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盐城等地原本没有盐,后来一位姓严的婆婆发现了盐……

图片

图片

江南大地东临海洋,盐业资源相当丰富。最晚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浙江萧山跨湖桥一带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海水提取盐分了。大部位于江南地域的两淮盐区和两浙盐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海盐生产不仅在江南大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更在江南人的精神生活中留下许多印记。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盐神崇拜。

盐神并非江南地区所独有。我国盐业资源多样,除海盐外,还有湖盐、井盐、池盐、岩盐等多种。由于不同地区所产的盐不同,人们所尊奉的盐神也有所不同。就江南地区来看,由于所产的盐是海盐,因而江南人普遍尊传说中煮海为盐的夙沙氏为盐宗。但除此之外,江南大地上还曾供奉过十几位盐神。其中,既有胶鬲、管仲这样的全国性盐神,又有葛洪、刘晏、盐婆娘娘、盐盘大圣、塯神等江南人自己的地方性盐神。

众多盐神的出现,既有英雄崇拜、感恩崇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原因,也有盐业生产过于辛苦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原因。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通常某一领域的开创者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都会被尊崇为神,进而成为行业神。盐业也不例外。清代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在其《新建盐宗庙记》中对此做过明确解释:“古圣人开美利之源以贻万世,后人必有报祀之典以答其功,下至贩夫佣竖,亦知求其始事之人而奉祀之,若酒则杜康,茶则陆羽,其类甚多。”扬州盐宗庙主祀的夙沙氏,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被人们奉为盐宗,就是因为传说其率先煮海为盐,有开创海盐业的伟绩。泰州盐宗庙主祀的管仲,则因率先推行“官山海”政策,对盐业经营管理进行改革而被尊为盐宗。

相较于中原地区普遍推崇那些具有开拓性的不世之功来说,江南人似乎更看重具体的德行善举和现实利益。如,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被常州等地的盐民尊为盐神,是因传说其曾采集白云湖的盐硝制成药丸,疗救羸弱百姓。中唐时期的经济改革家刘晏被象山等地盐民奉为“盐祖宗”,成为象山昌国卫大庙主祀的盐神,则是因为传说其到昌国卫(今浙江象山石浦镇)等地视察盐民煮盐时,看到盐民往往一时之间无法缴纳赋税,便实行“两秤税”,大大减轻了盐民负担。遇到灾荒之年,刘晏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实实在在地缓解了盐民们的生存压力。

如果说葛洪、刘晏能够进入盐神行列,多多少少有些自身名望和地位方面的原因,那么“盐婆娘娘”成为两淮盐区的主要盐神,则明显地体现了江南人对于寻常善举的肯定。传说盐城等地原本没有盐,百姓们因缺盐而体弱多病。一位姓严的老婆婆在从海边织网回来的途中,发现海滩上有层白霜。她试着舔了一下,顿觉胃口大开。于是,她将这种白霜收集起来,带回去分给乡亲邻里。人们吃过“白霜”后浑身有力,疾病痊愈。出于对严婆婆的感激,便将这种白霜称为“严”,并把严婆婆当作盐神来尊崇。把这样一位热心助人的普通劳动妇女尊奉为神,分明地反映出江南人尚德务实的价值观念。

盐业生产的艰苦也是江南地区出现大量地方性盐神的主要原因。尽管江南沿海人民很早就开始煮海为盐,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海盐的生产方式都是比较原始的。早期是盐民趁海水退潮之时,到海边刮取含有较高盐分的滩土作为制盐材料,而后制卤、熬煮。后来则是将草木灰平铺到海滩上吸取含盐量高的海水,再把这些草木灰收集起来,带回盐场,进行制卤、熬煮。无论哪一种,都非常辛苦。盐工们不仅要头顶烈日在海滩上刮泥,还得用担子将成千上万斤的滩泥挑回,并且要四处寻找煮盐用的大量柴薪。在本就湿热难当的盛夏季节里,盐民们要守着热气蒸腾的盐灶,不停地添加柴草,搅拌盐卤。其劳累、痛苦程度,远非其他行业可比。不仅如此,由于生产力落后,天气、风向等自然条件和各种人为因素对于海盐生产的影响非常大。盐民们即使倾尽全力,也未必能有满意的收获。他们无力改变现实,就只能将命运交给想象中的盐神,期待虔诚的祝祷能够感动盐神,得到护佑。两浙盐区的“塯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位地方性盐神。

所谓“塯”,是一种用含盐量很高的滩泥堆积起来,专供制卤的圆形土堆。古时,无论煮盐还是晒盐,都要先制卤。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盐的产量和质量,是制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盐民将海滩上的滩泥挑回后,会先将这些滩泥筑成塯,然后挑海水灌进塯里。静置一段时间后,海水会慢慢透过滩泥流出,形成含盐量很高的盐卤。盐卤的流出速度因塯的土质而有所不同。据1924年陈训正等编订的《定海县志》记载,“余姚盐泥含沙多,故滴速,一昼夜即有卤;舟山列岛泥细腻少沙,故滴迟,有经三四日或五六日而始滴者”。这些从塯流出的盐卤经收集和检验之后,就可以用来煮盐或晒盐了。然而,并不是所有塯都能流出合格的盐卤。盐民们多日的辛苦很可能因塯所流出的盐卤质量达不到制盐的要求而前功尽弃。因而,盐民们对塯的态度诚惶诚恐。在他们看来,塯是有灵性的,须虔诚供奉,才能得到它的恩赐。

两淮盐区的“盐盘大圣”也属此类盐神。所谓“盐盘”,是由西汉时期吴地盐工们发明的一种用来熬制盐卤的制盐工具。制盐时,盐工们将盐卤倒在盐盘上,然后在盐盘下面烧火,让盐盘内的盐卤在高温下快速蒸发。从汉代到清代,盐盘一直是生产海盐的主要工具。大的盐盘,一日可产千斤海盐。由于海盐是自盐盘中从无到有地逐渐凝结而出的,因而盐民们深信,盐盘是有灵性的。越是尊崇它,就越能得到满意的产量。因此,每逢农历三十,盐民们便要在盐灶上摆放酒肉,焚香叩拜这位掌控着他们命运的“大圣”。

古代盐民们祭拜盐神的虔诚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无论是夙沙氏、胶鬲、管仲这样的全国性盐神,还是江南特有的盐婆娘娘、塯神等,都从未改变过他们近乎囚徒的生活境遇。直到进入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海盐生产者们才彻底摆脱了异乎寻常的辛苦劳作。如今,盐神信仰在江南地区已经淡化。然而,那些坐落于古盐场旧址旁的盐神庙宇,仍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古代盐民们的希冀与艰难。

(作者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