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月元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沿着城市边缘,撬开深邃的天空,开启了新的一天,也开启了新的一年。
迎着晨曦,邵阳市红旗路一条无名小巷里,一间小小的餐馆,6点40准时打开店门,门外的老顾客已经排起了长龙。
这是小店开业的第三十个年头,店主没变,位置没变,令人惊叹的是,连价格都几乎没变。
29年前,一碗米粉2块钱,现在售价两块五;
29年前,自助午餐5元钱,现在也只要6块钱。
29个寒暑更替,无论物价如何上涨,店主林生丽始终坚守着最初的承诺:“用最便宜的价格,让所有人都能好好地吃顿饭。”
平均每年为低收入人群提供20多万份质优价廉的早餐和中餐,就是这位古稀老人用坚守创造的辉煌。
林生丽每天起床的时间,远比太阳要早。
凌晨三点半,夜色依旧深沉,凯阳餐馆的后厨却已热气氤氲,林生丽独自忙活着炖高汤、炒臊子……活计很多,但老人却依然像年轻时一样,手脚麻利、气定神闲。
小店开在一条老街的陋巷里,没有招牌,很不起眼。
开了将近30年,店里店外都写满了岁月沧桑,却非常干净。
小店没什么装修,摆了几张方桌,简陋到寒酸,生意却天天火热。
很多顾客进门也不看价表,坐下就是一嗓子:“丽姐,照旧!”熟络到像是回家。
对这些老顾客来说,这里确实如“家”一般,有着“妈妈的味道”,也有着亲人间的亲切和自在。
林生丽一年到头,除了大年初一到初七休息七天,其余时间天天开门。她有很多老顾客,也一年三百多天,天天登门,一吃就是十几年。用林生丽的话来说,是天天看到她,天天需要她的人,见得比儿子还多,某种程度上,是比儿子还亲的亲人。
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顾客,患病前,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来吃碗面。患病后,一条条曾经无比熟悉的街巷道路,都渐渐在他的脑海中模糊了脉络,但他从没有忘记凯阳餐馆所在的红旗路。
有时来店里吃饭没带钱,林生丽也不问,照旧给他端一碗热腾腾的粉面。头脑清醒时,他会带张百元钞来:“欠了几碗啦?随你取。”
年深日久,林生丽和很多顾客之间都有这样用岁月织就的默契和信任。
凯阳餐馆收银台旁的墙上,贴着一张红底黄字的价格表,一碗“基础款“粉面售价仅有2.5元。
1995年,林生丽开店之初,餐馆定价就是市场最低价。早餐一碗粉面最低2元,午餐自助每位5元,这个价格一直坚持到2008年初,餐馆完全没了利润,实在难以为继,才终于略微调整。每碗粉面的最低价调至2.5元,自助餐调至每位6元,之后十几年,再没变过。
有人质疑她,这么低的价格,怎么赚钱?会不会偷工减料?
林生丽总是爽快的回答:“亏本买卖我还是不会做的。”
敢于这么自信,是因为小店经营的每个环节,她都用“倒推法”经过了精心测算。比如给一碗豆腐木耳米粉定价前,她先用秤称出500克米粉到底能打几份,500克木耳和500克豆腐又能打多少碗臊子,再把水、电、纸巾、一次性塑料杯等环节和用品的成本一样样核算进去。她甚至一张一张数过整包抽纸,将每张抽纸的成本精准算到了1.5分。
经过反复核算,她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利润平衡点——每碗粉面平均毛利3毛7。1995年开业时平均毛利是这么多,2008年涨价后,每碗粉面还是大概赚这么多。
这点利润,主要是她靠压榨自己、劳累奔波省出来的。
她自己身兼数职,采买、炒臊子、下粉、上菜……各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多小店打烊。稍微缓缓,又赶往菜市场,准备第二天的食材,一走又得三四个小时。
跟她合作多年的蔬菜供应商、肉铺和米面调料店老板都知道:“林老太凶起来非常吓人的。”只要哪天送来的食材看着不够新鲜,她下次就不再合作了,没人敢糊弄她。有时,为了买到便宜又新鲜的蔬菜,林生丽还会在市场“守菜”到凌晨,等从外地运送蔬菜的卡车返回来。
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把价格定这么低?
林生丽的老顾客都知道,1973年,她曾被下放到武冈市大圳磨石岭当知青。眼见那里的村民住在漏风的竹片房里,一日三餐吃红薯,“连菜也没得吃”,还常常断粮断炊,就许下心愿,将来一定要开家小店,用最便宜的价格,让所有人都能好好地吃顿饭。
三十多岁时,林生丽下岗,下广州打工赚了点钱后又返回邵阳。吃过了生活的苦,让她越发希望能解他人疾苦。1995年,41岁的林生丽如愿开起餐馆,开业之初,就制定了当时市场上价格最低的早中餐。
这么多年,她的顾客70%都是弱势群体,看着他们能坦然而来,满意而去,越发地不忍心涨价。甚至于,遇到周边的五保户来用餐,她还时不时免单、加量,亲手打破自己苦心测算的平衡点。
坚持低价常遭同行排挤,也常被人嘲笑,林生丽挺过来了,但还是难免委屈。
2019年,林生丽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当年获评“邵阳市道德模范”。收到消息时,她正在餐馆忙活。“当时,我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但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心里想,‘看吧,我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是有人认可的。’”那一刻她如释重负,所有的坚守似乎都有了答案。她向自己再次许下诺言,只要还没倒下,凯阳餐馆至少要坚守够30年。
林生丽是出了名的“刀子嘴,豆腐心”。她性格泼辣,嗓门大,曾有剩饭剩菜的顾客被她“骂”得面红耳赤,也有制造拥挤的农民工被她“数落”得抬不起头来,她的店里也绝不允许有人唾沫四溅对着饭菜喊叫……
“我心里有什么,嘴巴就说什么,不会拐弯……”耿直和善良并存在这个质朴的老人身上,同样明亮。
2023年,林生丽获评“中国好人”,2025年,凯阳餐馆进入了第30年。30年承诺的实现近在眼前,林生丽虽然背已佝偻,但麻利依旧,也初心依旧。
“我算过,餐馆平均每天仅粉面就可售出400余碗,哪怕每碗粉面涨价5毛钱,我1个月就能赚1万元。可是不行,我得信守承诺。”
70岁的倔老太林生丽既没打算退休,也没计划涨价,她依然坚守在深巷里的小店中,用可口的饭菜、低廉的价格,温暖着顾客的胃和心,也温暖着所有听过她故事的人。
就像新年的那轮太阳,崭新,却从未改变。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湖南邵阳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林生丽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3年7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