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冬夜的书店

出了羊肉馆,搓着双手,攥紧衣服的领口,冷风仍直愣愣向身体里钻。喘着粗气一路小跑,看到口中甩出一缕缕“白烟”。我和朋友默契地停下脚步,都没了力气再稀碎唠嗑,只想赶紧回家,喝上一口冒热气的茶。

褪去白天的热闹,22点的南京街头安静得过于礼貌。在中山东路拐角处,我老远就看到了一抹晕黄的光,那是一家门头小小的书店,名字却很文雅——万象芥子园书店。

芥子园本是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南京的居宅,也是李渔所开书铺的名字。如今,重修后的芥子园位于老门东内,已成为一处园林景区。三百多年前,50多岁的李渔移家金陵,先居住于金陵闸附近,后于康熙七年建筑芥子园。芥子园在中国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虽面积不及三亩,却有“壶中天地”的意境。

我走过这条路很多次,却从未留心到这家小书店。书店挨着的总统府、大行宫、1912街区,都是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宁必定打卡的去处,是承载了半部南京城故事的旅游CBD。熙熙攘攘的热闹,轻易就盖过了芥子园书店坚守的这片安静。

夜幕压下来,暖黄的灯光衬得这一方天地格外耀眼。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路过的人进店——这书店真像个“解忧杂货铺”。同行的朋友已落下了十几米的距离,我指了指书店大门,邀他一同进去探探究竟。

对于书店,我是从不拒绝的。它们就好像是精神能量充电站,不管买不买书,只要进去逛上一圈,出来必定元气满满。

芥子园书店在大门左侧玻璃上贴了一张海报,出自一本宠物读物,探索人与宠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联结。海报左边是两只黑色小狗,右边展示了多位宠物的名字,胖妹、小黑、盘海、毛毛、药药、圆圆……海报上有句话很戳中我:“爱是看见你的世界”。

书店不大,至多15平米,可能都没有一些人家里的客厅宽敞。没有咖啡,更没有花式的文创,目之所及尽是书架。“纯靠卖书赢利吗?”我在心底打了个问号。

从选书上大约能看出书店的格调,没有跟随主流的“某某必读高分榜”,也看不见大字标注的“大家推荐榜”,倒是设置了一块“南京有料”区,有《南京传》《南京城市》等书,一旁还有《苏州园林》《中国建筑常识》等;靠左侧墙上是系列的《芥子园花谱》《中国绘画史》等艺术类书籍。还有不少展书是已开封的,发黄的封面上都贴了特价标签,10元、12元、15元……一本本散落其间。

店主没有刻意招呼我们,坐在柜台边看一部清朝电视剧。我转悠了几个来回,拿起一本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多少钱呀?”店主约莫有60余岁,扶着眼镜抬起头,认真看我,一个笑脸抛过来,“我帮你拆开塑封看看,这里面还送了清朝皇帝的画像……”他似乎并不在意能否成交,倒是更想看到我选到合心的书。

其实,我也并非出于单纯买书的心态。从看到书店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好像就慢慢地旋起了一团火,许是被这抹灯光所点燃。我竟是比他还着急些,希望这本书能让书店今日的收官更漂亮,更希望书店能长长久久地一直开下去,让这束光照得更亮、更远。

书店是有温度的,藏着天南海北的理想和思考。书店的存在早已超越了买卖的意义,更超越了时光,滋养着城市的人文生态。如今,实体书店处境大多是艰难的,但仍有不少书店在寒冬中坚守,照亮城市的夜行路,温暖抚慰人心。

走出芥子园书店,我好像没那么冷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