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好不容易在2023年实现了扭亏为盈,可仅仅一年之后,就突然宣布可能要私有化了。日前怪兽充电方面透露,其收到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及公司CEO蔡光渊为代表的公司管理层,于2025年1月5日发起的私有化要约,价格为每股普通股0.625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1.25美元。
与当年微博等中概股撤离美股一样,此次怪兽充电也是创始人蔡光渊的团队联手新的资方推动私有化。可如今距离怪兽充电在纳斯达克挂牌的2021年4月仅仅才过去了不到4年时间,“共享充电第一股”这个名头难道说不要就不要了?答案或许是他们确实不想要虚名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受业绩拖累,怪兽充电的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要知道纳斯达克的规定,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每股价格不足1美元就会被警告,如果在警告发出的90天里仍然不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自救、以改变其股价,就将被宣布停止股票交易。而怪兽充电方面就曾于去年8月7日,收到了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门发出的相关通知函。
从时间来看,怪兽充电方面已经什么没时间,所以此次的私有化要约相当于给了他们喘息之机。关于怪兽充电要被私有化,且买方提议价格比过去30个交易日和60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分别溢价68.1%和 70.1%这个消息一出,其股价就大幅拉升38.89%,自去年6月21日之后重新回到了1美元以上。
当然,无论怪兽充电方面如何操作,最终的结局或许还是逃不出私有化,因为共享充电宝已经讲不出新的故事。在怪兽充电公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其总收入为8.6亿人民币、同比下降53.72%,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882.9万人民币、同比下降75.01%,收入与利润的下降幅度均超过市场预期。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要在怪兽充电2024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寻找答案。在经历了扭亏为盈、且业绩一路走高的2023年,进入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就给了怪兽充电的投资者当头一棒,同样是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但怪兽充电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与网络合作伙伴的合同安排发生变化,导致合作模式下产生的收入同比下滑58%。
可是在他们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还有一组数据,那就是该季度其在全国共有124.5万个POI(点位),代理点位占比由2023年年底的72.8%提升至79.7%。代理商的点位在增加、但合作模式下产生的收入下降就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怪兽充电开始向代理商让渡更多的利益,以维持市占率。
到了2024年8月,怪兽充电更是传出放弃直营业务、全面转向代理加盟的消息。到了这一步,与其说怪兽充电是消费科技企业,不如说是转型为类似蜜雪冰城的加盟模式。
那么为何怪兽充电会转向代理加盟模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共享充电宝存在先天性不良,此前王思聪对这桩生意嗤之以鼻其实是有一定预见性的。
共享充电宝的命门,就在于它的运营基本基于私营部门,比如餐厅、酒吧、网吧、宾馆等场景。毕竟怪兽充电就算再有钱,也没能力去搞自持物业,所以就导致必然要借助线下商家之手才能直面消费者。在2023年之前,为了搞定不同城市的“地头蛇”,怪兽充电选择的是营销开路,彼时他们的销售与营销费用长期占总收入的90%以上。
从营销开路到转型加盟,反而是怪兽充电方面洞悉了共享充电宝其实是线下商业中的一环这个现实,进而采取的降本增效举措,毕竟给“房东”打工不如将房东转化为合作伙伴。然而代理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餐厅、酒吧、酒店等热门点位的资源,共享充电宝究竟是谁家的反而不那么重要,这就决定了怪兽充电实际上很难“拿捏”代理商,以至于需要不断向后者让利。
再加上由于国内市场发达的制造业,充电宝如今早已是白菜价,代理商完全可以甩开怪兽充电单干。更为致命的一个问题,是共享充电宝的刚需属性也在不断减弱。
共享充电宝变身“充电刺客”是过去几年间热搜上的常客,从最初的0.5元/小时一路涨到5元、10元一小时,消费者又怎能不吐槽。可吐槽归吐槽,消费者往往不愿意因为电量导致手机“罢工”,就只能捏着鼻子使用越来越贵的共享充电宝。
从某种意义来说,共享充电宝其实是对需要电量让手机继续工作、以保持网络连接的消费者进行的罚款,毕竟对于现代人而言,时时刻刻在线是刚需。
共享充电宝自2017年开始兴起,盖因从这一年的高通骁龙845起,主流智能手机SoC就走上了用功耗换性能的道路,后续再加上5G的出现,手机续航能力的压力与日俱增。尽管手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可电量也越来越不经用,对于这个现实,手机厂商当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快充,试图用缩短充电时间来提升用户的体验。
好在到了2024年,随着高硅电池和硅碳负极技术的普及,安卓手机的电池容量普及有了大幅度提升,就直接导致共享充电宝失去了大量的潜在受众群体。所以对于怪兽充电方面来说,加盟模式还只是饮鸩止渴,智能手机本身技术迭代导致的需求消失后,就真的变成了前途未卜。
因此在当下这个相当要命的档口,私有化要约就给了怪兽充电一个体面退场的机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