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一
周总理出访非洲10国,几内亚坚持不改夹道欢迎的初衷,周总理说:“客随主便”
1963年12月至翌年1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出访非洲10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与非洲外交史上友好往来的里程碑,在非洲及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件事至今虽然已过去了30多年,但在中外不少人中仍记忆犹新,并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
然而,当时为保证周总理访问成功,许多人的“幕后”工作,特别是那些驻被访问国家的中国外交官们的工作,至今仍是鲜为人知的。当时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柯华为此所做的工作便是其中的一例。
周总理出访之前,柯华接到国内指示,要求他同驻在国联系,免去该国原定的夹道欢迎周总理的仪式。同时,其他几个被访问国家的中国大使馆均收到了国内内容相同的指示。
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了周恩来总理的安全而提出的,因为那时国际上发生了谋杀领导人的血腥案件。不久前,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本国康奈利州达拉斯市乘坐敞篷车行进在公路上时,被预先埋伏的凶手射出的子弹击中身亡。
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现场
这一震惊世界的案件为各国敲响了警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国家领导人的安全警卫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免去夹道欢迎仪式,以防万一,对于保证周总理的安全是很必要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除了埃及和几内亚以外,其他8个国家都接受了中国的建议,同意免去原定的夹道欢迎仪式。
国内指示,继续加紧工作。驻埃及中国大使陈家康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获得了进展,埃及答应同意中国的建议。
陈家康大使此时虽有如释重负之感,但同时他仍存有担心,他对使馆人员说:“假若柯华不获成功,我怎么向纳赛尔总统交代呢?!”事情还真是在他的意料之中,柯华虽然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但仍未获得几内亚方面同意。
1964年1月2日,就在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即将到达加纳之时,加纳总统恩克鲁玛突然遭遇暗刺,幸得脱险,行刺者是总统的一名卫士,他被某国收买。事件发生后,加纳骤然被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恩克鲁玛总统被迫避居到“克里斯兴堡”的城堡里。
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外交官们对周总理访问期间的安全问题更感迫切。在加纳翻起暗杀浊流的情况下,周总理还访问不访问加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当务之急,加纳人民、恩克鲁玛总统正需要支持。因此,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不考虑个人安危,从稳定国际局势的大局出发,坚持如期访问加纳。为此,派代表团秘书长黄镇先期飞往加纳,向恩克鲁玛总统表达周总理的意愿。
黄镇飞抵阿克拉,同我国驻加纳大使黄华一起面见了恩克鲁玛总统,在代表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向他致以慰问的同时,通报了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将按期到访的意愿,并主动提出:从总统的安全考虑,周总理一行到来时,总统不必到机场迎送也不必到总理下榻的宾馆拜会。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可以到总统的住所与总统会谈,欢迎国宴也可以在总统驻地举行。
恩克鲁玛非常希望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按期访问,但又为安全问题担心,正在为难之时,听到了中方如此建议,真是既高兴万分又感激不尽,欣然接受周总理对其无比关心的安排。
视频:《国家记忆》之周总理访问加纳片段
然而,几内亚方面仍然未同意中国的建议,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明天就要到达几内亚了,国内又给柯华发来紧急电报,要求连夜再做争取。
在这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柯华立即打电话约见几内亚国防部长福代巴。一放下电话,柯华就出了门,风风火火地赶着去见福代巴。柯华赶到福代巴的寓所已是深夜了。
柯华平素与福代巴交往甚为密切,两人已是很熟悉的朋友。福代巴可能是因为时间太仓促,也不讲什么礼仪,就穿着短裤出来迎接。柯华也未做寒暄,礼貌而又紧迫地再次要求他们免去夹道欢迎的仪式,同时再次陈述了利害。
福代巴对此感到很为难,他说:“这是塞古·杜尔总统亲自确定的,我无权作出改变。”
柯华建议说:“可否请你将我方提出的要求报告给总统?”
“时间太晚了,等明天早晨报告吧。”福代巴说。
“可是,明天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就要到了。”柯华仍在争取。
福代巴思忖了一下,说:“好吧,我现在就给总统打电话,向他报告。”说着他便拿起电话,当着柯华的面,要通了总统的电话,向总统报告了中方的要求。
塞古·杜尔总统答复说:“明天一早,我同柯华大使直接面谈。”
柯华回到使馆,几乎一夜未眠。他希望天早一点儿亮,早一点儿与总统面谈,终于盼到了天亮,他早早地就来到了总统府。这已经是周总理来访的当天了。
当他见到总统后,再度提出了中方的要求。然而,塞古·杜尔仍然不改初衷,得到最后的答复是:“我将在机场同周恩来总理直接面谈。”
根据以往的接触和了解,柯华知道杜尔的性格,凡是他决定的事情是难以改变的,但柯华还是再做最后的努力,不过仍无济于事。他只好离开总统府,直奔飞机场了。
汽车疾驰着,柯华仍为总理的安全问题急促地思索着,他知道总理出访身边只带着一位卫士长、一位公安部的局长和一位卫士,总共三名保卫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细致安排总理的保卫工作尤为重要。
他像过电影一样,把这些天所做的有关安全保卫方面的工作在脑际的屏幕上放了一遍,从专机加油到食物选购检查,从周总理要经过的路线到下车的地方,从要经过的桥梁到路的转弯处,就路旁很高的野草如何处理,以及街道两旁楼房上的门窗关闭等问题都进行了安排检查和必要的清理。
至此,所有各项相关工作,除了免去夹道欢迎这一项还未获得同意外,其他均在几方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得到了落实。疾驰的汽车到达了科纳克里机场,汽车一停稳,柯华就下了车,抬头向空中瞭望,不一会儿,周总理的专机便出现在机场上空。
专机稳稳地降落在机场上。舱门刚刚打开,柯华便首先登上飞机,向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汇报了塞古·杜尔总统仍然坚持按原有安排进行夹道欢迎的情况。
周总理听后镇定地说:“客随主便,尊重他的决定,听从几内亚政府的安排。”
二
杜尔邀请周恩来乘坐由他亲自驾驶的直升机,柯华从安全着想建议改变,周总理说:“盛情难却嘛!”
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代表团到达科纳克里,受到市民热烈的夹道欢迎,他们身着节日盛装,随着激越的鼓点,跳起奔放的民族舞蹈,整个街道变成了欢乐涌动的长河,热情友谊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1961年1月21日上午,周总理一行抵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科纳克里全城友情洋溢,欢声雷动。
在几内亚,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许许多多的欢迎群众涌上前来,警卫人员无法阻挡住潮水般涌来的人群。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处在人群的中央以特有的魅力和风度,不断地向周围群众挥手致意。
自从周总理来到几内亚,柯华最为挂心的就是总理的安全问题,他除了协助相关人员做好安排外,每次出行他总是和卫士长成元功紧紧护卫在总理左右,就连乘汽车也总是请总理坐在中间,他和成元功同志分坐两旁。可是,一旦总理处在涌动的人群中央时,柯华也还是时刻为总理的安全提心吊胆。
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在塞古·杜尔总统的陪同下参观了水果研究所。
按照日程安排,这天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在塞古·杜尔总统的陪同下,乘车前往首都东北的金迪亚,参观了水果研究所,出席了全市群众大会。
周总理在群众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真诚地指出:几个世纪来,受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和奴役的非洲人民已经觉醒起来、站起来了!非洲是非洲人民的非洲,非洲一定会成为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大陆!
在金迪亚的访问将要结束,正准备返回科纳克里时,杜尔总统突然改变了主意,提出请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乘直升飞机回科纳克里。
视频:《国家记忆》之周总理访问几内亚片段
柯华得到消息后,心中立时焦急起来。因为他知道,几内亚的直升飞机都是从苏联购买来的,驾驶员均是捷克人。当时中苏两国关系敌对,东欧一些国家对苏联又是唯命是从,由此他生恐发生意外。于是,他立即将以上情况报告了总理并向总理建议不要乘坐直升飞机。总理说:“你和几内亚方面去谈吧!”柯华同代表团秘书长黄镇、总理办公室主任孔原简要地商议了一下,然后就找到福代巴交涉。
福代巴说:“请阁下稍等一下,我马上向总统请示。”说完他就去找杜尔,回来后对柯华说:“我们的总统也在同一架直升飞机上,而且是总统亲自驾驶飞机,你大可以放心。”几方仍然坚持请周总理乘坐直升飞机。然而更使柯华始料不到的是,福代巴竟同他开起这样的玩笑来:“你们的总理要是掉下飞机,我们的总统也一样摔死。”
就在柯华同福代巴交涉过程中,塞古·杜尔总统已亲自对周总理谈过了,说中几双方各有三个人乘坐同一架直升飞机,几方有他和福代巴,还有外交部长,中方的三位是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一位翻译,他还兼任飞行员,亲自驾驶直升机。所以,当柯华报告交涉情况时,周总理说:“就照杜尔总统的意见办吧,又是他亲自驾驶直升机,我怎么好拒绝,盛情难却嘛!”
直升机的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转速的加快,飞机渐渐升空,柯华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飞机向科纳克里方向飞去……
柯华和代表团其他成员乘坐的汽车风驰电掣般地向科纳克里飞驰,然而,汽车再快,也快不过飞机。当他们急急火火赶到时,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早已安全地到达了。这时,压在柯华和大家心头的一块巨石才算卸下。
三
工厂突然丢失两吨炸药,柯华力劝周总理取消对该厂的访问,周总理执意按原日程进行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几内亚时参观中国援建的卷烟、火柴联合厂。
接下来,周总理要到由中国援建的卷烟、火柴联合厂参观。可是,这家联合厂刚好在周总理来访的前两天丢失了两吨炸药。
柯华和使馆人员及援建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地进行过查找,同时还取得了几内亚方面的紧密配合,但始终没有找到炸药,也没有查到任何线索。
国内严令柯华,一定要在周总理到达之前查明两吨炸药的下落。最后,使馆只好决定,将工厂内部及附近总理必经之路用推土机推了一遍,但仍未发现炸药的踪影。
在这种情况下,柯华力劝周总理取消访问这家工厂的计划。可是,周总理仍是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中国援助几内亚建设的第一座工厂,我怎么能不去呢?”
按照原定日程,周总理按时去访问这家工厂。柯华和全体中国人员所担心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担心,直到周总理在这里访问顺利结束,才算落了地。
后来,终于找到了丢失炸药的原因。原来是统计人员在统计时出现了错误,使账面数字少了两吨炸药,实际未丢失,结果是闹出了这么大的一场虚惊。
-END-
出处 | 《柯华大使的外交生涯》
(出版于2003年8月)
作者 | 许焕岗 李兆翔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