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社会发展与对外关系回顾及展望座谈会 暨尚道社会研究所年会顺利举办


2024年中国社会发展与对外关系回顾及展望座谈会

暨尚道社会研究所年会顺利举办


2024年12月28日,尚道社会研究所在南京顺利举办“2024 年中国社会发展与对外关系回顾及展望座谈会暨尚道社会研究所年会”。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河海大学、复旦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座谈交流。


尚道社会研究所所长寒竹老师首先致欢迎辞,所长助理曹朝龙主持了会议。寒老师首先对各位青年学者一直以来对尚道的关注、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也很开心看到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齐聚南京。过去一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调整升级过程,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社会能否在这个经济转型过程中保持强劲的动能而步入现代化社会?另一方面,当全球目光正聚焦于俄乌冲突和中东动荡之时,欧洲强调保护本土利益和反对移民等主张的右翼势力迅速崛起,逆全球化、去风险论、泛政治化似乎已悄然成为一股潜流。在美国,特朗普2.0时代来袭,新组建的鹰派内阁引发了全球关注,其还会延续1.0时代的对华政策吗?中美欧大国关系究竟会走向何方?在这么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寒老师期盼与各位同仁一道分享过去一年对中国社会发展与世界局势变化的所思所想并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晨作了题为“美国的‘混合战略’实践——以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对太平洋岛国的政策为例”的分享。陈老师首先介绍了“混合战略”的概念来源及其特征与表现,对这一派生于美国军方的概念做了自己的理解和概括。其后,陈老师进一步依据美国出台的相关文件、政治举措分析了“混合战略”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应用,将美国近年来在南太平洋地区的行动置于了明晰的战略框架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美国推行此“混合战略”的动力,提出了“混合战略”给美国提供了以有限资源在多维领域实施全方位战略目标路径等观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建研究员就中国面临的外部形势、港澳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老师认为,通过“混合战略”可以看到,美国也会搞自己的“统一战线”,中美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双方各自的政治实践。在港澳问题上,香港当前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与否同时关系到国家利益和香港利益,也直接影响到“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实践能否行稳致远。为此,张老师回顾了香港长期以来奉行的“大市场、小政府”和“积极不干预”等自由经济政策,提出面临新形势的变化,要适度转变治理理念,积极调整政府的角色。此外,张老师还对当前香港经济的发展、美国制裁、民营经济的贡献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澳门科技大学博士陈静以国民警卫队“州合作伙伴项目”为个案对美国军事干涉台湾的问题做了研究。陈静围绕中美战略竞争与俄乌冲突,美方干涉台湾的多重目的,及其危害和局限问题做了分析。陈静认为,目前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国会呈现高调推进的态势,频频通过立法、听证会、窜访台湾等方式推进其在涉台议题上的政策;相反,行政当局则呈现低调执行的姿态,主要通过夏威夷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军事训练、多边体系的建设来落实其干涉台湾的政策。陈静认为,在诸多项目中,“州合作伙伴项目”是研究美国军事干涉台湾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复旦大学社科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孟维瞻博士对2024年美国大选与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内政和外交做了分析和预测。孟维瞻认为,特朗普支持率被低估的原因在于“布莱德利效应”、选民对民意调查的不同态度、中间选民的衰落等原因,丰富了大家对美国选举模式、过程的认识。之后,孟老师围绕选民结构的变化、选民心理的变化、政党权力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美国共和党、民主党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并通过对特朗普新内阁的人物研究、困境解读,分析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可能的政策取向。孟老师认为,特朗普的新任期可能加速美国的经济、科技、军事发展,进一步增强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吸引力,对中国造成更大的战略压力。


上午发言结束后,与会嘉宾进行了激烈讨论,学者们就中美关系、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政策、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挑战等展开了补充、提问和互动研讨。


下午的发言,寒竹老师进一步对中美问题前景作了补充。寒老师指出,在执政理念上,美国两党各有其特点,美国民主党自认为美国应承担起世界责任,在全球事务中维护其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而共和党,尤其是特朗普并不关心该问题,其侧重点在于使美国强大。目前在两党内部均面临各种问题,均对两党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但民主党内无人能够承担起这一责任,共和党则由特朗普担推动了对内的改革,这是特朗普在此次大选中获胜的一个原因。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周东洋老师以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歌曲《罗刹海市》的受众做了研究。周老师认为,《罗刹海市》热潮中的受众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消费者,他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在这场音乐“运动”中经历了从赋能、赋权到赋值的过程。一方面,热潮中的大众借助技术赋权打破了流行文化中的审美精英霸权;另一方面,通过对审美精英的批判和《罗刹海市》的再创作实现了“赋值”,即肯定所属群体的文化价值以及主动创造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罗刹海市》的热潮称之为一场人民的音乐运动,但其影响力又不仅仅止于音乐。而是表明,当代中国人的互联网实践,不仅仅是工具性、情感性的,也包含着前所未有的价值取向。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云龙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现存的生育问题、养老问题、教育问题等观察和研究。依据自己在农村地区的走访、调研,陈老师讲述了当前地方财政、经济下行压力等领域面临的挑战。而地方财政的压力与民众收入的减少又与养老领域的压力相伴而生。在生育问题上,由于婴儿出生率的下降,中国一些地方面临着幼儿园、学校接连倒闭的问题,预计几年后这一浪潮将会进一步蔓延到中小学。在此背景下,社会对生育率提出的新要求与人们较低的生育意愿形成了明显的冲突,对社会相关问题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助理研究员路高学做了题为“中国大一统历史传统的理论建构”的演讲。长期深耕于道家思想的路老师以道家的宇宙秩序作为起点,对先秦思想中蕴含的大一统的理论倾向展开研究。路老师通过分析道家文献中丰富的“一”、“天”、“天下”等概念,认为道家的宇宙秩序所提供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根源,与儒家源自西周宗法制度的伦理秩序、法家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共同为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奠定了理论架构。在余论部分,路老师进一步将此研究与“一”与“多”的关系、中国的“一国两制”政策及大一统传统与碎片化社会等研究结合起来,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解读视角。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文星围绕台湾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周老师认为,在接下来的中美关系走向上,台湾问题是牵动各方神经的敏感地带,也是中美关系中最可能爆发冲突的潜在风险点。在法理依据上,美国军事干涉台湾最可能的依据将是《与台湾关系法》。1979年生效并沿用至今的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构成重要威胁。该法赋予了国会干涉美国对台政策的所谓“法理权力”。未来一段时间,应持续关注美国军事介入台湾局势的新动向,掌握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新趋势。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薛亮作了题为“美国、日本和菲律宾三边合作的机制化及前景”的分享。薛亮提出,美日菲三边合作机制在冷战时期就已经有相当的政治基础,这一基础可追溯至麦克阿瑟。如今该机制又有了新的发展,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全球反恐战争时期、南海主题合作时期和印太战略协调阶段。当下,该机制已经更加模式化并能行之有效地服务于战略目标,美日菲三国意图利用该机制破解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策略,使中国的预期不得不从有限目标(limited aims)战略转变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attrition),从而强化威慑效用。薛亮认为,鉴于未来该机制还会持续发展下去,中方应未雨绸缪,确保有足够多的手段加以反制。


此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姜星宇围绕近年来讨论较多的“小多边机制”问题,分享了自己对美国印太地区小多边机制建设及其未来走向的几点看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硕士周诗昊就“软实力”问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就软实力的概念、为什么需要软实力、软实力的具体案例、该理论的局限性等问题作了展示。与会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发言表示了赞扬和点评,并提供了一些修改意见。


在研讨会最后的互动环节,与会嘉宾就中国社会目前最为关切的问题、政治思想动态、外部风险以及中美大国关系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看法,并提出了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的见解。。青年学者对于2025年充满期待,也祝愿尚道能够更上一层楼,举办更多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积累更多的学术和政策成果


图片