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BRT车辆发展趋势受到行业热议,杰米·勒纳的高地板双铰接客车理念成为基础。
02中国曾尝试开发双铰接城市客车,但因国家标准未明确,推广工作未能延续。
03近年来,国内多座城市BRT客流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专用路权、信号优先、快速运行等要素难以得到保证。
04然而,中国客车制造商如宇通客车、比亚迪、金龙客车等已成功走出国门,为全球BRT客车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05未来,中国客车必将为全球BRT客车市场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期待智轨系统在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杰米·勒纳探索BRT模式的初衷是结合轨道交通的快速和大容量优势,以及公共汽车低廉的票价和运营成本。换句话说,“快速公交之父”的目标是将地铁系统的优势转移到地面上进行建设和运营。
为实现这一目标,杰米·勒纳前往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客车总部,与设计人员讨论开发高地板双铰接客车,高地板双铰接客车拥有更大载客量,且车辆成本低廉,与他设计的筒管式高站台又可实现乘客的水平快速乘降。杰米·勒纳对BRT车辆的理念是可靠、安全、节油、环保,高地板双铰接客车实现了他的预期。如今,这类车型仍在库里蒂巴BRT系统中运行,且在南美地区BRT系统中较为普遍。
18年前昙花一现的尝试
上世纪80年代,沈阳市客车装配厂曾试制出SY690型双铰接客车。在此之前,国内多地的公共汽车公司修造厂亦试制过此类车型,但均停留在试验阶段。而真正让双铰接城市客车进入公众视野的,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
彼时的北京客车市场,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提前多年便开始公交车辆更新工作,并举办多次车辆招标活动。低地板、自动变速器、空气弹簧悬架、进口柴油机,高标准的招标要求,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客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目光。
那时,北京客车市场的热闹程度,一方面是因为要做好奥运会相关配套工作,另一方面则由于北京的公共交通主要依靠地面交通。2006年时,北京仅有4条地铁线路,尚未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据北京市交通委统计,采用18米级低地板铰接客车的快速公交1号线日均客流15万人次,日均最大客流23万人次。为增加快速公交1号线运力,北京公交集团紧急抽调普通运营线路的14米、18米级三级踏步高地板铰接客车投入该线运营。
2006年11月20日,一辆长25米的双铰接低地板城市客车现身北京公交集团马官营场站,随即车辆照片在网络上引发公众热议。这辆名为“都市航线A380”的双铰接客车由青年汽车制造,这是国内首辆双铰接低地板城市客车。
新疆国创特种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健曾在青年汽车担任这一项目的牵头人。据他介绍,当时北京公交集团计划对全国闻名的300路进行改造升级。作为环绕北京三环路的主干线路,300路日均客流量近30万人次,普通铰接客车已难以满足其运营需求。
面对需要更大容量车型,同时不能增加车辆数量,且需平衡道路资源与成本的难题,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公交集团计划尝试双铰接客车作为解决方案。
需求有了,车怎么造出来?青年客车与德国尼奥普兰有技术合作,但尼奥普兰却并未生产过双铰接城市客车。青年汽车的研发团队此前曾考察过欧洲和南美地区的双铰接车型,通过与国外厂家沟通,郑健和研发团队认为,基于该厂生产18米铰接客车的经验,并以尼奥普兰N44产品平台为基础,设计中左偏置发动机的低地板双铰接客车是可行的。
尽管18米铰接客车是青年汽车的主打车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双铰接客车的制造就如履平地。郑健回忆说,他们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遇到三大技术难题:发动机热管理、空调制冷效果及行驶稳定性。
发动机热管理的难点在于水箱布置,采用传统布置方式会占用车内空间,与项目开发目标不符。为此,郑健团队采用15°倾斜安装方式,将水箱置于车顶前方,为维护方便,补偿水箱依旧布置在发动机附近;为解决空调制冷效果不佳的问题,他们在车上安装三台电动压缩机空调,并设计了一个由发动机附件皮带驱动的35kW独立发电机组,专供空调系统使用;在行驶稳定性方面,经过与铰接盘供应商虎伯拉的多次测试,他们成功将时速70公里的车辆横向摆幅控制在10厘米内,并对铰接盘处的车身骨架进行结构加强,以确保整车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同杰米·勒纳在库里蒂巴测试双铰接客车的经历,这辆悬挂浙G11359号临时牌照的25米双铰接客车在北京的夜幕下进行路试。2007年四季度,该车在北京三环路300路沿线进行为期两周的道路适应性测试,包括进出主路和停靠站台等。2014年5月,这辆试验车又在济南202路进行路试和载客运营,总测试里程约1万公里。
宇通客车也在同时期试制过一辆25米双铰接客车,并在多次商用车展会上亮相。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国家标准并未对双铰接城市客车给出过明确定义,这类车型的推广工作未能延续下去。那辆青年25米双铰接客车也于2024年11月在青年汽车厂区内拆解,国内双铰接低地板城市客车的尝试就此结束。
颇具戏剧性的是,近年来,国内多座城市纷纷上马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即智轨)。这种采用导向胶轮的智轨列车,拥有比双铰接城市客车更大的外廓尺寸,它们在四川宜宾、湖南株洲等地继续发挥着快速公共交通运输的作用。
新时代的BRT有新发展
从引进依维柯、斯堪尼亚低地板铰接客车底盘,到国内客车制造商逐渐形成低地板BRT车辆技术标准,开发出进口替代车型。这20余年来,国内众多城市建立起BRT系统,并普遍采用低地板铰接客车作为运营车辆,一些城市还采用两侧开门车型。
出行与交通学者王健认为,中国城市管理部门、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客车制造商结合实际情况,共同努力使BRT更具中国特色,并成功将电动化与BRT相结合,推出诸如上海71路中运量公交系统和济南无轨电车BRT等一系列新模式。
上海71路中运量公交系统选用宇通客车开发的12米和18米现代双源无轨电车。据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产品开发上不仅聚焦车辆本身,还着眼于整个公共交通体系,综合考量政府、乘客、公交运营企业和驾驶员等各方需求,力求让公共交通每一个环节都能令人满意。
宇通在车辆开发过程中,紧密结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及延安路沿线特色,设计理念融入现代、科技、品质、和谐、运动5大元素。车辆外观线条流畅灵动,车身前围设计如精灵般生动形象,富有亲和力;内饰方面以浅色调为主,营造出温和舒适的氛围,整体给人一种和谐自然之感。
要实现车辆与城市有机融合,提升乘车舒适感并营造自然和谐氛围,车辆的生产工艺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据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介绍,宇通依托近年来在生产工艺上的5项革新,大幅提升了车辆的产品质量和外观精细度。
首先,通过运用预覆胶地板革粘接工艺,彻底消除溶剂挥发异味,解决人工喷胶不均匀问题,提升环保性和生产效率;其次,采用螺栓智能数控拧紧工艺,实现对同一物料不同规格、不同紧固标准螺栓紧固数据的精准监控,扭矩精度达到±3%以内,并实现数据可追溯,确保质量可靠;再次,引进机器人喷涂工艺,喷涂质量稳定可靠,漆膜均匀性好,外观优良;此外,改进底盘参数检测工艺,采用先进检测设备,对底盘状态、整车状态进行两次4轮定位参数检测,彻底解决车辆转向手感沉重、方向不正等问题,提升驾驶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同时有效减少轮胎磨损,降低维修成本;最后,得益于高精度冲压模具及自动化冲压工艺的应用,车辆外覆盖件的制作精度与批量一致性得到保证,车辆外饰造型缝隙均匀美观,减少表面质量缺陷,提升外观覆盖件面漆喷涂后的光泽度,为客户和乘客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不过,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及以网约车、共享单车为代表的新型出行模式的诞生,国内多座城市BRT客流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专用路权、信号优先、快速运行等理应具备的关键要素,在国内一些城市难以得到保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健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考察,他认为对于一些不具备修建轨道交通条件的国内城市,BRT仍然是地面公共交通的上佳选择,但前提是确保专用路权、信号优先和快速运行等先决条件。
在未来BRT车型的构想上,郑健认为将电动化、智能化与BRT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电动化、动力电池及控制系统顶置、分布式驱动可最大限度提升车内有效容积;以目前国内自动驾驶的发展基础,结合线控底盘、专用路权,构建达到L3级别的未来BRT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从引进吸收 到走出国门
回顾BRT进入中国这20年来,国内客车技术水平的发展,整车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有了跨越式发展,在纯电动客车“三大件”上,国内客车及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已走在世界前沿,这也成为中国客车助力全球客车市场探索未来BRT车辆发展的基础。截至目前,以宇通客车、比亚迪、金龙客车、金旅客车、中国中车为代表的中国客车制造商所生产的BRT客车已在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约旦、巴西等国运行多年。
2019年4月1日,比亚迪发布全球首款纯电动双铰接客车K12A,将纯电动、分布式驱动技术与“快速公交之父”所推崇的双铰接客车设计相融合,为纯电动BRT车型的推广应用开辟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正如上文所述,南美市场BRT系统发达,但车辆普遍采用柴油或CNG动力。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和纯电动客车技术日益成熟,南美BRT系统客户对纯电动车型展现出浓厚兴趣。然而,市场普遍认为,在制造纯电动双铰接客车时,平衡续驶里程、车辆长度、车重及转弯半径等要素是一大挑战。
比亚迪股份副总裁李柯曾在K12A纯电动双铰接客车发布会上表示,坚持创新、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是比亚迪的企业基因,公司拥有2万余名工程师,并掌握电池、电动系统、软件控制等核心技术,因此这款车比亚迪一定要造出来,也一定能造出来。
据比亚迪技术人员介绍,K12A纯电动双铰接客车可根据实际动力需求,智能调节四驱或两驱模式,在满足动力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该车一次充电行驶里程超300公里,最大充电功率达200kW,可实现快速补能,满足BRT车辆排班和调度需求。此外,7个乘客门及车内无踏步进入设计,可高效实现乘客快速乘降。
上文提到的上海71路中运量公交系统,是BRT与现代无轨电车技术融合的代表之一,这一技术路线也在国际上得到很多行业专家、学者的认可。
在成功开发上海71路所用车型后,宇通客车瞄准现代双源无轨电车这一细分市场,积极在海外市场寻求拓展。截至目前,有近500辆宇通双源无轨电车在墨西哥运营,市场占有率超90%;在哈萨克斯坦,其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100%。近年来,宇通已成为出口双源无轨电车最多的中国客车品牌,凭借成熟的供货和服务经验,在国际市场上的销量快速增长,以高品质、高效能赢得海外客户赞誉,成为全球领先的双源无轨电车供应商。
王健认为,无论是推出全球首款纯电动双铰接客车,还是成为全球领先的双源无轨电车供应商,这些成就都是中国客车业从引进消化先进理念到推陈出新走出国门的生动体现。
未来,中国客车必将为全球BRT客车市场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更期待智轨系统在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文/图:吴戈 编辑:孙伟川 版式:刘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