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好
老百姓就多了一份
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福州将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建设上持续发力
全力构建
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巩固互花米草除治攻坚成效。植树造林6万亩,森林抚育2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8万亩。
市人大代表翁绳和建议:
一、加强生态立法保护。多年环保实践证明,加强建章立制,能从深层次预防或解决更广泛的问题。
二、加强生态名片推广。2023年10月,福州市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成为中国唯一、全球仅有五个的获奖城市之一。颁奖现场中,福州的千园之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关键词引发热烈关注。福州坐拥生态宝藏,不仅要继续加大发展生态旅游的扶持力度,也要向大众更多地分享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今后我们一定要把绿色生态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传承。讲好生态文明故事,做好生态文明的教育和传承,推动一代代人持续守护好发展好福州的生态文明,让生态福祉,福泽绵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在提升闽都文化影响力
展示省会城市新形象上持续发力
着力建设文化强市
促进文旅商深度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全方位开展文旅营销推介,推动鼓山、船政文化城创建5A级旅游景区,做旺古厝游、温泉游、闽江游、内河游、滨海游。丰富“文化+非遗+国潮+旅游”等文旅应用场景,推动闽剧、评话等非遗进街区、进古厝。
市人大代表蔡隆建议:推动南公河口街区改造,把南公河口文化街区打造成异域风情街区。
一、打造异域风情街区。依托南公河口街区周边丰富的文创产品经营业态,结合非遗柔远驿、南公园、内河、左宗棠纪念馆等文化内容,推进闽剧、福州评话等非遗进街区、进古厝。
二、促进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创新场景、重构业态,如与商贸、金融、数字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拓展文旅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文旅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激发出更多消费潜力。
三、创设“文化+非遗+国潮+旅游”应用场景。以品牌化、核心化思维策略,打造文创产业街和热点集合地。
四、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创意市集。结合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艺术领域的特色文化内涵,吸引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的参与:如国际民族服装设计、网红摄影和爆款文旅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发展青年旅社、经济型酒店、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持续打造“三条簪”等一批网红爆款文旅IP,壮大动画动漫、创意设计等文创产业。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力争全年旅游人数突破1.38亿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突破1300亿元。
市人大代表王艳建议,在乡村振兴中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展经济的一种有力补充,加强市域内“山海协作、协同开发”。
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我市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旅居休闲”特色产业。
二、在发展庭院经济过程中要推进产业转型,以促进庭院经济发展。
三、在发展庭院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一村一特色”,促进庭院经济模式多样化。
四、庭院经济要注重生态治理,打造宜居环境,推进乡村治理高效化。
五、要大力开展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实现庭院经济宜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