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 | 未来智能王松:全球“独一份”的商务耳机设计,是我们与大厂竞争的武器

AI划重点 · 全文约2871字,阅读需9分钟

1.未来智能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智能录音与翻译功能的耳机产品,已成功实现盈利。

2.面对巨头环伺的市场,未来智能通过深耕智能录音与翻译赛道,提供差异化竞争策略。

3.未来智能耳机在降噪、录音、翻译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满足商务办公用户需求。

4.由于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未来智能将继续聚焦会议领域,提供垂类领域助手/助理服务。

5.未来智能计划2025年冲击海外市场,重点开发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者 董温淑
编辑 高宇雷


在智能手机市场高度成熟的当今,作为手机周边和附属产品的TWS耳机、智能手表等消费硬件产品,同样陷入着功能同质化、价格战的窠臼。

除此之外,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也在显现。Canalys数据显示,苹果、三星、Boat、小米、索尼等厂商长期占据着智能耳机市场前五的份额。

图片

不过巨头环伺的市场中,2021年成立的未来智能摆脱了陷入“被动竞争”的某种宿命。2024年,成立3年的未来智能成功实现了盈利。

而随着大模型时代始料未及的降临,传统手机厂商纷纷为智能耳机增添Agent功能,就连字节跳动也发布了首款智能耳机Ola Friend。

凡此种种,意味着未来智能深耕的智能录音与翻译赛道迎来了更多变量。

围绕大模型时代的可穿戴智能硬件创业与市场竞争,我们访谈了未来智能CTO王松。

以下为访谈内容,经「电厂」编辑:

不做“全能”AI智能助理,设计“克制”的耳机

Q:未来智能耳机主打的两大功能是录音和翻译,也是许多现在智能耳机标榜的功能,当时是怎么锁定到这两个功能点的?

A:其实最开始我们也没想好具体的用户场景,是先储备了录音、翻译的能力,去拿着锤子找钉子;在探讨硬件形态时,又判断耳机是未来人机交互的入口,才选择了做耳机。

当时耳机市场其实已经很卷了,苹果,华米OV都有自己的耳机产品,我们又不能做类似功能的通用耳机,又想做别人没有的功能。市场调研后,发现通话录音也是一块市场空白,当时苹果本身不具备通话录音功能,安卓机则没办法满足微信等App语音录音的功能。

到这一步,其实还没有锁定到具体的使用场景。直到有用户进来,他们用iFLYBUDS会议上录音和转文字,我们才看到原来用户有这样的需求,然后在这个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精。

而且很有趣的是,我们的耳机用户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录音也就是会议的用户,另外一部分是翻译的用户。现在录音的占比已经低于翻译。而且翻译的用户群在持续增长。

图片

Q:除了会议和翻译,一些包含耳机在内的硬件新品还提供了如对话GPT等等功能,打造“全天陪伴全能助理”的概念。未来智能怎么看大模型功能引入耳机这件事?

A:先说一下AI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其实在22年上半年、ChatGPT还没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在尝试通过一些小模型来完成会议摘要提取等功能,包括当时流行的Transformer架构模型,比如Bert、T5等。

后来大模型的横空出世,让摘要、待办等功能的实现变得非常容易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会去做一个全能助理这类概念的产品。

原因是我们判断现在AI的能力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我们的方向仍然是在垂类领域提供助手/助理的服务,我们的一些尝试也是集中在会议领域。

其实目前会议相关的智能服务,更多还是集中在会议后的文本处理、知识管理这些方面。比如我们曾经设想过针对会议用户,提供实时的摘要服务,在会议里进行实时内容提醒,但经过内部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功能的价值并不大。

未来智能的产品理念还是比较克制的,你看iFLYBUDS的App也没有加花哨的功能。我们还是想给用户提供真正的价值。

坚守独特定位,是应对大厂竞争的最好方式

Q:大模型出现之后,耳机被看作成为下代硬件流量入口的一个核心选择,很多大厂下场抢滩,会有压力吗?怎么应对竞争?

A:没压力不太可能,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无论大厂还是小厂,他们的下场能够把赛道给带热,这之后我们也能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完成用户心智的占领。

其实我们一开始做耳机的时候,就已经很卷了,对吧?大头的市场份额都被苹果华为这些巨头给吃掉了,所以我们才切了一个细分的领域,凭借自己的特殊性存活下来。

至于未来怎么在大厂的夹缝中生存,其实还是要凭借坚守自己的定位。我们现在能够提供的降噪、录音、翻译功能,这些大厂要做其实非常容易,因为他们掌握着底层的操作系统权限。

但他们为什么不来做?一个是因为他们有手机,他们更倾向于用手机实现这些功能,而不是在耳机上完成;另外一个就是对他们这种体量的企业而言,这个市场非常也非常小。

企业的核心产品、第一性原理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不同。

Q:智能耳机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百元级的新品,怎么应对这种价格战?

A:首先我觉得行业一定会存在细分的定位。我们做的是高端的AI耳机,一定还会有中端、低端的产品出来,大家的定位和用户群体都不一样。

甚至就像字节的Ola Friend,它的定价和我们一样都在千元级,但产品定位跟我们也是不太一样的——Ola Friend接了豆包,豆包本身就是偏年轻、娱乐的App,而我们还是商务办公属性。

图片

Q:最近智能眼镜产品非常火,有没有可能未来智能的眼镜和耳机会出现形态上的融合?

A:我觉得非常有可能。就拿RayBan Meta来说,很多用户已经养成了全天佩戴它的习惯,甚至我了解到考虑到续航问题,有的人还会买两副换着戴。

但是耳机,特别是入耳式耳机的一个问题是,用户不太可能塞在耳朵里长时间连续佩戴。这也是现在开放挂耳式耳机比较火的一个原因,但开放式产品又会和眼镜、口罩等等产生一些佩戴上相互“打架”的问题。

相形之下,音频眼镜类的产品就规避了这些问题。所以说眼镜集成耳机一定程度上会替代部分耳机的产品或者场景。

但即便如此,眼镜和耳机之间也会有一些功能的区隔,比如眼镜就没办法做降噪了,在飞机、高铁上,肯定还是入耳式耳机的体验好。总之两者不会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Q:所以未来智能不会把智能眼镜类企业视为竞品吗?

A:不太会。即便我们未来做眼镜类产品,大概率也不会去做跟现有产品一样的功能。

我们可能还是会找一些我们自己的点出来,比如可能是以会议的点切入,目前还在讨论的过程中。

2024实现盈利,2025冲击出海

Q:未来智能参展CES 2025。CES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出海秀肌肉的舞台,未来智能有这方面的规划或具体举措吗?

A:我们其实一两年之前就开始做出海规划了,今年也在新加坡进行了线下的试点,但确实计划在2025年重点发展海外市场,计划是1月份产品在美国开卖,6月份在欧洲开卖,日本也在推进。总之全球重点的几个区域,都会去开拓。

无论是政策、法律法规,还是用户习惯,海外和国内的情况都非常不一样。所以如果单纯把国内的产品平移到海外,大概率没办法很好地适配海外用户的需求。

所以我们未来在海外可能会开辟专门的产品线,独立于国内。两条线并行,但发展路径、产品需求、产品设计都不太一样。

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是因为今年的确在做准备,克服公司内部的条件限制,包括供应链、渠道、人员招聘等等,接下来才好在海外放开手脚。

图片

Q:对海外市场有什么样的期待?

A:从行业来看,海外做得比较好的消费电子配件企业安克,们在海外的业务体量是几倍于国内市场的。(据财务报告,2023年安克创新境外营收占比96.36%。)

我们去海外做过一些调研,未来智能的产品放在全球来看,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现在很多手机厂商本身是拥有降噪、录音、翻译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在欧盟、美国市场,国内安卓机厂商的通话录音功能都是被阉割掉的。

也因为这部分存在市场空白,当我们把产品拿到海外去的时候,用户能够眼前一亮——而且不仅功能独一份,我们还在这个领域做了相对比较多的用户体验、产品交互的打磨。

海外的市场机会,其实是要比国内大的,一旦打开之后,大概率销量会超过国内。我们一步步走,一步步看。

Q:在海外市场,通话录音功能在法律上是可行的吗?

A:刚刚说到国内手机厂商在海外取消了通话录音的功能,大概率是考虑到法律法规的问题,因为欧盟或者北美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非常严格。

最近我们正在跟律师探讨这个事情,得到的结论是只要前期能做好用户提示,就是可行的。就像苹果iPhone现在也提供通话录音的功能,只是用户会听到“您的通话将被录音”的语音提示。

这方面的合规,也是我们海外产品需要做到的。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