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吉利汽车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展示了吉利银河、领克和极氪三大品牌旗下的十款智能电动车以及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
02自2013年彼得·霍布里加入吉利设计部门以来,吉利设计从成熟走向领先,推动中国设计从“引进来“进化到“走出去”。
03陈政提出“设计,即战略”,认为设计不仅是美学追求,更是一种战略工具,助力企业在竞争中赢得全局性的优势。
04为此,吉利近年来不断推动产学研之间的联动,与湖南大学、四川美院等高校合作理论研究,丰富“中国原创设计范式”的内涵。
05有望在未来实现中国汽车产业从“made in China”到“designed in China”的历史性跨越。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05年,作为唯一被邀请的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吉利参加了当时被称为“车圈奥运会“的法兰克福车展,并且展出了代表当年最高技术水平的五款产品,这是吉利第一次参加海外车展,也是中国品牌第一次以整车厂身份参加海外顶级车展。
二十年后,吉利再度现身法兰克福车展,并且展出了吉利银河、领克和极氪三大品牌旗下的十款智能电动车以及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
二十年后的今天,吉利早已不是那个吉利,年销从10万辆跃升至217万辆,就在不久前的《台州宣言》解析会上,吉利汽车还提出2025年的销量目标要达到271万辆。
可以看到吉利不仅品牌阵容更强大,产品技术更领先,设计也从稚嫩走向了成熟,并且受到了全球好评。其中单在设计上,银河E8和银河星舰原型车接连获得了红点产品大奖和概念大奖,国内外一致的好评也让外界好奇吉利在设计上的蜕变之路。
这就要从吉利在中国原创设计方面的践行之路讲起。
2013年,彼得·霍布里(Peter Hobury)成为吉利设计部门的一把手,作为一个常年在瑞典工作的英国人,习惯了跨文化交流的霍布里从一开始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与敬畏之心。
他希望寻找一种更高明的方法能够为吉利的设计注入某种“民族性”和“文化性格”。为此,他和当时的设计团队打造出了“水波涟漪”的中式前脸,以及当时被称为”大美中国车“的博瑞,它和后来的博越、博瑞GE都拥有家族式前脸。
2022年,陈政加入吉利,被任命为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分管吉利的全球设计业务,他提出的三个“根植于”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吉利的设计之根——根植于自身文化和品牌内核;根植于用户需求;根植于自身的技术。
以银河E8为例,这款纯电旗舰轿车不仅继承吉利品牌超级符号-涟漪,开创了智电时代的“涟漪美学”,与此同时,吉利设计团队从瓷器中寻找灵感,并且巧妙地利用“微孔镭雕”这样的黑科技打造出了全球首个一体式发光前脸并应用在银河E8上,做到了“人文融合科技”,让经典的涟漪元素在智能电动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银河E8让涟漪美学焕发新生
如果说彼得·霍布里为吉利设计引入了国外成熟的经验,并且通过“水波涟漪”为吉利塑造了鲜明的家族风格和文化基因,那么陈政和他所带领的全球设计团队不仅仅是助力吉利在新能源时代打造出爆款车和经典造型,更是推动吉利的设计,从成熟走向领先,推动中国设计从“引进来“,进化到“走出去”。
01
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
对于当下深陷价格内卷和产品同质化困境的中国车企来说,提高设计的战略地位无异于一剂破局良方。
2024年的某论坛上,陈政提出“设计,即战略”,他认为设计不仅是美学的追求,更是一种战略工具,助力企业在竞争中赢得全局性的优势。
放眼历史,一个好设计可以成就一款经典产品,一个好的设计战略不仅可以帮一家公司逆风翻盘,还能引领世界,苹果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说乔布斯引领苹果改变了世界,那么乔纳森·伊夫则是设计了苹果,作为 iMac、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以及iOS操作系统背后的灵魂人物,他为苹果打造了独一无二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和品牌理念,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工业设计。
在苹果,乔纳森坚持认为,产品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更美观,更重要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他把产品设计和产品定义进行了高度集成,证明了设计师也能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也证明了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说过的那句话:好设计就是好生意。
如今汽车行业正进入一个“体验驱动”和“红海搏杀”的时代,用户关注的不再是某个单一的功能和配置,而是完整的出行体验,车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成本和效率,这对车企的设计战略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车企逐渐意识到设计也是和技术一样的生产力要素。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台州宣言》解析会上提到“吉利要坚定做新能源精品车的引领者”,这就需要企业同时具备先进的技术和原创设计。
正如他曾表示, “设计不仅是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重要参考标准,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要素,也是吉利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那么,如何将设计这个核心竞争力发挥出最大效应?陈政在交流中提出了一个“设计力公式”:设计力=设计品质/(成本+效率)× 美等其他要素。
在这个公式里,成本和效率组成了分母,设计品质是分子,它们共同决定了一款车的“基本面“,而美是放大器。
这也意味着汽车设计不能完全从个人审美出发,而是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商业结果,平衡好成本和效率,打造更高的品质,因为销量是检验设计是否成功最客观的标志,能够被市场认可的设计,一定源自于负责任的商业判断。
过去两年,吉利推出的多款产品几乎都反映了这种设计理念的变化,去年上市的银河星舰7EM-i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这款产品的设计完全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计师在设计这款车时也明显带入了”产品经理“的视角,它从2000多年前的《考工记》中汲取“工必有意”的设计哲学,做到了”形式追随功能“,让产品回归到对于功能与安全诉求的本质,实现了用户体验价值的最大化。
比如在外观设计上,星舰7EM-i为了适应了智能电动时代的审美需求,采用了封闭式前脸,而没有像某些同行一样通过“加格栅”来满足功能需求,做到了高大挺阔的体量感。
与此同时,星舰7EM-i又在全身20多处进行了低风阻设计,最后实现了0.288Cd的超低风阻,足以媲美纯电SUV,既满足了家庭用户对空间和造型的需求,又缓解了他们的里程焦虑。
从星舰7EM-i就能看到,设计之美放大了设计品质,最终促成了爆款的诞生。
短短13天时间,星舰7EM-i就实现了交付破万,上市首月交付量更是突破2万,除此之外,吉利银河E5上市4个月交付了6万辆,星愿上市49天交付3万辆,层出不穷的爆款不仅让吉利在新能源时代快速上量,也证明了吉利设计实现了一次华丽蜕变。
对吉利来说,把设计提升到战略高度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套成熟且被市场验证的方法论,将设计提升到核心战略的高度,不仅能让吉利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也能让中国在汽车设计领域去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02
大航海时代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汽车行业正迎来属于自己的“大航海时代”。去年,中国出口了522万辆汽车,继续超越日本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吉利的出口量也在五年之内从7万辆飙升到了40多万辆。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承认并且接受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但在审美设计这样的“软实力”上,中国目前还没有构建出一套完整成熟可供输出的理论体系。
相比于出口整车,向欧美发达国家输出一套由中国车企提出的审美标准显然要难得多,它没法靠几个爆款速胜,也没法靠一家公司推动完成,它有赖于众多车企对全球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产品实践,也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紧密配合。
以银河E5为例,它是吉利银河旗下的首款全球战略车型,也是吉利2023年首次提出“中国原创设计新范式”后一次热销的产品实践。
为了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这款车从能穿越周期、雅俗共赏的全球之美——瓷器(瓷器的英文也是China)中汲取灵感,通过极简、克制的线条和型面勾勒出了一种中式原创之美,在设计上做到了跨文化和跨时空的审美共鸣,找到了全球用户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与此同时,吉利又通过神盾短刀电池、11合1电驱系统、车规级的7nm“龍鹰一号“座舱芯片以及Flyme Auto车机系统等技术满足了智电时代下全球用户对于安全、空间、智能体验的最大需求。
通过银河E5,吉利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智能电动时代的技术领先性,也展现了吉利对于智能电动时代下全球车设计的系统性思考:既要很中国,也要很世界。
正如在今年由吉利设计主办的国际汽车设计论坛上,吉利提出的一个愿景:十年之后,中国可以构建起中国汽车设计的话语体系,成为世界汽车设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吉利近年来不断推动产学研之间的联动,不仅连续两年举办“国际汽车设计论坛”,发布了《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还和湖南大学以及四川美院等高校合作理论研究,从而不断丰富“中国原创设计范式”的内涵,试图用更扎实的理论来指导产业实践。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
比如,吉利设计与湖南大学今年联合完成了对于智能时代下全球“舒服车”(英文为Sofluoo)的体验设计研究,负责这项研究的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何人可教授认为:
"从外在环境的适应到内在心理的情感共鸣,再到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交融,'舒服'不仅是文化概念,更是一种文化输出的战略,它承载着和平、开放、多元和关怀的核心价值,为全球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此外,为了突破传统设计研究框架,吉利设计以自主设计分析模型与方法,对造物美学之关键要素R角进行了解构研究,这也是中国汽车设计界针对R角展开的首次系统性研究。
通过这些方式,吉利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正循环,但更重要的是,透过产业界和学术界对“中国原创设计范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一次从“made inChina”到“designedin China”的历史性跨越。
03
尾声
燃油车时代,汽车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设计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但智能电动时代让整个产业的权力中心开始从西方逐步转移到了东方。
不仅越来越多外资车企开始从中国寻找智能化的“灵魂”,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顶级设计师加盟中国车企,上海正在接棒意大利都灵,成为新的“Cityof Design”。
也许十年后,不仅国产车会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飞驰,“大气磅礴”、“润玉流光”以及“气韵生动“这些中国词语也会成为世界审美的通用词汇,因为”中国设计、全球审美“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