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文化】黄平且兰古国邑史

黄平且兰古国邑史

吴泽校  周小梅

      地处云贵高原苗岭中心腹地的黄平县,境内山脉绵延纵横,叠嶂起伏,峡谷幽深,江河密布。而中部旧州盆地地势开阔平坦,有着一展无垠的万亩大坝,是舞阳河四源江水汇聚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沃饶。据考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邑居于此,建起了一个古部落国度,史称且兰国。今从众多史籍中翻开它悠久的历史,绽放的文化底蕴,为中华历史长卷增添一抹边区民族独特的色彩。

      一、且兰部落国邑

      且兰(《华阳国志》音“沮兰”)部落国,建立时间虽无明文可考,但这‘且兰’二字却常出现于众多史籍及文献中,并多是以故且兰或且兰县载现,因此造成其所处位置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如《辞海》释“且兰,古县名,三国蜀改故且兰县置,治今黄平贵定一带,一说凯里西北。”

      为解开这谜团,今谨从史籍中,探寻它的踪迹。《后汉书》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邑聚而居。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蹻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以且兰有㭬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显然,战国时期的且兰部落国大概位置应是在蜀郡边塞外西南山区的沅水旁,与夜郎国相邻,系古夷族聚居而形成的,被楚顷襄王遣将庄蹻率兵溯沅水所灭,遂改名牂牁。至此后,且兰部落国邑改称故且兰。故有《汉书》“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和《水经注》“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东南入沅”及《太平寰宇记》“舞阳水出故且兰县”的记载,再根据《贵州通志.水道考》“沅水即沅江。无水为今舞水,又名舞阳河,源于黄平旧州西”可证述,舞水(无水)从源地黄平旧州西边的都凹山流出,经第一个临水而居(首受)的黄平旧州古镇(故且兰邑)后,向东南流入湖南境(无阳故县)汇入沅江。故《黄平州志》记“舞水源于黄平旧州都凹山,然则故且兰即黄平旧州。”

      这个结论,也是众多史学家或学者共同考证的结果。譬如有清代进士史学者王孚镛集百家言在《牂牁江辩》论证:“今黄平旧州都凹山之水,实为沅水所出,则且兰、牂牁当以黄平旧州为定。”民族史学家任乃强教授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证实:“汉且兰国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能建成且兰王国。”民族史学家何光岳在《百越源流史》认定:“黄平旧州属且兰国,在春秋时期已存在,直到汉初才被牂牁取代。”尤其是史学家张传玺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纲》中就具体阐明了庄蹻入黔线路:“公元前298年(一说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使将庄蹻率卒循沅水而上,经黔中(今湖南沅陵)至且兰(今黄平旧州)伐夜郎,军队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灭且兰。”

      西南夷,这支古老的民族,为西南山区的首个开拓者,在西南这片广袤的原始大地上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留下了如三星堆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为后人惊叹。据《酉阳杂俎》“牂牁木耳夷,旧牢西。木耳夷人,黑如漆”的记载,证实了始居黄平地是一支‘木耳’(依音为今木佬或仫佬)夷人,今黄平的木佬族主要聚居在野洞河沿岸,旧州西面有木佬坪为木佬族地名。再由《史记》“西南夷者,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和《两朝平攘录》述“(贵州)各司皆山谷逼侧,惟黄平独开大坝,纵横一二十里,江水交会,土壤沃饶。旧设四川重庆府通判一员驻镇黄平所,督粮抚夷”可结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一支木佬(或仫佬)夷人聚居在黄平旧州大坝这片湖积平坝上,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依赖着这片富饶的土地,世代以畬田种粟为业;他们后靠营盘坡,前傍舞阳河,倚仗着陡峭崖壁为天然壕堑搭房造屋,建成古且兰邑;他们占居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竭力改善着生存环境,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

      二、古牂牁江航道

     古牂牁江航道在贵州的历史长河中,似神一样的存在。其出处源于《史记》“建元六年,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即在公元前135年的黔贵大山中,由庄蹻赋名的牂牁已发展成一个闻名遐迩的商业贸易集镇,由此集镇上可乘舟沿牂牁江过夜郎到巴蜀(四川),下可随船顺牂牁江达南越番禺(广州)。而这条仅存在于史书中的古牂牁江,所处位置至今是很多史学爱好者所争议的问题。若仅从《汉书》“夜郎,豚水东至广郁”和《贵州通志.水道考》“豚水至郁水即是北盘江汇郁江出海的株江”可直观地认为,这条神秘的航道诚然就是源于今贵州境的北盘江经广西汇郁江后达广州入海的珠江,但有很多疑问。

      据《水经注.郁水》载:“郁水即夜郎豚水也。…豚水东北流经谈藁县。东经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县临江上。楚将庄蹻溯沅水伐夜郎,㭬牂牁系船处,因名且兰为牂牁矣。元鼎五年,武帝伐南越,发夜郎精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是也。…又东南径毋敛县西。…又径郁林广郁县为郁水。…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沅水入江,豚水汇郁。楚将庄蹻溯沅水伐夜郎,牂牁系船处应于沅水旁,怎么跑到豚水上去了。在这以苗岭为分水岭的贵州境内,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从没有一条相互通航而共有的河道,也许是郦道元所描述的是一条古黔贵出海的商业通道。《贵州通志》载:“<都匀县志>‘牂牁江或指为北盘江,或指为都江,亦有指为乌江者’。…北盘江今尚不通舟楫,<图经>‘至两广泗城界始略通船’。”显然这北盘江与《史记》所述的‘临夜郎的牂牁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不符。

     乌江。《贵州通志.水道考》证“延水即今乌江。”《水经注》载:“延水从牂牁郡北流西屈注江之。”《黄平州志》记:“乌江由瓮安境入,经太平里良家渡、革佬渡、落马渡、大鹏渡、和尚渡、崖门渡数十里皆黄平北境。”《旧唐书》载:“武德四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要路,请置务川。”唐初所置的务川即是今乌江岸的旧务川城遗址,这条‘牂牁要路’显然是旧时黄平入蜀的乌江古航道。

      舞水与沅江。《汉书》载:“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八百九十里。…故且兰,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贵州通志》叙“舞水至诸葛洞而没入乱石窟中,行船至此而止。明万历间抚军郭子章凿之,功未成。顺治十六年巡抚卞三元凿开此处巨石运楚米,后又塞。雍正七年再疏通,舞水才正常通船。” 因此源经黄平旧州的舞水航道为非自然船道,故《汉书》仅记‘890里入沅’,而无‘行’字。嘉靖《贵州通志》载:“长河自(都匀)府城东北三里两水合流处南去,直通湖广黔阳,可通船道。”清江(清水江)都匀源处旧名长河。又《贵州通志.水道考》记:“重安江,〈邦水考〉称为‘沅江中源者也’。”故《黄平州志》载:“有黔之清江,合都匀凯里诸水逶迤境内数十里,入黄平为重安江,至黔阳与沅水合,均可通舟楫。”这与《汉书》记的‘庄蹻溯沅水至且兰’和‘故且兰,沅水东南行(航行)2530里入江’相符。

      都江。《清史稿》载:“雍正四年,鄂尔泰(上)疏言‘古州(江路),左有清江可北达楚,右有都江可南通粤’。”《贵州通志》述:“今考都江自发源六十里至独山州属三角屯,江流渐广可容大舟,至古州城会榕江,南流入广西(郁江)。…雍正八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上江河道‘都江从烂土司地有一溪河道,登陆五十里即清水江’。”源出独山的都江(都柳江),历代为黔桂两省水上交通枢纽,旧时都江航道百舸争流,古州码头(榕江县城)日均泊船上百艘。譬如贵州省的第一辆汽车是在黔境没有一段公路的民国十六年(1927年),从香港过广州顺都江,船运到三都起岸,分解后用马驮至贵阳再组装起。

      《黄平州志》载:“黄平旧城,治西北四十里。里堡:重安渡三十里,(旧城至)洞水一百里。”这部在嘉庆年间编修的志书,说明在旧时从黄平北境乌江岸的洞水堡,过新旧两城到其南境沅江边的重安渡有170里的陆路。二千年前位于今贵州境有着茂密原始森林的古且兰国,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克服不了崇山峻岭带来的陆路难通,而多以水路为主的交通格局,因此境内向外通航的江河就成了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按《史记》和《水经注》所述的从巴蜀经牂牁至番禺的牂牁江古航道,应由长江(大江)经乌江(延水)至黄平(牂牁且兰)北境,于其境内陆行170里抵南境重安江(沅水)旁,顺支流清水江到都匀(毋敛西)境,再改陆路走50里,进都江入郁江(郁水)达广州(番禺)城。故此古牂牁江航道应由乌、沅、郁三江组成。

      这条古航(驿)道在《后汉书》上得到证实:“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氏与功曹谢暹保郡为汉,乃遣使从番禺江奉贡。”25年,牂牁郡功曹谢暹为反对益州公孙述的地方割据,遣使从黄平旧州(牂牁郡治故且兰)出发,绕道郁江至广州(番禺),再北上河北拜见汉光武帝刘秀。

      三、且兰候国邑

      战国时的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76年间,秦先后攻占了楚巴、巫和江南地,建巴郡和黔中郡,截断正在征伐西南夷楚军的回国道路,庄蹻只好‘其众王滇、以长之’。但从《后汉书》“西南夷,其人左衽”得知,庄蹻显然是按楚国开疆惯用的分封政策,把楚军分散驻扎在西南夷所有的部落国地,建立起相应的楚属侯国。秦汉时因西南地道路难通,朝廷仅想于各侯国置吏而不予征伐。后又据《史记》载:“及至南越反,上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汉八校尉引兵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遂平南夷为牂牁郡。”到南越反,汉武帝欲发南夷兵征南越,且兰君不从而杀汉使,引来汉八校尉怒屠头兰建牂牁郡。这期间,且兰君开通了到滇国(庄蹻为王)的陆路,头兰就处于‘滇道’上。

      这滇道上的头兰分明就是且兰候国邑,在《水经注》有记载:“无水出故且兰。…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东经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也,一名头兰。楚将庄蹻溯沅水伐夜郎,㭬牂牁系船处,因名且兰为牂牁矣。牂牁亦江中两山名也。”又《十三州志》记“牂牁者,江中两山名也。”居于无水旁的故且兰邑,主要是由沅水通向楚地,那么在沅水上游(旁沟水)岸边的古且兰部落国境内定有一码头,其位置应是水广数里、城临江上、有牂牁二山的庄蹻系船处。

      邻黄平重安的都兰古寨,据《贵阳府志》考称“且兰依声韵,有重安之都兰…。”这临江而建的重安古镇,正处于重安江两岸的金凤山和玉麟山之间。细观两山不正似‘牂牁’二字——先‘牁’在《集韵》与《韵会》意义“牁本作戨,杙也,桩也。”观岸上的金凤山,形似一只惊凤(正收紧身躯,朝天张开两喙,准备一冲天际),江边山脚那形如凤喙的两石桩,正是系船的‘牁’;又‘牂’于《广雅释兽》解释“牂为小羊。”眺隔岸的玉麟山,那贮立于山颠的麒麟,恰似一只‘牂’。早在公元前279年,庄蹻领兵随沅水逆流至此,靠船起岸,为记着停船处,他回身望着这‘牁牂’二山,遂名此地为牂牁,就带兵平且兰,伐夜郎,征滇国。

      重安江奔流至此,江面就变得开阔起来,形成了一个湖积河段。从沿岸现存的沈家码头和许家码头遗址就能呈现出重安古镇曾经的繁荣景象,该地处于东可顺沅江抵洞庭通长江、西可随驿道走贵阳到滇地、北可过黄平(且兰)境经乌江至巴蜀、南可由清水江下郁江达广州(番禺)的交通枢纽上,不仅为商业重镇,还是古军事要塞。为了守住这里,楚军把由且兰部落国改建的且兰侯国的国邑也迁至这里(原且兰部落国邑改称故且兰),取名头兰,并沿江建军事防御堡垒,故《史记》称其‘隔滇道者’。《汉书》载:“牂牁郡,武帝元鼎六年开,(郡治)故且兰。”在公元前111年,始建牂牁郡设治于故且兰邑,且兰候国改置成故且兰县。《晋书》载:“牂牁郡(辖)万寿县、且兰县…。”晋(一说三国蜀)时又迁县治于此,故且兰县换名且兰县。故《水经注》同时称其地为故且兰侯国、头兰、牂牁、牂牁郡且兰县。

      楚国始于丹阳封地时,其核心民族自然是随熊绎迁入的中原人,当它扩展领土变为泱泱大国后,如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其民族至少有武陵洞庭的南蛮人和吴越的东越人,因此楚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据《汉书》载:“武帝间,(夜郎)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庄蹻伐夜郎后的汉武帝时,西南夷地多出了‘僚’族,说明随庄蹻入云贵的至少有僚族人。又《隋书》“舞阳为僚人地名”及《贵州通志》考证:“革家是镇远府的‘附廓土著民族,黄平蛮僚’。”居黄平的革家人主要聚在重安江畔的望坝、枫香一带,民俗学家林河教授到黄平考察时,从枫香寨革家人的《迁徙词》和父子连名推算出:“革家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平这块土地上出现了。”语言学家燕宝在《革家语音初探》写道:“革家自称‘葛摩’,苗族人称革家人为‘嘎斗’,转音就是‘仡兜’。从当地苗族和汉族对其称谓和口俗民语来看,革家人是贵州像树圪蔸一样存在的土著民族。”故此从庄蹻停船牂牁到汉八校尉平夷建郡这160多年的时间里,古黔贵大山中的且兰候国应由夷僚两族组成。其国邑牂牁(头兰)的繁荣景象,在《汉书》中有写照:“汉八校尉不下,引兵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二千多年前,在人烟稀少的黔贵大山深处竟隐藏着一座有数万人之多的商业集镇,这是西南山区与沿海坝区的货物流通联合发展所形成的产物,在对古西南地区的商贸经济发展中,起着前锋似的领航作用。

      四、牂牁蕃国邑(牂牁州治)

      汉王朝以故且兰为中心建立的牂牁郡,辖十七县多为楚属候国改置,幅源在今贵州大部,户籍十五万人。因地处边远荒芜山区,交通闭塞,故治理政策在《汉书》为:“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募巴蜀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郡守为流官,由朝廷选派,其余官职由郡守自选或地方举荐,均是牂牁豪户人员,多为募入南夷种田的巴蜀豪民。在郡守职空缺时,往往是他们以副职的身份来行使郡守权力,故其常以郡守自居。如朱褒是以郡丞的身份管理牂牁数载甚至带动郡民反叛蜀汉政权。

      西汉末年,赤眉军和绿林军奋起,天下大乱,地方豪强趁势割据,公孙述独占巴蜀,杀戮四起。21年,为躲避战乱,巴涪陵前辉光谢嚣领族人投奔到时任牂牁郡功曹的儿子谢暹工作的故且兰县生活。《华阳国志》载:“会公孙述据三蜀,大姓龙、傅、尹、董氏与功曹谢暹保郡,闻汉世祖在河北,乃远使由番禺江出,奉贡汉朝,世祖嘉之,号为义郎。”25年,谢暹保郡为汉,受刘秀嘉奖,袭义郎职。于是东汉间,谢氏在牂牁郡下辖的且兰(南朝齐后牂牁郡治)、万寿(《方舆纪要》考为“今遵义府治是也”)、晋乐、毋敛、绥宁、丹南等地发展起来,成为牂牁首户,所形成的势力,称牂牁蛮。306年李雄成都称帝,封李寿为建宁王。《晋书》载:“李寿遣其镇东大将军李奕征牂牁,太守谢恕保城距守者积日,不拔,会奕粮尽,引还。”333年李寿遣李奕征伐牂牁,太守谢恕据城保境有功,受东晋朝廷加封抚夷中郎将,升宁州刺史。谢氏跃升为门阀势族,就在牂牁郡外的西南地迅速壮大起来。按《新唐书》载:“昆明东九百里,即牂牁国也。兵数出,侵地数千里。(阁罗凤叛平后)元和八年,上表请尽归牂牁故地,鬼主阿珮(地)、罗殿王(地)、滇王(地)皆牂牁蛮也。首领姓谢氏,武德三年(谢)龙羽遣使者朝,以其地为牂州。”至南朝时扩至东、南、西三支,故又称三谢蛮。《唐书》载:“有谢氏,世为酋长,部落尊畏之。”谢氏自称郡守职,实为一方霸主的大酋长。鼎盛时,侵地数千里,领地包括今天贵州大部和云南小部,史称牂牁国。

      581年牂牁谢氏以领地归顺隋朝廷,隋文帝以‘清抚边服’的怀柔政策安抚而无实际管控,《隋书》记“牂牁(开皇初,置牂)统二县:牂牁(带郡)、宾化。”并把晋时的牂牁郡下置为牂牁一大县。唐初,牂牁谢氏及东、南、西三谢先后向朝廷称臣,据《新唐书》载:“牂州(武德三年以牂牁首领谢龙羽地置。初,牂、琰、庄、充、应、矩六州皆为下州,开元中降牂、琰、庄为羁縻,天宝三载又降充、应、矩为羁縻)县三:建安(本牂牁,武德二年更名)、新兴、宾化。”唐朝廷却采取羁縻政策,把谢氏控制的区域分为六个州,故拜谢氏分袭六州刺史,独牂牁谢龙羽增袭夜郎郡公职,掌控六州。此时牂牁谢氏权势已达鼎盛。因牂牁宾化以赵氏为首的夷族势力壮大起来,而谢氏仅采取联姻方式维持相互关系,据《唐书》载“开元十年闰五月,牂牁酋长谢元齐死,其嫡孙(谢)嘉艺袭官。封其后,乃以赵氏为酋长。”722年谢元齐迫于无奈才将牂牁土官职让出改封赵氏为酋长,其嫡孙谢嘉艺仅袭夜郎郡公和牂牁刺史官职,专控六州。又据康熙《贵州通志》载“开元二十一年,(谢)嘉艺袭封充州刺史。”733年谢嘉艺又袭充州刺史,把夜郎郡公治所迁至充州。后经南诏叛唐事件及屡遭赵氏排挤,势力被逐渐削弱,最终疆域仅剩充州牂牁县等地,称牂牁蕃种落,1105 年纳土归宋。

      赵氏接管牂牁州军民权后,据《唐书》载“阁罗凤叛,牂牁酋长赵君道其裔赵国珍屡败南诏,护五溪十余年,天下方乱,其部独宁。”750年云南南诏阁罗凤反唐,叛军直抵巴巫长江南岸,造成乌江北岸的播州、矩州(《贵阳府志》称“矩州治今贵阳府城,贵州为矩州之音转”)等均属南诏领地。牂牁赵国珍率众于牂牁州境挡住南诏军,使其无法东侵,因此牂牁国仅保留住本州境及其东北充州地,也使得五溪蛮地避开战乱。赵国珍以军功迁任黔府都督,累官至工部尚书,深得唐代宗赏识,追赠太子太傅。《旧唐书》载:“贞元十三年,黔中观察使王础奏‘牂牁两州,户口殷盛,人力强大,邻侧诸蕃,悉皆敬惮’。元和四年,遣中使魏德和,赍国信物赴牂牁国,仍降玺书,赐其王焉。”已易主为赵氏的牂牁国,疆域虽剩两州,但势力仍很强大,唐朝廷为稳住西南局势,对赵氏‘恩礼尤渥’,隆宠有加。

      五代时孟氏据巴蜀,置南宁州,牂牁国变由西南五蕃之首南宁州事龙蕃管辖的牂牁蕃州。《宋史》载:“雍熙二年八月,夷王龙汉璇自称权南宁州事兼蕃落使,遣牂牁诸州酋长赵文桥率种族百余人来献方物、名马。”985年宋太宗仅封势力减弱的牂牁酋长赵文桥为怀化司戈。宋宁宗年间,播州土司杨粲以‘卫道’为借口举兵兼并黄平等地入播土,1601年平播后,明朝廷于播境施行改土归流,但据《罗氏宗谱》记“(清)雍正年间,因兰二叛,群贤公裁去荫袭。”黄平旧州才脱离家族世袭式土官统治。

       谢氏于西南山区组建的牂牁蕃国,其国邑(牂牁州治)建安所处位置,可从《元和郡县图志》“播州(贞观元年)于隋牂牁郡牂牁县北界置郎州(贞观十三年改播州),治遵义。八到:东南至牂牁州二百二十里”和《太平寰宇记》“牂州,按其地即与播州同。今理建安县(古牂牁郡城,即牂牁是也)。今有古城在郡西(即汉末伏之时,所保于此)”得以确认。即620年谢龙羽让出隋置牂牁县延江以北给唐朝廷置播州,与牂牁州相邻(即位于播州治遵义古城东南220里处交界)。而牂牁州治牂牁(隋以前为且兰)县于619年更名为建安县,故治所仍在庄蹻系船牂牁处的重安江岸的重安(南朝齐后牂牁郡治且兰城)古镇。但北宋末年为促进农业发展,又将治迁于其西面舞水源处的黄平旧州(汉时牂牁郡治故且兰城)古镇。

      苗蛮,据《后汉书》称“南蛮,(相传为)帝喾三女之后,有邑君长,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又据洞庭、苍梧地。”身为帝王后代的苗家人,喜银为饰是本性,能歌善舞为本能,主要是沿沅水、舞水迁入云贵。他们的到来,为西南山区这片寂静的秘境注入了活力,山谷间顿时涂歌巷舞热闹非凡。从东晋到晚唐,谢氏以他们为主要势力,团聚夷僚等族,以今黄平重安古镇为据点,组建成的牂牁蕃国范围覆盖整个苗岭山脉。其风俗依《旧唐书》所述:“无城壁,散为部落而居。土气郁热,多霖雨,稻栗再熟。无徭役,唯征战之时,乃相屯聚。刻木为契。其法,劫盗者二倍还赃,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头,乃得赎死,以纳死家。”他们散居在山谷中的河套或平坝间,社会秩序已由民族风俗形成的道德规范取代。称霸西南数百年,使西南山区各民族得到空前的大统一。

      黄平得名以《黄平州志》“厥土为黄,黄平之得名也”为线索,可追溯到《宋史》“崇宁间,复议开边,于是诸峒蛮夷皆愿纳土输贡赋。寻以议者言,以为招致熟蕃非便,乃诏悉废所州郡,复祖宗之旧焉。…大观中,牂牁内附,召唐恪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的记载。即宋崇宁年间,朝廷又推行开边政策,在大观年间约1108年,牂牁酋长内附,宋徽宗召绍圣元年进士唐恪为屯田员外郎(经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改屯田员外郎为职事官,负责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开垦废田、囤积官粮等屯田事务),带符节出任牂牁行政长官(流官),负责屯田抚夷。唐恪达牂牁,远眺着这片用黄土堆积成的牂牁大坝,遂改名为黄平,划黄平坝为公家田。后又经朝廷庭议,认为‘招蕃非便’,宋徽宗就放弃开边政策,黄平地因四周皆外夷难通外界,而又返回原羁縻政策时代,致使黄平疆土从未入宋户籍。故《方舆纪要》说“黄平宋为羁縻(牂牁)蛮地,今〈宋志〉不载。”

(作者单位:黄平县新州一小)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