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网上刷到了一位妈妈发的视频。
视频的主角是她那刚上初一的儿子,前一晚孩子为了完成作业一直奋战到凌晨一点。
但最终也没能写完,孩子便决定先休息。
凌晨五点,孩子又强撑着疲惫的身体起床,继续攻克那几道尚未解决的数学题。
可有几道题始终也没有头绪,身心俱疲之下他又睡了过去。
六点半,妈妈再次叫醒儿子,这时孩子积压已久的情绪突然决堤。
他一边崩溃地嚎啕大哭,一边哭诉说自己心脏难受。
这一刻,妈妈又是心疼又是无助:
儿子才上初一,距离高考还有不少时日,未来又该如何平衡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繁重的学业压力呢?
同为妈妈,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挣扎和矛盾。
曾经,在我的观念中,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走的只有考大学这条单行道。
毕竟我自己和老公都是这样子过来的。
我们出身农村,父母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农民,能一路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扎根,高考就是我们看世界的门票。
所以每每看到儿子的成绩不如人意,我就心急如焚。
总忍不住用最尖刻的语言刺激他,希望他能知耻而后勇,奋发图强。
然而,自从上了初中后,儿子的成绩却不进反退。
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全班一共55个孩子,我儿子就排名49,数学、物理都不及格。
到了晚上,我站在儿子的书桌前眉头紧锁,手中挥舞着那张满是红叉的数学试卷,说出的话像冰冷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儿子低垂的头颅。
“这次考试怎么回事?成绩怎么这么差?
同一个老师教的,隔壁的小李次次都是班级前十名,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学习?”
面对我暴风雨一样的指责,儿子紧咬着嘴唇,双手不安地绞着衣角,一声也不吭。
看到他这副样子,我更来气了。
“你倒是说句话啊!看你每天装模作样地学习,怎么就是没效果?还是说你偷偷在房间里玩平板了?”
“我没有……”
儿子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和委屈,细若蚊蝇。
“还嘴硬!你要是把平时玩游戏的心思花一半在学习上,成绩也不至于这么差!”
我摔门而出,只留下儿子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订正错题。
之后,我偶然间在儿子的房间门口听到他压抑的啜泣声。
我有些动容,但又想到他那令人抬不起头的分数,还是狠下心没有管他。
那扇紧紧关上的房门,隔绝了儿子的悲伤,也锁住了我本应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母爱。
其实我心里也明白,儿子已经很努力了。
每天5点起床,为了抵抗睡意甚至会逼自己干嚼速溶咖啡;
6点30出门上学,到了学校后,跑早操、上课、开班会……
回家后,还有不少作业和我给他额外布置的练习题要写。
升入初中后,儿子几乎没有在凌晨12点前睡过觉。
一开始,儿子还会跟我抗议,说自己头痛、眼睛酸,想争取更多休息的时间。
被我坚定地驳回了几次后,便不吭声了。
每天一放学就钻进房间一直学到凌晨,清早又爬起来背单词、做习题。
我以为儿子这是开窍了,却忽略了他日益加重的黑眼圈,日渐消瘦的脸庞,以及那越来越沉默寡言的性格。
直到有一天夜里,我起来上厕所,路过儿子的房间,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呻吟声。
我的心猛地一紧,推开了门。
只见儿子正蜷缩在书桌前,双手紧紧捂着胃部,脸色苍白如纸,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滚落,几乎浸湿了面前的课本。
可即便如此,他的眼睛仍死死地盯着书上的单词,嘴里不停地默念着。
我见状,赶忙冲了过去:“儿子,你怎么了?”
儿子抬起头,眼神痛苦却又透露出一丝倔强:“妈,我胃疼……但是单词还没背完,明天老师要听写……”
那一刻,看着他毫无血色的嘴唇和隐忍的神情,我的心仿佛被千万根针扎着。
不顾儿子的反对,我带他去了医院。
坐在急诊室的门外,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流感季来的时候,有位网友去医院就诊,他发现医院门诊全都是学生,而且要求把针扎在左手上。
只为能够一边输液,一边用右手写卷子。
有的医院为了方便孩子写作业,甚至特意开设了“作业专区”。
面对医院里发生的一幕幕,央视网点评道:
“在医院强迫或者引导孩子学习,与其说是在为孩子负责,不如说是有些家长在自我感动、缓解焦虑。”
当时的我深以为然,认为没有什么能够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可从什么时候起,我却也被焦虑的洪流裹挟着,逼着儿子没日没夜地卷学习,一刻也不许停下?
儿子被医生诊断为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和过度劳累引发的严重胃炎,需要入院治疗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调养。
望着病床上儿子虚弱的样子,我哽咽着向儿子道歉:“儿子,妈妈错了。以前是妈妈太糊涂,只看重成绩,却忽略了你已经很努力了。”
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被感动取代,他伸出小手为我拭去眼泪:“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也想考个好成绩让你高兴……”
原来,比起父母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孩子对我们的爱才是真正无条件的爱。
哪怕是因我的逼迫,儿子才住进了医院,可他非但没有怪我,反而试着理解我、宽慰我。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父母给孩子施加的压力不一定会转换为动力,但却一定会成为病历。
三天后,我本想让他在家里再修养几天,但儿子却怕功课落下太多,坚持要去上学。
那天早上五点,我被轻微的响动声惊醒。
走出房间一看,发现儿子正穿着单薄的睡衣,左手扶着热水袋,右手握着笔,专注地默写着课文。
桌上还放着未吃完的药和一杯已经凉了的水。
我快步走过去,想要夺下他手中的笔:“这是干什么?你病还没完全好,需要休息!”
儿子却说:“妈,我没事。我想着今天是语文早自习要默写诗词,默写不上来老师又要生气了。”
我看着他,心中一阵酸涩。
于是,轻轻抽走了他手中的笔,说:“儿子,未来早自习还有很多个,但你的健康只有一个。今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妈妈给你请假,你就在家好好休息。”
儿子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妈,真的吗?可是……”
我坚定地点了点头,不容置疑地为他拉开被子,带上了房间的门。
出门上班前,我轻轻推开儿子的房门,看到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正洒在儿子安静的睡脸上。
看到这一幕,我暗暗发誓:
无论大环境如何内卷,我作为儿子的母亲,都要为他撑起一片天空,让他有可喘息的空间。
心理医生秦俊峰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台机器,孩子相当于机器的指示灯,机器一旦出现故障,指示灯最先亮起”。
在众多青少年案例中,他发现一个根源性问题:80%生病的孩子,病因都在家庭。
“一个不快乐的家庭,很难有个快乐的孩子。”
这番话也点醒了我。
在儿子出生前,我和老公对他的期许其实很简单,我们没想过他成龙成凤,只希望他这一生健康、快乐就好。
可在养育的过程中,我却逐渐遗失了初心,每天被焦虑推着向前走。
甚至忘了,孩子就像一棵树,健康、快乐的身心才是他们的根,而成绩和分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片树叶而已。
如果父母只重视叶的光泽,却忽略了的根的健康。
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一具枯萎的外壳罢了。
之前追的电视剧《鸣龙少年》中,有个叫沈耀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聪明好学,年年考第一,再加上颜值高、家境好,在学校里一直很受欢迎。
但这样一个看似金光闪闪的孩子,私底下却是另外一副面孔:
外出郊游时,别的同学都很高兴,他却独自躲在一旁,试图结束一只蝴蝶的生命;
夜深人静,其他人都睡了,他却一个人躲在卫生间自残……
直到学校的心理老师桑夏发现了异样,这才知道,沈耀早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而大部分治疗抑郁的药物都有严重的副作用,比如,发胖、嗜睡等,在沈耀看来,肥胖或许还可以通过锻炼缓解,但嗜睡,却会让他没办法继续做题。
为此,他只能停药,靠自我伤害来保持清醒。
他问心理医生:“受了伤的蝴蝶,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
但其实,他真正想问的是,一个成绩不够好的孩子,是否还拥有被爱的资格?
想通这一点后,我终于领悟到,高考或许是一条单行道,但父母的爱和接纳,却能够帮孩子活出自己的旷野。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重新规划了儿子的生活:
不再给他额外布置大量的习题,让他每天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吃完晚饭,我会陪着他在小区里散步、聊天,分享每天的喜怒哀乐;
到了周末、节假日,要么去博物馆、电影院,要么一起露营、爬山,总之不再局限于课本和作业。
没想到,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熬夜,儿子的成绩却稳步提升。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他不再是为了我的期待而内卷,而是真正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
更让我高兴的是,儿子的脸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这时,我才突然理解了有位作家对儿子的话:
“比起让你成功,我更希望你快乐。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的人,那对于你来说,做个华尔街经理,每天为钱的数字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孩子的人生还很长,希望我们都能记得这一点。
点个赞吧,与家长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