预警提示:某小区正在发生一起“拉车门”盗窃犯罪。
警情随即被推送至附近110路面巡逻梯队,30分钟后,伺机盗窃的3名犯罪嫌疑人被步文派出所民警抓获。
“我们汇聚各系统资源,建立‘全量掌握、全时预警、全程管控’三位一体的数智平台配套机制,通过基础建库、穿透预警、分层处置,实现违法犯罪自动预警,迅速锁定违法犯罪行为和对象。”龙文公安分局治安大队负责人介绍。
数智“护禾”平台建成运行以来,龙文区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44%,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警务实战,莆田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根据不同的诈骗类型数据,结合不同场景需求,为AI机器人模拟定制冒充公检法诈骗、网络购物诈骗、刷单类诈骗等10余种预警应对系统。2024年以来,莆田市公安局已通过AI机器人开展预警达60万余人次。
这是大数据赋能背景下,福建公安提升打击效能的见证。2024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坚持“数据贴着实战转”的思路,推进“1+2+X”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提档升级,聚焦重大风险防范,紧盯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汇聚和联通各类数据,构建线索分析、安保预警等数据模型,及时发现处置动态线索,支撑处置各类案事件6.42万起,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推进智慧警务 实现新提升
“没想到一个窗口能办这么多业务,真的很方便。”2024年12月29日,袁女士来到宁德市公安综合窗口办理户口迁移登记时,发现还可以办理普通护照签发。准备出国旅游的她当场在窗口将护照一同办理了,整个过程仅用时15分钟。
而在综合服务窗口开设前,户政、交管、出入境等业务都有各自的办事地点,群众办事需要找相应的警种、到对应的窗口。
为解决群众进多门、到多窗、跑多次等问题,宁德市公安局落实福建省公安厅部署要求,分析总结近年来群众和企业高频申办事项,汇集各警种部门业务,实现8个业务警种、254项高频事项及涉企业务“一窗通办”,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深化公安改革之义,在于便民惠企。福建公安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推动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市、县两级综合服务窗口分别达136项和104项,实现“一窗通办”。公安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也更加优化,316项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趟”,占比达95.47%。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